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两个办法
周寿眼看多是躲不过去了,只好轻咳一声,沉声说道。
“其实这个办法也不能算是办法,只是一个临时的权宜之计。”
“这个办法就是,转移人口!”
朱祁钰眉头皱起,显然是不太明白转移人口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
“转移人口是怎么个转移法,将人转移到哪里去!”
周寿看着朱祁钰的眼睛,不慌不忙的道。
“这个转移人口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上的,另一个则是身份上的。”
“陛下您也知道,我大明为天下百姓制定了各种身份,比如士农工商,比如匠户军户。
这种政策在刚刚开国的时候,的确是有一定的作用。可以迅速的帮助大明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人才来。
但现如今开国已经快百年了,当年制定的一些政策已经不太合适现如今的环境。
如果陛下仔细调查一番就会发现,其实大明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匠户或者军户了。
或者说,现如今的匠户和军户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身份还是匠户可他们早就已经改行去做别的事情了。”
“而这部分人口因为身份不同,所以既不能参加科考,也没有田地可以耕种,而匠户的身份又无法帮他们填饱肚子,久而久之这些人也就成了无所事事的流民。
您在大街上看到的那些不事生产,每天就指望着朝廷赈济活着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朱祁钰闻言脸色微微一变,目光锐利的道。
“这部分人大概有多少你知道吗。”
周寿轻轻摇了摇头道。
“微臣并不清楚他们有多少人,但可以通过朝廷每年赈济流民所需的粮食大概估算一下。
仅是京城一地,这些人大概就有十几万之多!”
这个数据并不是周寿随后胡诌出来的,而是经过了详细统计的。
因为他的余家庄收留的就是这类人,而他们只是整个京城地区所有流民的其中十分之一。
由此就可以推断出,这些人大概有多少。
然后再以京城周边的总人口数和这个比例进行对照就能推算出,全国各地类似这样的百姓一共有将近三四百万人。
朱祁钰默默在心里计算了一下,很快就得出了这个结论,他有些不可置信的看着周寿道。
“若是按照你的计算方法来计算,那岂不是说大明光是无家可归的流民就有数百万至多?”
“这怎么可能,现在的大明虽然说不上是盛世,但也不至于有这么多人都无家可归吧!”
周寿轻轻摇了摇头道。
“其实这些人里面,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身份的原因导致的无家可归,其中大部分却是因为自家的土地被人兼并了,这才变成流民的。
当然了,失去土地的原因各种各样,也不全都是因为土地兼并,也有可能是因为天灾人祸导致的!”
朱祁钰点了点头对他的这个说法表示赞同,可紧接着他又说道。
“这么多流民若是不能解决,早晚会酿成祸端!
你刚刚不是说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你的办法究竟是什么。”
周寿淡淡一笑道。
“陛下别急啊,我的话还没说完呢。
先前我说的只是这些流民的由来,接下来我要说的才是解决他们生存的问题,和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
“其实就算微臣不说,陛下心里估计也想到了办法。
而这个办法就是消防当年的永乐帝的做法,将这些无家可归的人迁移到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给他们发放粮种和工具,让他们自己开垦土地养活自己。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决日益增多的流民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土地被认兼并的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祁钰先前的确是从转移人口这几个字中,想到了将这些人安排到一个新地方开垦土地。
只不过他心里暂时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可以一下子容纳这么多百姓而已。
于是他沉思片刻后目不转睛的盯着周寿的眼睛说道。
“迁移人口的命令倒是容易,可大明哪里还有这么多土地可以供他们开垦啊。”
周寿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微笑,冲着朱祁钰身后的一张全国地图的左上角说道。
“陛下,似乎忘了辽东地区吧。
如果微臣记得没错的话,现如今的辽东地区,不仅占地辽阔,物产丰富,最关键的是那里现如今一共才有几十万百姓定居,而且还分的特别散。
那么大的地方别说填进去几百万人了,就算是一千万,两千万,那边也照样能容纳的下。”
这可不是周寿在忽悠朱祁钰,而是辽东地区的确是有这个实力。
要知道周寿所在的时代,整个东北地区加起来,总人口可是超过了一亿。
尽管后世的东北地区能有这么多人口,是仗着东北本就拥有十分成熟的工业基础。
但即便没有那些基础,此时的辽东大平原,想要容纳下几百万人,基本上跟闹着玩似的,完全没有压力。
但朱祁钰在听完他的意见之后,立马摇头道。
“辽东地区地方的确够大,可那边冬天异常寒冷,很少有百姓能适应那边的生活。
贸然将人迁徙过去,可能他们连一个冬天都未必能熬得过去。
如此一来,朕就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害了他们啊。”
周寿摇头苦笑道。
“陛下,您也太低估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了吧!”
“如果按照您说的那样,那此时已经在辽东定居的那些中原百姓和深山中的那些游猎民族,岂不是早就被冻死在那边了!”
“再者说了,那些连日常生存都没办法保证的人,已经不能算是正常百姓了。
环境再艰苦,难道还能比亲眼看着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在自己面前饿死更残酷吗!”
“陛下若是不信,咱们可以打一个赌,如果朝廷颁布了开发辽东都给旨意,没有百姓愿意过去,微臣愿意自己掏钱给他们发放农具种子,支持朝廷对辽东的开发。”
周寿的这一番话,让朱祁钰也开始犹豫了起来。
“是啊,流民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他们那里还能管得着环境是否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