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影子老师简明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王序

这本书虽然薄,却浓缩了影子老师工作的精华,每一句都是精华。

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译者翻译得很通顺,秋爸爸不愧是红皮书的译者,里边涉及的专业术语翻译很得准确,读起来不费力,知道作者在讲什么,用的方法是指什么,而不用去想“他在讲什么,他指的是什么”。

该书开篇解释了影子老师的角色职责和理念,用偏描述性的语言讲述影子老师是在一线用专业知识帮助残障学生的人,不是制定计划但是具体执行计划、离学生最近协助学生的人。影子老师的专业性体现在为学生提供适量帮助,最终让孩子在自然环境支持下实现自我管理,而非代替学生做事、让学生只是依赖于影子老师。影子老师是教育者,要教会孩子应对挑战的方法,不是纪律监督员。理念还特意讲到影子老师控制负面情绪的能力,会决定对孩子的教学效果和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程度。所以要做好影子老师的工作,一定是帮助孩子,教导孩子,而不是当监工当保姆。

该书从为孩子入学做准备、提供指导、强化方式、行为管理、社交技能、逐渐撤离的步骤和关键点这七个切入点,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了每一个切入点使用到的策略,包括视觉策略、强化策略、惩罚策略、代币制、五级情绪管理、社交故事、前事控制、同伴介入(培养“小帮手”)、辅助撤离、功能性沟通训练(教孩子表达自己)、应急处理等。有的策略详细讲述,如视觉策略、强化策略、代币制、前事控制和社交故事。有的是略讲,一带而过,如同伴介入、功能性沟通训练、应急处理(孩子扰乱课堂情绪不稳可以带离课堂),如果阅读者想详细了解,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书中提到的各种工具及解释都在书后边的附录里列出来了,包括代币制、视觉化时间表、社交故事、愤怒管理辅助工具和ABC分析表格,非常详细,可以直接拿来用,或者根据孩子情况做一些改动就可以用。

我读这本书时很有代入感,读每一页每一句话时,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类似的工作场景,尤其是在角色职责、理念和一些注意事项时很有共鸣。看来,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无国界,都是相通的。该书是新加坡实施的一个孤独症干预项目的工作人员指导手册,新加坡在文化上与中国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这本书基于的校园文化背景会跟国内校园环境更接近。

我建议使用这本书的专业工作者或者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本土化的问题。虽然新加坡的文化与中国近似,但手册中有些策略依然要注意本土化,结合自己孩子所在家庭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也要评估某些策略在国内校园中实施的可能性,不要照搬书中的策略,更不建议家长或影子老师在没有事先与学校充分沟通的情况下直接要求老师用书中的策略。例如在任务目标“提供指导”的“在课堂上”这个环节,书中举了“在课堂上大声朗读”的例子,其中有“为孩子制作专用的课本,任课老师要批准确定”的策略,这个策略需要影子老师或者项目负责人跟学校老师沟通,实施起来有难度,可以尝试,但不是必须做;再比如,“让任课教师知道孩子走神了,并请教师要求孩子自己翻开书”这个策略,也是需要影子老师跟任课教师合作才能实现,需要项目负责人和家长跟老师沟通,征得老师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做到。附录中“视觉化任务流程图”呈现了“我的早晨日常任务流程”,这个流程要根据家庭的生活习惯制定,可以替换跟自己生活习惯不相同的图片,例如中国家庭并不习惯早晨洗澡,所以可以换成符合自己家生活习惯的图片,也可以使用孩子的实拍照片制作视觉流程图。

2.无论是有经验还是新手的影子老师,建议使用这本书时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厘清里边的专业术语,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要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和图示里边的箭头指示,通过反复实践来理解里边的每一个策略,先读厚再读薄。这本书通篇没有提到应用行为分析(ABA),但是里边大多数策略是应用行为分析的策略。没有系统学过应用行为分析的专业人士还是应当补足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教学实践会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书。

3.请注意里边讲到的案例。通过文字描述可以初步判断,个案多是能力较好的孩子。书中提到的策略,例如社交故事和五级情绪管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才能进行教学。即便是代币制,也是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使用效果才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我遇到不少中度甚至中重度的孩子也到普校来接受融合教育,但并不是使用书中的策略学生就会习得相应的技能,孩子本身的能力基础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建议影子老师或者家长客观评估孩子的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个性化使用本书中的策略。

4.建议全面看待社交技能。社交≠交朋友。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讲,遵守社会规范要比跟同学互动交朋友更重要。书中“社交技能管理”这一部分的第一个社交目标就是“保持社交距离尊重他人”,第二个社交目标是“教孩子表达自己”,第三、第四个目标才是同伴介入,包括同伴之间的互动和找“小帮手”。所有策略都需要学生具备先备技能才能使用,社交技能也不例外。例如同伴介入,需要学生对同学有关注、共同注意、回应同伴、跟随模仿同伴、礼貌问候老师同学、恰当方式提要求和求助等先备技能,才能开展同伴介入。如果孩子并不具备基础的社交技能,我想所谓的同伴介入就会变成学生由影子老师全辅助并且代替学生进行互动了。

5.一定要注意书中的“注意”和很多细节的建议。这些“注意”提到很多在使用策略时的关键点,需要不断在实践中体会,细节决定成败。例如在“任务目标:行为管理”这个内容中讲到如何进行情绪崩溃和行为失控的管理,当学生的情绪等级上升到三级时,可以使用“转移关注点”的策略,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转移注意力。文后的“注意”提到这种策略只是临时应急办法,不希望让孩子养成逃避任务的习惯。所以应对逃避任务的最好办法是降低任务难度、任务量和提供休息时间,而不是转移注意力。再比如在“逐渐撤离的步骤”中,书中描述了辅助强度逐渐降低、距离逐渐拉远和服务时间酌情改变这三个关键的撤离步骤,建议影子老师在撤离时要在细节上体会“逐渐”和“酌情”的含义。

写到这里,我的推荐序接近尾声了,我的目光停留在“团队合作”这个章节内容上思绪万千,因为国内融合教育专业人员的人手极其紧张,我们团队的老师都身兼数职,既是治疗师又是项目负责人,与普校老师和家长保持沟通合作,指导团队的一线老师执行教育计划,还会直接承担起影子老师的工作任务,直接进到课堂和资源教室支持学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团队,未来可期。

最后,感谢华夏出版社又引进了一本好书给国内的读者,给我写推荐序的机会,愿这本书伴影子老师和家长们左右,在支持孩子接受融合教育的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王建丽

北京市公立学校入校支持督导教师、注册应用行为分析师(BCBA)

202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