Langley早在1878年就提出阿托品及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与神经末梢或细胞的某一部分结合后引起的,他把与药物结合的体内这一部分称为“接受物质”(receptive substance)。随后,Ehrlich于1908年提出了“受体”(receptor)一词,并以“锁与钥匙”的关系解释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此后,许多学者对受体产生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几种假说,如占领学说、速率学说、二态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