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打不骂,建立和谐美满的亲子关系
创造良好成长环境,促进孩子成长
家教场景
周芬今年上五年级。爸爸妈妈的关系不好。在家里,她见得最多的场景是爸爸妈妈吵架。而每次吵架的原因都是爸爸酗酒。
爸爸没有工作,没事就喜欢喝酒,这个家全靠妈妈做清洁工支撑着,感到很累的妈妈想和爸爸离婚,爸爸不同意,有时候还会向妈妈动手。
妈妈气不过,就会打周芬出气。周芬既讨厌爸爸喝酒,又害怕妈妈打自己,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
专家解析
每位好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类拔萃,不少妈妈严厉地打骂孩子,或者不惜重金为孩子购买益智类的补品,往往收效甚微。
研究表明,孩子的才智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家庭环境也有重大影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孩子。
可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孩子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家庭环境对他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妈妈创造出温馨、愉快的家庭环境。
事实上,营造孩子的最佳成长环境是妈妈的责任。妈妈要为孩子提供整洁的房间,合适的光线,安静的环境,保证孩子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
为孩子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并不是强调生活用品的高档和时髦,而是要整洁化、秩序化。同时,好妈妈要积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和谐、温暖和相亲相爱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此外,好妈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注意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素质,为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作出示范,发挥最佳的教育效能。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妈妈要保证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是清洁的、安静的,也要注意光线的问题。妈妈为孩子提供的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而不是凌乱的。
赵丽的家靠着市场,每天早晨都被嘈杂声惊醒,晚上回家做作业时市场还在营业,她根本没法安心学习。还有一年就要考高中了,她担心自己考不上。
赵丽将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妈妈,妈妈理解她的苦恼,决定搬家。最近她家搬到了学校附近,赵丽的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妈妈要努力为孩子准备实用的生活设施,如果条件许可,可以专门为孩子设立一个书房和卧室。同时,当孩子提出恰当的物质要求时要尽量满足。但是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妈妈要坚决拒绝,不要认为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爱孩子。
建议二: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家庭气氛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个充满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不会培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夫妻之间关系和谐,家人欢乐融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完善的性格。
妈妈不但要处理好夫妻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尊重孩子,爱护孩子,不随意呵斥、打骂孩子,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相处,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建议三:树立良好的家庭风气
好妈妈,好家风,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最佳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飞家每年都被评为“文明家庭”,这和他家里良好的家庭风气有很大的关系。李飞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妈妈就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照顾着。前段时间,奶奶得了场大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爸爸出差,妈妈就请假在家照顾奶奶。
李飞看到孝顺的妈妈,主动帮妈妈做家务,让妈妈很欣慰。
妈妈要致力于树立尊老爱幼、以礼待人、乐观积极、努力上进、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良好家庭风气,使孩子在良好家庭风气的影响下,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建议四: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空间
家庭是个个性化的环境,也是缓解孩子疲惫身心的场所。孩子的生活、学习等都应按照其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妈妈不能像监管犯人一样来管自己的孩子。
妈妈要尊重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在家庭中体会到理解和信任,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顺从妈妈的意愿。
另外,妈妈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能激发他潜能和创造力的生活、学习环境,要给孩子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和学习用具,这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好妈妈懂得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家教场景
李宇是个不满6岁的孩子。一天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妈妈想早点休息,可是李宇却怎么也哄不睡,吵着要玩玩具汽车。
妈妈不耐烦了,就不由分说地把李宇的衣裤脱掉,抱进了被窝。可是李宇的吵闹声却变成了哭声,更让妈妈无法入睡。
妈妈心想:看孩子哭得怪可怜的,让孩子玩一会吧,说不定一拿着玩具就困了。于是就把玩具汽车给了李宇,李宇果然不哭了。然而半个小时过去了,李宇依然兴趣不减,玩得更带劲了。
妈妈这下可急坏了,把玩具往地下一扔,朝李宇屁股上拍了几下。这一下,李宇哭得比刚才更响了。
专家解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作为妈妈必须时时改变自己的角色,教孩子试着学会反省,知道错了,然后改正,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进步,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早已随着封建王朝的消失而消亡了,已经成为历史的垃圾。
作为新时代的妈妈,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家长架子,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向妈妈吐露心声,与妈妈愉快合作。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时缺少与同龄人的沟通,于是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程度的不同,渐渐地就与妈妈之间产生了“代沟”。
好妈妈要想消除与孩子之间的隔阂,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那就只有放下所谓的家长架子,尝试着去和孩子做朋友,与孩子真心交谈,以此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为妈妈,一定要有和孩子做朋友的意识。孩子是自己的希望,要想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只有时时与孩子真心交流,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才能洞穿孩子的内心世界。
好妈妈不仅要在自己心里把孩子当成朋友,而且要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知道妈妈是他的知心朋友。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把妈妈当成知己,以心相交,相互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融洽一些。
好妈妈要知道,孩子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如果硬拿“特权”压制孩子,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此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只要妈妈放下架子,以合理的方式平等地对待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内心,能够跟孩子开心相处,使家庭充满快乐。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转变观念,平等对待孩子
孩子还小,但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待事物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妈妈首先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自己的附属物。
作为好妈妈就要转变观念,不要再拿“妈妈特权”来压制孩子。孩子虽然小,在有些方面不如自己,但是只要耐心听他诉说,孩子也可以说出更好的建议。
在生活中,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妈妈要多与孩子交流,不要拿旧观念来压制孩子的想法。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想法,孩子就能在良好的环境里快乐地成长。
建议二:转变身份,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妈妈们千万不能动辄就摆出家长的架子,以长者的姿态来教训孩子,因为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同样的,妈妈不要老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在某些时候,孩子也会时常作出令人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妈妈动不动就拿自己的长者姿态来训斥孩子,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就会更加不听话,与妈妈对着干。所以,好妈妈一定要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
好妈妈要转变身份,把自己当成孩子的良师益友,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妈妈吐露心声,才能从中找出孩子失败的原因,从而解决问题。
建议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跟孩子平等相处
由于年龄不同所造成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善于用多种方法跟孩子平等相处。
有些时候孩子所犯的错误,并不是通过妈妈的强制就能改正的。当妈妈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充当“顾问”的角色,要给孩子适当的建议督促孩子改正。
好妈妈一定不能当霸王妈妈,遇到问题就火冒三丈,而要冷静下来,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等到孩子静下心来,再用合适的办法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进而改正,这种办法很有效。
只要考虑到孩子,与孩子和平相处,孩子也会跟妈妈相处得很好,从而使家庭更加和谐。
关系孩子的事情,要多与孩子商量
家教场景
江浩是初一的学生,由于发育比较早,个子已经有一米六左右,看起来像个十五六岁的大孩子。同时,江浩对一些事情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再什么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事情。
一个星期天,妈妈让江浩去洗澡,这是妈妈给他的规定,每星期都要洗澡换衣服。江浩对妈妈说:“我今天有些不舒服,明天再洗。”
但妈妈不听这一套,放好水拉着他非让他去洗。江浩想到自己这么大了,而妈妈还不尊重他,感到很生气。他使劲甩开了妈妈的手,离开了家。
此时妈妈才意识到,孩子真的长大了。她感到很失落。
专家解析
把孩子当成家庭里平等的一员,有什么事情让孩子也参与其中,是营造家庭和谐的有效方法,是好妈妈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开端。
当然,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妈妈更应该与孩子多商量,不能一味地独断专行,甚至用打骂强迫孩子接受。在孩子幼小时妈妈可以做主,但长大后还继续这样,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孩子的事情与孩子商量,并不代表迁就孩子,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决定孩子的事情时,如果不跟孩子商量,妈妈的决定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实施,还可能导致孩子作出如上例中江浩那样与妈妈对抗的行为。
妈妈如果不跟孩子商量,一直独断专行,让孩子无条件地遵从自己的意愿,还会使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主见,不敢决断。
妈妈如果不与孩子商量,表示对孩子个体的不尊重,孩子长大以后,也会一意孤行,不懂得征求别人的意见。
总而言之,好妈妈在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都应该与孩子商量。当然,与孩子商量时,可能因为所站的角度和层次不同,所看到的问题不一样,想法也有区别,从而导致妈妈与孩子的观点不一致。
面对此种情况,妈妈应该仔细思考,权衡利害得失之后,如果感觉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因为是孩子的事情,那就放弃自己的观点,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正确,那就要把自己为什么如此做的想法一一给孩子罗列,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好妈妈与孩子商量着去做事,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孩子的事情要让他参与决定
孩子的事情,不管多么小,好妈妈都应让孩子参与决策,不能武断地独自做主。如果这样做的话,会使孩子不愿接受妈妈的安排。
即使孩子最后无奈地接受了,在心中也会认为妈妈没有尊重自己,并因此对妈妈抱有成见,从而影响妈妈与孩子的和谐,而事情也不会做得很好。
建议二:征求孩子的意见后再作决定
孩子的事,好妈妈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就作决定,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妈妈所作的决定也很难得到很好的执行。
所以妈妈在作有关孩子事情的一切决定时,一定要同孩子商量。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决定任务能否很好地完成的关键。
建议三:不横加干涉孩子的选择
好妈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提高孩子的热情,并且孩子会付出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所选择的事情上去,容易作出突出的成绩。
而如果妈妈独断专行,不听取孩子的意见,孩子就会产生消极心理,对抗妈妈强迫自己所作的决定。而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不会很好。
建议四:说服孩子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妈妈有妈妈的观点,孩子有孩子的看法,因为妈妈与孩子所看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会有很大的分歧。
赵韶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要搬到外地的一个大城市里去。妈妈为了使赵韶得到更好的教育,在生活方面也可以更多地照顾他,便让赵韶跟着去,而赵韶却想留在奶奶家里。
妈妈告诉了赵韶这样做的理由,但赵韶还是坚持要留下来,说自己舍不得这里的好朋友和熟悉的学校。
后来,妈妈给他讲了很多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人物故事,告诉赵韶适应环境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同时,又给赵韶讲了环境的作用。赵韶听后感觉很有道理,最后心服口服地随父母一起去了外地。
孩子因为接触社会少,没有什么经验,所以有的想法会欠妥当。此时好妈妈就要给孩子讲明利害关系,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妈妈的观点,他才会高高兴兴地按妈妈的意愿去行动。
孩子不是你的士兵,不要总下达命令
家教场景
魏子怡的妈妈是一个比较奉行传统教子观念的人。吃完早饭,妈妈便说道:“快,去练字,今天要写满十张纸,写完了吃午饭。”魏子怡听完就规规矩矩地走进书房了。
魏子怡是5岁开始练字的,现在已经写得不错了。一路下来,她都是在妈妈的严加管教下培训过来的。
老师有一次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最希望爸爸或妈妈对自己做的一件事”,魏子怡的作业交上去了,看见魏子怡的要求竟然是“最希望看见妈妈对我笑,不要总是那么凶”。
老师看后,似乎明白了这个学习成绩排前几名的孩子,总是看不见她开心的笑脸的原因了。
专家解析
孩子的心是非常柔软的,妈妈在与孩子说话时,语气的轻重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情的,从而也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妈妈在对孩子用命令的口气说话时,多半是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思来办。
但调查发现,只有4%的孩子会真的认为妈妈此时说的话是对自己有好处的,多数的孩子是以一种抵触的心理来接受的。尽管孩子还是按妈妈的意思来做了,但如果同一件事情,在没有妈妈的高压下,孩子就不会采取同样的行为了。
产生抵触的孩子,也容易成为特逆反妈妈的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更是奢求了。现在的家庭教育提倡妈妈能与孩子产生良好的亲子互动,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注重平等。
平等源于爱,从细节上就体现在用什么语气来和孩子交流。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语气更重要。爱的语气能使孩子享受到来自妈妈的尊重与体贴,从而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足。
如何才能不用命令的口气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呢?很多妈妈可能认为自己这样做,其实初衷也是为孩子好。
要培养孩子完整的人格,以及良好的感受爱的能力,我们要时时注意放下做妈妈的权威心理。权威感阻止了我们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妈妈现在要学会做一个放下架子的妈妈。
不端妈妈的架子,不打骂孩子。没有了命令,而是平等地相处,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互相商量,想必所有的孩子都会乐享其中。此时好妈妈才更容易给孩子正确的指引,把他们领到更适合的道路上,而又不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孩子
人与人的交往,平等是很重要的,只有平等了,信息才会充分地流通,各方利益也才会都得到兼顾,得到满足。
诺诺是一个独立又自信的小姑娘。平时,家里有什么大的活动,她都要参与。
这天,诺诺洗完了小熊玩具,走到妈妈跟前,说:“你看,我洗得多干净。”妈妈忙蹲下来,拿起小熊看了一遍:“真棒,你洗得比上次还干净呢,太能干了。”
妈妈是孩子心中的权威。很多妈妈总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这种状态,传递给孩子的就是一种不对等的感觉,会使孩子本能地对妈妈产生排斥情绪。
好妈妈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就应该以真正平等的意识来对待孩子,就应该蹲下来给孩子说话,就应该学会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建议二:孩子犯错误时要多讲道理
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在所难免。在孩子做错了事时,好妈妈更应该注意和孩子说话时的语气。
天下哪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又哪有不想发火的妈妈呢?只要一想到,要使孩子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妈妈还是应该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来面对孩子的犯错。
建议三:处理分歧时多协商
孩子和妈妈的意见发生分歧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这个时候妈妈们一定要忘记自己是家长。因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家长,就习惯上想让孩子屈从于自己的意愿。
在妈妈与孩子的意见相左时,要懂得和孩子商量。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好妈妈要给予尊重。孩子也会对妈妈的要求给予重视,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要求置之不理,而强迫其执行自己的意愿,这样做会伤害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学会跟孩子讲道理,沟通很容易
家教场景
赵爽是个热情开朗、多才多艺的女孩子,经常在学校文艺晚会上表演节目,深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但是妈妈并不希望她参加这些活动,她认为赵爽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这天,赵爽拿到了期中考试成绩单,刚回到家,妈妈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成绩单发了吧?考得怎么样啊?”“老样子呗!”赵爽把书包往沙发上一丢,懒懒地说道。
“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啊,妈妈给你报那个数学班挺好的啊,怎么你一点进步没有呢?我看原因还是出在你参加那些什么歌舞上。我可告诉你,明天那个晚会,不管怎么样,不准去参加!”妈妈拿着成绩单一看,气愤地说道。
“你到底讲不讲道理啊?我表演得好,你不但一句表扬没有,回来还不断地痛批我,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妈妈啊?我还非得去不可!”说完,赵爽气冲冲地跑回房间。
专家解析
妈妈在面对孩子时,言语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且有越来越不讲理的倾向。在许多家庭里,妈妈教导孩子时最经常说的必属“听话”这个词了。
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啊!”老师对孩子说:“回家要听妈妈的话啊!”但是鲜少有妈妈跟孩子解释为什么孩子要听话。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妈妈愿意自己说的任何话,孩子都听。孩子一旦不听话,妈妈就会表现得特别烦恼。
但是妈妈自己是否考虑过,要求孩子听的话,是不是都是必要的、合理的?还是为了给自己省一些麻烦,所以让孩子乖乖地听话呢?
每个孩子在某个时候做的事情都是有动机的,而孩子在那个时候做出的那种行为是他认为最恰当、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因此,当妈妈批评孩子的行为时,应该听听孩子的说法,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好妈妈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一味用打骂让孩子听话,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平时跟孩子讲道理要合情合理,不能信口乱编,不可以苛求孩子。
好妈妈跟孩子讲道理要有耐心,而且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倾听别人的话
要跟孩子讲道理,首先应该教会孩子倾听。一个不会倾听的孩子,同样不会听妈妈讲道理。
只有首先让孩子学会倾听,孩子才能听见妈妈讲的道理,妈妈说的话他才会放在心上。学会倾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好妈妈要注意在这方面对孩子多加培育和训练。
建议二: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说明理由
好妈妈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说明理由,而且理由要充分,给孩子树立讲道理的好榜样,这样才能让孩子信服,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李思思的学习不太好,却非常喜欢各种漂亮的衣服。这天,李思思又拿着一张考砸的数学试卷回到家里。妈妈一看分数,就开始数落女儿:“怎么又考成这样啊?总是考成这样丢不丢人啊?”
“有什么丢人的,又不是第一次考成这样!”李思思振振有词地说道。“你还有理啊?考成这样还好意思说?你说你一个小学生,每天就想着穿衣打扮,不好好学习,你还有理呢?”
“为什么小学生不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呢?谁规定的?”“你看除了你,谁成天把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一场母女之间的战斗又拉开了帷幕。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妈妈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指责,而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件事不应该做或者不适宜做,粗暴的命令不能让孩子信服,难以促使他们改正缺点。
建议三: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当孩子作出不恰当的行为时,其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因此,当妈妈批评孩子的行为时,应该听听孩子的说法,给他们辩解的机会。
刘曼今年11岁,很少让父母操心。周四晚上,妈妈做完饭,发现女儿还没有回来。又过了一个小时,刘曼终于出现在了门口。妈妈生气地扭过头去故意不理她。
刘曼也觉得特别委屈,自己是被体育老师挑中去参加羽毛球队了,可妈妈就是不愿意听她解释,还一直板着脸。
学会跟孩子讲道理,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不应该不听孩子的解释就一味地生气或者责备他们,这样更无法解决问题。
建议四: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对孩子讲道理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有利于营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妈妈随时把握孩子的真实情况,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不论何时,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
家教场景
张鸣13岁,今年上初二,是一个很有主见且聪明的孩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取北大或清华,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
在张鸣还没上学的时候,妈妈就手把手地教他写字、数数、读唐诗等。开始上学后,妈妈只要有空,就陪着张鸣一起学习,不让张鸣出去玩。
现在张鸣大了,妈妈对他的要求还是一样,让张鸣抓紧时间学习,不要浪费了大好时光。但张鸣认为学习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妈妈这样要求自己是不近情理的。
两代人的观点不一致,又因为张鸣的妈妈虽然疼爱孩子,但不善于表达,因此长大后的张鸣总觉得妈妈对自己不好,不爱自己,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开始与妈妈对着干。妈妈也很伤心。
专家解析
每个妈妈对孩子都是疼爱有加,都希望孩子将来出类拔萃、出人头地,但因为有的妈妈所用的方法不对,导致孩子对妈妈产生了误解。
其实,这不能怪孩子。孩子小,对妈妈的理解不够,认识问题也不全面,不知道妈妈如何做才算得上对自己好,怎么做才是真的爱自己,因此会像上例中张鸣那样与妈妈对着干。
好妈妈这时要善于反省自己,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深沉的爱。孩子感受到了,自然就会纠正对妈妈不正确的认识,这样妈妈与孩子之间紧张的关系就会随之缓解。
有些妈妈的爱只是埋藏在心中,对孩子言语不多,交流不够,即便心中对孩子有无限的爱,因为没有表达出来,没有体现到孩子所能感受到的行为上面,孩子也会心生疑惑或不满。
有些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所以不能包容孩子一个细小的缺点和错误,对孩子求全责备,甚至打骂孩子。
妈妈的爱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孩子从小如果没能感知到妈妈深沉的爱,会对妈妈失去信任与依赖,与妈妈的关系僵化。
而在心理和个性发展方面,会导致孩子缺少自信和安全感,产生自卑的心理,形成孤僻的性格,而这些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与前途。因此,妈妈爱孩子,就要通过有效的途径表达出来,让孩子体验得到、感受得着,只有这样妈妈爱的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用语言表达出对孩子的爱
妈妈爱孩子,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对孩子进行严厉惩罚之后。孩子受到惩罚后,常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妈妈不爱自己。
好妈妈惩罚孩子过后,应该告诉孩子妈妈是爱他的,对他的惩罚是对事不对人。孩子所受的委屈就会逐渐消散,对于缺点也会积极改正。
建议二:用举止体现对孩子的爱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有不少妈妈内心羞涩,不懂得用举止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如果能多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就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
林林现在10岁,是个十分开朗活泼的男孩,与父母的关系非常好,与同学们相处得也不错。
在林林家,妈妈制定了一条独特的家规,就是在每天的上学前和放学后,林林的父亲或母亲都要给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现在,这已经成了他们一家人的习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林林取得了好成绩,父母会给孩子拥抱以示奖励;犯了错误,妈妈批评他后,也会拥抱林林并告诉他,自己像以前一样爱他。林林在父母爱的拥抱下,养成了开朗的性格,也学会了爱别人,并且会用行动表达出自己的爱。
现在妈妈很少拥抱孩子,拥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体现了妈妈对孩子深沉的爱,同时也能化解与孩子的很多误会与矛盾。它不仅是妈妈对孩子爱的表达,同样也是孩子爱妈妈的表达方式。
建议三: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真爱
孩子由于年龄小,对生活的认识不足,有时候可能会错误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这样对自己。
这时妈妈就要给孩子讲一些故事、道理,让孩子明白妈妈怎么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化解孩子心中的结,让孩子认识和感受到妈妈的爱。
建议四: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
有的妈妈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环境,以此来表示对孩子的爱。但妈妈应该明白,再多的钱,都不能代替对孩子的陪伴,代替不了与孩子在一起时让孩子体验到的爱。
因此,好妈妈无论多忙,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来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使孩子成长的路上不留阴影。
俯下身,蹲下来,好好和孩子谈谈心
家教场景
王芬今年7岁,是个很固执的女孩,只要她看上的东西,就非要得到,否则就会和妈妈大吵大闹。
这次,王芬全家和亲戚一起出去吃饭,同去的还有个和王芬同龄的女孩,在饭桌上,那个女孩抢了王芬最喜欢的位置,王芬噘着小嘴不愿意地坐到另一个位置上。
妈妈看到王芬的表现,蹲下来微笑着对女儿说:“两个座位是一样的,既然妹妹已经坐在那里了,你就要像个姐姐的样子,坐到另一个位子上去吧,等下次来再坐那个位子,好吗?”王芬听了妈妈和蔼的话,高兴地坐过去吃饭了。
专家解析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本身就有很强的逆反情绪,如果妈妈再不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则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妈妈蹲下来和自己的孩子说话,孩子会把自己的妈妈当成亲密的朋友,和妈妈保持良好的关系。
很多妈妈抱怨孩子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孩子把自己的心思藏得很深,妈妈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蹲下来和自己的孩子说话,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人格的存在,才会懂得尊重和信任,才能主动地将自己的困惑告诉妈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是教育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教子理念。
好妈妈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平等和真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孩子会感到自己被平等对待,觉得受到了尊重。妈妈对孩子的尊重也会赢得孩子的尊重,他会乐意和妈妈说心里话,妈妈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难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其实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只是妈妈的一个简单动作,而对孩子的意义则是妈妈对他的尊重。妈妈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是对孩子存在价值的肯定。
很多妈妈喜欢打骂孩子,这样往往不能起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好妈妈要站在尊重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好孩子。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
沟通是妈妈与孩子之间交流的最好方式,妈妈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从而对孩子进行指导。妈妈要注意孩子的内心需求,深入体会孩子内心的苦闷,鼓励孩子大胆地对妈妈说出自己的想法。
好妈妈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站在听众的位置上去倾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交流想法,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建议二:和孩子保持平等
孩子内心敏感,很重视妈妈对自己的态度,蹲下来在妈妈看来是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是在孩子看来却是妈妈在心理上和人格上对自己的平等态度。
6岁的晓晓上幼儿园了,和其他伙伴相比,晓晓明显地成熟很多。别人都夸奖她是个懂事的女孩。这与妈妈对她的教育方式有关。
妈妈把她看作独立的个体,总是蹲下来和女儿说话,晓晓的内心得到了尊重,也就能听进去妈妈的教育和建议了。
很多妈妈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以此来显示自己居高临下的地位。孩子对这样的妈妈可能会表面尊重,但是内心不会赞同自己的妈妈。这对亲子关系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建议三:不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孩子希望妈妈以对待成人的方式来对待他。妈妈不要以自己的权威地位来对孩子颐指气使,这样只会阻碍孩子和妈妈的良好沟通。
妈妈要求自己的孩子为自己做事时,要学会蹲下来,用请求的语气和自己的孩子说话,让孩子在妈妈的尊重中自觉自愿地做妈妈交代的事情。
建议四:妈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
不少妈妈受到残余的家庭专制思想的影响,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的、养的,就应该听自己的。孩子一旦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会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摆出权威的姿态,丝毫不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心智尚未成熟,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和尊重,好妈妈只有放下权威的架子,才能与自己的孩子共同成长。
建议五:重视和孩子的心灵交流
妈妈在和孩子交流时要注意深入孩子的内心,发觉孩子内心的想法,不管多忙,都要蹲下来,用眼睛注视着自己的孩子,认真听孩子幼稚或是成熟的话语。
好妈妈要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就要和孩子站在同一个角度上、同一个高度上,让孩子在平等中加强和妈妈的交流。
对孩子的体贴,多体现在一些小细节上
家教场景
杨思敏是初二的学生,她成绩不好,性格孤僻,与同学们的关系较疏远。但杨思敏在上小学的时候,却开朗活泼,爱说爱笑,成绩也很好。
小学毕业那年,杨思敏的父母离异了,妈妈不愿意照顾她,就让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杨思敏感觉自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
杨思敏有了心事没有人诉说,她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孤僻,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不想与老师沟通,成绩也一落千丈。
专家解析
孩子需要妈妈的体贴,需要家庭的温暖;在自己生病时需要有妈妈的照顾,在苦恼时需要有妈妈的分担。
只有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会形成良好的性格,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才会产生对他人的信任,也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有许多妈妈,因为工作比较忙,社交活动比较多,所以在家的时间越来越短,与孩子的接触越来越少,无形中就对孩子缺少了沟通,减弱了关爱。
有许多妈妈,认为能给孩子充裕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尽到了义务,却忽略了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与交流及在生活细节上的体贴。
还有些妈妈,想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但因为方法不当,往往被孩子拒之门外,从此便灰心丧气,不再作出努力。
那些只知道挣钱和认为只要养大孩子就完成了任务的妈妈,需改变观念,应该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营养,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妈妈的理解、尊重及关爱。
那些想走进孩子内心却失败的妈妈,需要从生活的细节上去体贴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去思考、去认识,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倾听孩子真实的心声,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真正做到对孩子体贴入微。
好妈妈应该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上去关心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既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又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在温馨的被爱氛围中成长。
好妈妈不能因为忙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也不能因为孩子的不理解,就对孩子不再体贴,更不能因为婚姻的变故,像上例中杨思敏的妈妈那样,放弃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专家给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
好妈妈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是对孩子爱的表达。孩子领会到妈妈对自己的独特关爱,也将会回馈给妈妈一份丰厚的报答。
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未来成功的基础,因此妈妈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孩子,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
当有了异常的情况时,要及时处理,不让病情拖延,以免耽误了给孩子治病的良机,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
建议二: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发雷霆,一点也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不知道体贴孩子,其结果只会使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僵化,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反之,应该从生活细节中观察孩子的心理需求,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建议三:多跟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好妈妈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的心灵产生共鸣。
11岁的周捷与父母的关系十分融洽。一次,周捷在帮妈妈提水的时候,由于体力不支,桶刮住了地面上的石子,结果破了一个洞,水流了出来。
妈妈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周捷心里肯定难过,她走到周捷面前安慰道:“没关系,我知道你人小力薄,实在提不动了才刮破了桶。桶坏了不算什么,你的孝心比什么都珍贵,明天咱再买一个。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周捷听到妈妈如此说,抱住妈妈的脖子说道:“你真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妈妈。我下次一定小心!”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每次妈妈都会从周捷的立场出发,与他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也赢得了他的信任与爱戴。
孩子在妈妈如此周到的体贴下,也会倍感温暖、幸福,对妈妈的话也会乐于接受、听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建议四:每天都抽点时间陪伴孩子
好妈妈无论有多忙,每天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因为只有陪伴在孩子身边,妈妈才能满足孩子对亲情的需求心理,孩子才能体验到妈妈的爱。
也只有多陪伴孩子,好妈妈才能够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状况,给予孩子及时的关怀和帮助,让孩子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