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战争的基础
我们常说,在战争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像蒙古人的奇袭,最终却败于一个人的意外死亡,这就是人和因素。
实际上,战争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基础的要素就是地理。
地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他因素都是变化的,只有地理是相对固定的。天时是不固定的,虽然季节有规律,但天气每天都在变。所谓人和,也充满了偶然性,不容易把握。只有山川是近乎静止的,只要掌握了地理规律,就可以计划一场战争,至于人和、天时,都是人们在根据地理制订了作战计划之后才去考虑的因素。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都是很好的地理学家。以蒙古人为例,许多蒙古将领在从蒙古汗国到俄国,再到西亚、高加索、东欧以及东南亚的巨大范围内调兵遣将,他们的活动空间比徐霞客不知道大了多少倍,出行也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必须在短时间内摸透已知世界的地理特征,才能准确地设计出大战略。
蒙古人最常用的战术是分兵迂回、出其不意地快速打击,至于其他起到心理震慑作用的残酷手段,却并不是战场上的决定因素。
蒙古人如此,其他历次战争的胜利者也都必然对地理有清晰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自古及今战争的逻辑。
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是逐渐升级的。比如中华文明的扩张从三代时期的陕西、河南开始,地图逐渐打开;到战国时期,加入了华北、四川、西北;再到秦汉时期,珠江三角洲也进入人们的视野。至于长江成为战争中的一极,已经是三国时期的事了。宋元时期,西南、东北也进入战争考量,现代的疆域才逐渐形成。
在每一个时代,地理规模的不同,导致其地理特征也有区别。而这些地理特征,就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总而言之,地理是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
本书试图分析的,不是人们早已经熟知的《孙子兵法》,而是利用具体的战争,引导人们熟悉中国的战争地理,理解在秦汉时期为什么得关中者得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什么那么高瞻远瞩,南北朝时期的长江争夺战,安史之乱的睢阳坚守,这些战争之所以如此发生,其背后的逻辑都在于地理所带来的大战略。
于是,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中央王朝形成之初的一场战争……
[1].复旦大学历史系温海清教授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再论蒙古进征大理国之缘起及蒙哥与忽必烈间的争斗问题》中,借助伊朗的《史集》推断出忽必烈这次行动并非全程主动谋划,而是迫于蒙哥汗的压力而攻大理。但即使如此,客观上这仍是一次惊人的军事行动。
[2].见《元史·世祖本纪一》。
[3].《元世祖平云南碑》:“秋九月出师,冬十二月济河,明年春历盐、夏,夏四月出萧关、驻六盘,八月绝洮逾吐蕃,分军为三道,禁杀掠焚庐舍。”
[4].《元史·郭宝玉传》:“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
[5].云南习惯于将山间小盆地称为坝子。
[6].忽必烈南征过程参见《元史·世祖本纪》。
[7].参见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
[8].也需要注意,甘肃的十万蒙古军,到达大理时只剩两万,此胜代价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