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洽力:摆脱内耗,活出人生的松弛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成为你自己,才是人生暴富的捷径

从微信开始有朋友圈,我就一直用这个签名——有时候我需要退开一点儿,清醒一下,然后提醒自己,我是谁,要去哪里?

我已经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这句话的,只是每次要在一个新的社交账号上设置个性签名的时候,几乎都会将它填上。这句话最触动我的是,需要在生活里时刻提醒自己的最后那几个字——我是谁,要去哪里?

其实,所有的事,都能归结到下面这三个亘古不变的问题上:

• 我是谁?

• 从哪里来?

• 要到哪里去?

“我是谁”,指的是你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特质优势,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决定了你的际遇,这与你所处的环境有关系;“要到哪里去”,则是你给自己设定的方向或者目标。其中,“我是谁”,是这三个问题中的关键。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刻下了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以此作为神谕。认识自己的目的,其实就是去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由此你才能找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并以此拓展出“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的答案。

所以,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你自己。你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然后去做那些“成为你自己”的事情,才能够真正活出内心渴望的状态,进而收获人生的富足和自由。

成为你自己:不靠运气致富的必经之路

“成为你自己”并不是一句新鲜的话,只不过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在做着“成为其他人”的事情,因为已经习惯了那种随大流的生活。

从小开始,好好学习,考个好小学、好中学,然后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努力赚钱,再找一个对的人结婚生子,让自己的小孩继续上个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继续努力赚钱。这似乎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一条走向富足生活的道路。这条道路没有太多对于“我是谁”这样的问题的思索。相反,它其实是一种大多数人理想化了的人生套路。结果,在上学的时候,你想要成为“别人家的小孩”。在上班的时候,你想要成为领导那样的人。到中年时,你又开始羡慕起那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自由人。

如果你真的生搬硬套地往自己身上放,那么不见得能够获得同样的理想化结果,甚至内心会极不自洽,内耗严重。以找个好工作为例,大多数人定义的好工作就是赚钱多,能够供得起大房子,付得了每年旅游的费用,还能够过上美好生活的工作。可是,这样的好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你?你是不是够得上?就算够得上,是不是很艰辛?你愿意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吗?这些问题都因人而异。可也正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境遇、价值观都不同,所以,不见得主流的人生套路,对每个人都适用。有太多的人,获得了大家眼里的好工作,却常常郁郁寡欢,甚至因为劳累而身体垮掉影响家庭,最终的富足也成为泡影。

你很少有空静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的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因为你都挤在成为其他人的路上,相互竞争,“内卷”,所以你的内心开始焦虑、迷茫、冲突不断。

纳瓦尔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硅谷投资人。他是印度裔移民,20多年来一直在美国硅谷创业和投资。他的最著名的投资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推特,另一个是优步。他在《纳瓦尔宝典》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独到知识,才能真正地富足。

所谓的独到知识如下:

• 销售技巧,擅于与人交谈且能抓住痛点。

• 音乐天赋,有能力演奏任何乐器。

• 痴迷的个性,能潜心研究事物并且迅速记住。

• 玩过许多游戏,深入理解博弈论。

• ……

独到知识算是一种古怪的组合,包含了你的独特的DNA特性、独特的成长环境及你对这种环境的反应。它几乎是根植于你的个性和身份之中的。没有人可以教授你独到知识,但是你可以发现它,然后刻意练习独到的技能。所以,你需要思考,什么事情是你自己并不认为是技能和技巧,但是你周围的人却注意到你做得很棒的事情,你可以从中发现你的独到知识。

以我自己为例。小时候,我喜欢画画和写字,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写写画画几个小时,有时候临摹动画人物,有时候写上一小段小脑瓜里的遐想。我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让别人赞赏和认可,不是为了打动父母和老师,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快乐。随着自己渐渐长大,由于种种原因,我停了下来,那些纯粹快乐的日子离我越来越远。

我们都有与小时候爱的事物失去联系的趋势,来自青春期的同伴压力和成年后的社会压力使我们失去了热情。我们被告知,做某件事情的唯一原因是我们能够得到回报。世界的交易性质不可避免地让我们窒息、感到迷失并陷入困境。

假如6岁的我问现在的我:“你为什么不再画画,不再写字了?”如果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不擅长”,或者是“因为没人会看我创作的东西”,又或者是“因为那样做我赚不到钱”,那么6岁的我一定会很困惑,因为那时的我从来都不会在乎一篇文章有多少人看,也不会在意银行卡里还剩多少钱,而只是想玩,只是想要午后的那些属于自己的纯粹快乐,那就是人生热情开始的地方:一种生活的充实感。

当在做那些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成为你自己”,而当成为你自己的时候,你就拥有了自洽力,可以随时随地地接纳自己,安置自己。

纳瓦尔还说:“在‘做自己’这件事情上,没有人能与你竞争。”“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寻找,寻找那些最需要你的人,寻找那些最需要你的事。”你所做的事情是“你是谁”的延伸,那么就没有人可以与你在这一件事情上竞争。

《巨人的工具》这本书的作者专门采访了一个名叫斯科特·亚当斯的人。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亚当斯写博客,画漫画,出书,特别高产,而且内容自成体系。他的呆伯特系列漫画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65个国家的2000多份报纸上转载。在获得这些成就之前,他混迹于银行和通信公司,是千千万万个打工人中的一员。但是,当选择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愿意在工作的业余时间画画和写作,因为画画和写作是他的独到知识和技能,始终打着他个人独特的烙印。虽然他每天早上4点就得起来画画,晚上还要更新博客,而且当时这些给他的物质回报非常少,但是他依然乐此不疲。所以,当跳出了“成为其他人”的困局,找到了“成为自己”的路时,他收获人生的富足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这里并不是说你要抛开现有的工作去追求所谓的兴趣爱好,而是说你要发掘自己的独特优势,让你现在做的事情可以发挥你的优势和特质,这样才能让你不仅获得成就感,还能因为出色的表现获得足够的回报,进而过上富足的生活。

活出自我:构建专属于你的身份系统

大部分目标的达成,往往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一步一步地构建出你想得到的结果,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渐进式历程,而非一个静态结果的即时呈现。亚当斯最终的功成名就来自他基于自身独特的天赋和特质给自己构建了一个专属于他的身份系统。他画画和写作,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达成对自己的身份定位。

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中提到了行为改变的三个层面,分别是身份、过程和结果。人生状态的改变,往往涉及“Be—Do—Have”的心智模式,这分别对应了詹姆斯·克利尔所说的身份、过程和结果。

(1)身份层面——Be yourself(成为你自己)。

最深层面的改变是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比如改变价值观,改变自我认知或者处世原则,这一层面的改变往往是你的内在信念的改变。

(2)过程层面——Do something(做什么)。

这一层面的改变是自己要做什么,比如换一种写作的方式,执行健身计划,开始学习一门英语课程,这一层面的改变往往是习惯和行动的改变。

(3)结果层面——Have something(要什么)。

这一层面的改变是自己想得到什么结果,比如想减肥,想通过写作赚钱,想考试成功。这一层面的改变是你看到的结果的改变。

想要成为其他人的人,往往都是想要在结果层面改变,先把注意力放在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上,然后才去关注要做一些什么事情,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改变,往往很难触及身份层面的改变,这也是很难真正实现目标和自我价值的根源。

因为身份的背后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所以如果你的行动和内在信念是冲突的,你就很难持续做那些可以引发改变的行动。比如,你想有很多钱,但你的内心的潜在的身份定位是一个花钱的人而不是一个赚钱的人,那你更可能继续想着购物、消费,成为月光族,而不是创造价值,积累财富。

真正能让你持续做出改变的是,先从身份层面的改变出发,去了解自己,找到内在真实的渴求,从而明确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种身份系统的重新构建,其实就是“成为你自己”——经过对自我的认知和思考,你想清楚了自己到底是谁,有什么样的特质和优势,然后借由这些特质和优势,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实却相反,太多的人关注怎么做,如何成功,这些都是过程层面的;但本质上,相信什么,你究竟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长期的结果,这些都是身份层面的。所以,你的问题在于,总是围着结果和过程这两个层面打转,却从来没有在身份这个关键层面上下功夫。

基于“Be—Do—Have”的心智模式,在考虑“要什么”和“怎么做”之前,你要先知道自己是谁。

• 你的目标不是读很多书(Have something),而是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Be yourself),如此你才会愿意在工作之余安静地拿起书来读(Do something)。

• 你的目标不是去跑马拉松(Have something),而是成为一个爱运动的人(Be yourself),如此你才会给自己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跑步计划,积极执行(Do something)。

• 你的目标不是写很多文章(Have something),而是成为一个作家(Be yourself),如此你才会持续地输入、思考,不断地创作(Do something)。

身份系统来自你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而从本质上来说,源于你最终想成为你自己。所以,你要先从身份层面着手,挖掘自己内在的天赋、特质和爱好,感悟和体会自己真正的渴求,如此才能构建出成为你自己的身份系统,而不是随大流地给自己贴标签,想要成为其他人。

你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步骤,通过成为你自己来构建你的个人身份。

1.确定你想成为哪种类型的人

明确你自己是谁,期望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其实就是在探索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一个人正是在自己独特的爱好的驱动下,才能够掌握独到知识,进而获得变得富足的机会。你可以找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然后挖掘出什么样的人会拥有这些东西。

你热爱写作,想拥有一个作家的身份,就可以观察身边拥有作家身份的那个人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特质和能力。你喜欢编程,在工作上想成为架构师,就可以观察身边拥有架构师身份的那个人,看看他到底有什么样的知识、技能。

2.通过小的成功来证明你能成为那样的人

你的行动会强化你的身份,而你的身份又会进一步驱动你的行动,身份和行动的关系就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会形成一个正循环。比如,你想成为一个作家,所以会持续地写作,而你一直写作,也是在强化你的作家身份。所以,去做一些与自己的身份定位相关的事情,门槛不要设置得太高,要让自己能够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驱动自己坚持下去。

只要你的内在定位准了,需求改变了,行动自然也就变了。这样的行动,因为有了持续的内在刚需驱动,所以才会变得长久。

追寻使命:在成为你自己的同时,兼顾利他主义

当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能够给自己定位一个身份系统活出自我的时候,你就来到了“成为你自己”的下一个阶段——感受使命的召唤。

人的一个高级需求就是自我实现。那些获得了稳定、安逸的生活,已经非常优秀的人,现在依然努力、依然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就是为了实现自我,甚至超越自我。如果只为了眼前的琐事而工作、学习,那么没有多大意思,你要有一个更大、更远的愿景,找到人生的使命。

那什么是人生的使命呢?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其实使命就是我想做和我能做,以及他人需求这三者的结合。换句话说,就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不仅有能力做,还能满足他人的需求,这就是你的使命。相较于身份层面,使命是更高一层的精神层面的,其实更有助于你确认自己的身份。在使命这一层,你要思考的问题是,“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我擅长给别人提供什么帮助?”

从开始写公众号文章以来,我经常会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他们告诉我哪些文章给了他们怎样的思考和帮助。

“再读你的文章,我感慨万千,最初读你的文章是在我上高四的时候。我患有重度强迫症,中度抑郁症。在看了你的文章后我选择了自救,那时不断地问自己怎么回事,直到问出自己的答案,选择了就医。当初的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别人说我是神经病,不在乎别人觉得我是个不合群的人。现在的我挺好的,在大学当上了班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去的几年真的好像梦一样,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华丽,最多的还是平凡,但我的内心依然装着星辰大海,祝我以后生活得开心,同时也祝你以后开开心心。”

“雨令,还记得我吗?2021年5月我第一次转到管理岗,在迷茫中给你留言,你鼓励我向前冲!一年过去了,我活下来了。上周我的部门发生了人事变动,我在情感受到重创的同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我重整出发,为自己的团队加油打气,谢谢你。”

这些读者的反馈极大地触动了我,因为我发现写作不仅能够帮我建立作家的身份,满足我表达的欲望,而且还能够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这让写作这件事情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进而成了我的人生使命。

使命是内在需求和他人需求的结合。如果仅仅是内在需求,你也许就会停留在“小我”的陷阱里,自娱自乐,从中获得的价值感和意义感都极其有限,而当把内在需求和他人需求结合的时候,你就不仅仅满足自我,而且在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这有助于构建更大的意义感和驱动力。

成为你自己,就是从“想做什么”到“能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成为你自己,这涉及了你的内在需求。使命,则是让“成为你自己”这件事情与外界发生联系,让他人也从你个人的“成为你自己”这件事情上获益。所以,最终所谓的使命,就是“我想做”、“我能做”,以及“他人需求”这三者的结合。当能够在成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兼顾他人的需求,秉持利他主义为他人提供价值时,你的人生富足的概率会非常大。因为一个人能为他人提供的价值越大,他本身的价值就越大。

当理解了使命的真正含义时,发现使命的方法就非常简单。一方面,你可以通过自我探索,试错,找到并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发现自己真正渴望做的事情,建立自己独特的身份,这就是前面说的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你可以试着把这件事情和他人需求联系起来,找到其中的耦合点。

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具体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却需要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地打磨,突破心智的局限,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在非常清楚“想做什么”并且“能做什么”的时候,请想一想,你同时还能满足他人的什么需求。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你自己。只有成为你自己,你才能真正在一件事情上长久地取得成就。当愿意构建属于你的身份系统,活出自我,并且结合他人需求形成人生使命,感受使命的召唤时,你收获人生的富足和自由就是一件确定性很高的事情。

之所以“成为你自己”是一条人生富足的捷径,是因为当发自内心地做一件“成为你自己”的事情时,你是自洽的,总是处于巅峰状态或者说心流体验。在这样一种体验里,你始终处于专注而愉悦的状态,进入忘我的境界,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蓦然回首,很多想要做的事情已然完成。

如果你选择“成为你自己”,那么需要持续地向内看,持续地自省,持续地试错,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这是一个了解自己,认识自己,重构自己的过程。当你的心智足够成熟的时候,很多事情你都可以做好、做成,而正因为最终你成为你自己,所以由此塑造的世界才是自由而富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