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创产品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1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如何继承与发扬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怎样将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目前最值得探讨的一个议题。

强调对传统的继承不单是对物质的继承,更是对精神和理念的继承。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在以传统为根基的同时面向未来,才能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现在全国都在做文创,这时恰恰要冷静,不能简单跟风。在悠久的文化中想必有着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在继承与发扬的时候就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现在的社会背景,有保留、有选择地传承与继承。应该秉承着“批判地继承”精神,既能够将老祖宗的东西为我所用,又可以反映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结合当下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这才是好的设计方向。

文化创意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这类作品要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变为可复制可传播的,使其成为介入大众的公共用具,提升大众审美,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树立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引领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所以一定要强调转化,要分析、找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将其逐渐引导到正确的审美观或评价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的“活化”既要发现新的“土壤”,扎下能在当代生存的“根”,开出更绚丽的“花”,同时要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定位,整合资源,形成完整、有效的产业链,打造出重质量、有信誉的行业品牌,这个过程需要扎实推进,不能急功近利。

文创产品中涉及大量的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领域的相关知识,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上层建筑,或曰“意识形态”的一种存在。它与工艺美术都是人类存在的时代产物和智慧体现,二者的区别不仅仅是形式、视觉上的差别,还有其“造物”内涵中人类组织——“生产关系”的差别。

工艺美术是小生产方式的体现,讲究工匠的经验积累、技巧的堆砌,最关键的是符合当时缓慢的社会节奏,其巧夺天工、奢华绚丽的成果决定了其只能被统治阶层霸占,只能服务于少数人,作为摆设、炫耀的“工艺美术”不可能进入千家万户。而工业革命后的造物是被精细分工后的合作,在“大生产、大批量、标准化”的产业特征下,成千上万的产品被制造出来,使“工业文明”的产品能够进入大众生活中。工艺美术关注的是“意匠、技巧”,可能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陶冶着人类情趣而继续存在下去;工业设计关注的是“大众、民生”,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不断地去创造,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为民族的未来服务,当今乃至未来社会必然要在工业文明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工业设计的理念——创造更合理、更健康、更公平的生存方式。

“中国梦”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方向、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走向。我们看到国家层面开始针对创意设计人才进行扶持,文旅部也针对创意设计人才搭建平台、完成产业链与系统建设。这是一个好的方向,对整个创意设计行业是一个好的信号。朝着对的方向努力、发展,中国的创意设计人才、青年设计师才会在国际设计领域占据主流,才会圆我们设计领域的“中国梦”。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工业设计也不再仅仅是体现创意的专业能力。设计专注于为制造业提供创意服务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即使将工业设计称为生产性服务业,也明显不能表达今天的设计创新定位和能力——工业设计正在或者已经快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在的学科分为四大类: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理科是发现并解释真理;工科是解构、建构的技术;文科是是非与道德的判断;艺术是品鉴自然、人生、社会的途径。而设计是整合了上述所有因素去创造人类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的学科。科学是去发展、解释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样”的知识,侧重于分析、发现;设计则是应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未来,设计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

设计并不是一种专业、一种知识和技巧,而是一种智慧,要提倡大家使用,而不要提倡占有,不是要产品,而是要服务。这才是沉淀下来的、被大家接受的、影响人们行为的设计。

其实好的创意设计,就应该是关心生活的、从身边出发的。设计和艺术绝对不是小圈子的运动,绝对不是设计师、艺术家躲在工作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得来的,而是应该最大程度地契合社会发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同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情、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家的事情、科技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一样,设计也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事情。

设计总是要超前的,总是要预示未来的,所以我们提倡设计创新,就是要从人的生活方式出发,探求设计外部之“事”,研究设计内部之“理”。设计关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乎人们怎样去思考、怎样去看世界的问题,理应是一个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设计没有声音!

在20世纪初,德国就成立了制造同盟,这个制造同盟是把银行家、投资者、管理者、设计师、技术人员甚至于工匠组织在一个系统的产业链中整合发展。我们是制造大国,什么叫“制”?“制”是制度,是规范,是工序,是标准,是流程。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的第二次引进高潮,引进了流水线、模具、技术、标准,引进的都是“制”,我们只是“造”。所以我们最担忧的就是订单,在很多企业里都是销售总监拿的工资最高。而像设计的研发、研究这样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谁去做呢?

这部书让我看到了我的学生白藕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使我很欣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力量,为设计发出应有的声音。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政府津贴学者

柳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