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德国的质量革命
(一)德国质量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德国作为西方国家的后起之秀,它的工业设计和本土品牌曾经长期不为其他欧洲国家所承认。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在英国制造仍然领先世界的年代,德国被认为是英国的模仿者和抄袭者。英国人对德国产品的抵制,引发了德国人的深刻反省和德国工业界的觉醒。德国人奋起直追,以一种执着精神,以近乎刻板的质量意识,为自己的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用质量去竞争”,成为德国工业界的至理名言。严格把好质量关,成就了“德国制造”[8]。
在近150年的时间里,德国制造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低质量到高质量的蜕变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夺回尊严的“德国制造”、曲折前行的“德国制造”和繁荣发展的“德国制造”[9-10]。
1. 夺回尊严的“德国制造”:靠质量为自己正名
为摆脱产品质量低劣的标签,德国开始重视培养工人的技术和科研水平,这也为德国制造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近20年的时间,到1907年,德国已经在一些技术上领先并超越英国。与此同时,德国一些企业加大在化学和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垄断地位。到1914年,德国完成了工业化任务,在新兴电子、化工、机械制造领域站稳脚跟,也成为那个时代先进制造业的成功典型。
2. 曲折前行的“德国制造”:用标准占领国际质量高地
1914—1945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制造经历了曲折发展阶段。一战失败导致德国在海外的资产和市场直接被竞争对手接管;在《凡尔赛和约》中,德国的国际专利被当作战争赔偿条件,德国早先的优势技术就此彻底丧失。一战后,德国充分利用技术工人的技术优势,广泛运用精细化生产理念。1926年,德国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前身),国际标准的A3、A4纸张型号就源于德国的工业标准。但好景不长,美国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德国经济也深受影响。
3. 繁荣发展的“德国制造”:为高质量代言
二战后,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走“和平工业化”道路,沿用精细化生产理念,采取特色规模生产和小批量定制模式相结合的竞争策略,西德制造业重新回到世界领先位置。东德制造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以多主体协作和柔性加工系统为特色,在缝纫机、光学和精密仪器、钢铁生产等领域保持优势。民族统一后,两种“德国制造”模式充分融合,共同形成了高质量的形象。
(二)德国质量革命的主要特征
德国质量革命的主要特征如下:
(1)质量革命促进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德国产品质量相关的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推动质量管理的不断完善,具体有《设备安全法》《产品安全法》《食品法》等法规体系。行业标准化组织扮演着各项行业法规的执行者角色,将法规转化为具体的标准,成为质量认证和企业生产的依据。
(2)质量革命强化了认证机构的外部监督。以标准化学会为代表,制定行业生产质量保障标准,形成了“流程决定结果”的质量安全过程管理理念。“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的管理体系的形成,成为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
(3)质量革命催生了严谨的召回制度。德国的召回制度体系完备,包括质量问题事前管理、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理程序。召回制度既是对公司敢于承担责任的形象的维护,又增强了顾客对产品的信任度。
(4)质量革命促进了高科技战略计划的推进。德国将第四次工业革命确定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坚定推进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
(5)质量革命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极具特色的德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保障,形成了特色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是德国质量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