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奋战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章 故人相识于归藏(三)

冻结了增税讨论,朝会内容直接进入伐周的庙算。商国大臣们早就分配好任务,少师比干请商王取出之前庙算得出的数据。

提到战争,纣王也严肃起来。命内侍取出上锁的铁盒,从腰间解下钥匙,打开铁盒。

一卷卷竹简从铁盒中拿出,摆放在桌案上。纣王拿出第一卷,用金印按入封泥,确定严丝合缝,无人打开过,这才扯动穿竹简的细绳。

压住细绳的封泥崩碎,落在桌案上。纣王随手拂去碎泥,展开读了起来。

此次出兵共62000人马。

商王廷派出11旅。其中战车1个旅,骑兵6个旅,步兵5个旅。共12000人。

诸侯与方国派出5个师,共50000人。

负责军事的亚长蛮廉讲述起王廷的兵力,内服外服的诸侯兵力的位置,以及相关的准备情况。

两相对应,兵力确定达到了需求。

比干负责冶金等工作,他说道:“青铜矛头34000只,在鹿台入库。矛杆48000支,在鹿台入库。备用矛杆36000支,在殷都制作18000支,9750支即将运往朝歌……”

纣王看着庙算中面色严肃的大臣们,心中对这些数据有些不满。但纣王也知道,这些都在正常范围内,并不合适开口责备比干。

只是不说点啥,纣王觉得心里头不舒服。看向下面,就见尤浑与费仲的位置上空空荡荡,再没人给纣王当嘴替。

好在纣王精通军事,心情稍微恢复一些,就能全心投入到庙算中。

庙算讨论了两个时辰,天都已经黑了。灯火通明的大殿中,众人都坐得不是那么规整。来得晚的三花都坐了两个时辰,比干等人更是坐了快4个时辰。即便中间大家也都起身休息,此时也已经累得快撑不下去。

纣王也有些撑不住,便说起最后一项,“诸位爱卿,何人为将?”

讨伐军分三路,子秀与亚长蛮廉都是没有争议的人选。子秀已经决定对牧野八国采用尽可能温和的手段,担心其他将领做不到,便率先说道:“吾愿率南路军。”

没人和子秀争南路军统帅,纣王便请子秀为将。

中路军要越过孟津,进入洛地作战,必然会遭遇周国主力。纣王觉得亚长蛮廉适合这个职务,却也不说出口,只是看向其他大臣。

大臣同样中意蛮廉,同样不主动开口,都想向蛮廉。

“臣愿往。”蛮廉主动请缨。

纣王看了看其他重臣,见众人都点头,便对自己的爱将说道:“亚长请战,吾便请亚长领中路军。”

北路军要经过土方,鬼方的领地,对周国北部地区发动进攻。这一支部队的首领非得精于骑兵,才能穿山越岭,纵横千里。

商国精通骑兵的将领都被分配到了南路军与中路军,”比干建议道:“臣以为恶来可为将?

蛮廉听到这话,当即摇头,“吾需恶来为先锋。”

恶来是蛮廉的儿子,乃是勇将,蛮廉又要面对周军主力,一众大臣也觉得蛮廉的要求不过分。便看向纣王。

纣王心中盘算了不少人选,却无法确定哪一位将领能够让人放心。无奈之下,只能问道:“大祭司有何人选?”

子秀答道:“此将不需必胜,却须知进退。不知大王以为赵公明如何?”

纣王以及不少大臣听到赵公明,都忍不住摇头。赵公明乃是东夷的一位首领,20年前在朝歌游学之时获得很大名声。虽然大商的亚长大多数也不是商国内服诸侯,但大商人才济济,总不至于要用一个东夷人为将吧。

群臣商议一番,最终也没能推举出大家都认同的将领。无奈之下,只能接受了子秀推荐的赵公明。

赵公明此时并不在朝歌,而是在商国旧都“奄”(曲阜)。他作为东夷领袖,在整顿东夷诸族。接到纣王的使者请他到朝歌的旨意,赵公明当即婉拒,“臣奉命安顿东夷,此时东夷不安,臣去不得。”

使者劝道:“不仅是大王,娘娘也要请赵公前往朝歌。”

“果真?”赵公明有些动摇了。

“吾岂敢乱言。赵公到朝歌,一问便知。”使者赶紧继续劝道。

赵公明与子秀交好,听闻子秀请他去朝歌,只能应下。

一路上快马加鞭,半月便到了朝歌。到了宫中,纣王便将北路军缺将之事告知赵公明。赵公明婉拒道:“大王手下人才济济,吾从未到过鬼方,恐不能如大王所愿。”

纣王最近半月间并没有闲着,早就把没有被编入中路军与南路军的将领叫来一一会面。对谈后,竟无一人能令纣王安心。此时纣王觉得大祭司子秀眼光着实高明,此时见赵公明推辞,纣王正色道:“赵公之贤,闻名朝歌。若不肯为将,吾竟不知该以何人为将。”

赵公明见纣王很是诚恳,只能答道:“臣还需安定东夷,为将之事,仅此一次。”

纣王见赵公明肯为将,大喜,道:“此次战后,定不再令赵公奔波。”

见纣王这么讲,赵公明不得不拜服受令。

受令后,赵公明去见了子秀。子秀正在府中召集南路军中的旅长,千夫长,百夫长一起议事。听闻赵公明前来,子秀将手下将领向赵公明一一介绍。介绍到了参军孔宣,子秀笑道:“赵公,此子才学无双,不知赵公可愿令其听命于赵公帐下。”

赵公明也不好推辞,便答应下来。

孔宣听说过赵公明,上下打量。就见此人黑面黑须,眉眼中好像有股忧郁,看上去闷闷不乐。并不像是传说中名动朝歌的公侯贤者。

既然孔宣被子秀推荐给赵公明,孔宣上前行礼。孔宣平静地还礼,并没有丝毫怠慢或者高看一看的意思。

子秀将孔宣推荐给赵公明后,请赵公明到内堂。进了内堂,赵公明当即说道:“娘娘,此时何不遣一使者到镐京,命周王到朝歌觐见?”

“若周王不肯来呢?”子秀笑道。

“若是不试,怎知周国不肯派人来?”赵公明正色问。

子秀一愣,她倒是真的没想到这种可能。

赵公明继续说道:“周国只要遣使而来,大商就召集天下诸侯,议论《商礼》。娘娘所想之事自可顺水推舟!”

子秀知道赵公明的才华,听到这里,心中更是佩服。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此事只怕没那么容易。便问道:“若是周国依旧图谋不轨,又该如何?”

赵公明答道:“娘娘。周国三代皆图谋不轨,其凭借的乃是周国诸侯的势力。此次牧野之败,周国诸侯人心震动,若是此时讨伐,周国诸侯以为大商必要灭周,只会忠于周。大商只需遣一使者入周,令周国诸侯得知大商不想灭周,周国定人心动摇。”

听赵公明如此说,子秀心中不快。此次牧野之战,子秀的次子战死,还是死在周王姬发的手里。虽然知道赵公明说得有理,心中恨意却无法消除。

不仅如此,纣王与子秀都很想灭周。周不灭,大商霸业难成。

赵公明之所以不乐意出任将令,就是因为知道纣王与子秀的想法。现在已经接受了任命,赵公明倒也不瞒着子秀,“娘娘,便是将周人尽数俘虏,押送到商国,也不过是让其他蛮夷趁虚而入,霸占周地。灭周不过是再生一周。”

子秀很想点头,却忍住不做任何动作。

赵公明继续说道:“在归藏馆,臣说过。大商若是讨伐各处断绝商路的诸侯,定能获胜。大商若想覆灭各处不服的诸侯,看似成功,实则不能。”

子秀早就很清楚赵公明的观点,此时不想再听,便答道:“吾不过是以兵止兵。赵公所说之事,不过派一使者而已。此次有赵公相助,定可大败周军。此战后再派使者罢!”

赵公明知道自己劝不动纣王,眼见子秀也不听劝,叹息一声,答道:“不知娘娘可否请大王自罪几句?”

“为何自罪?”

“令诸侯安心罢了。”赵公明叹道。

3月,春耕全部结束。商国各旅,各诸侯,都接到了出兵的旨意。

4月初2,三路讨伐军中各诸侯,各方国所派的“师氏”已经在当地集结完毕,12000商国精锐在鹿台前集结。

此时鹿台中囤积的兵器粮草已经被尽数领走,纣王位于鹿台之上,看着台下威猛的士卒,大声颂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赵公明与其他两路讨伐军主帅站在纣王身前,躬身聆听出征誓言。听到纣王大讲一番大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专打不服气的诸侯。现在周国这个最大的诸侯要遭到大商的惩戒啦!官兵们奋力一战,解决周国。

在赵公明的设想中,这份誓词主要内容应该是,“诸侯们大多是好的,但是周国国内出了坏人,蒙蔽了周国诸侯,误以为大商要对诸侯不利。这才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大商过去内部混乱,不能修文偃武。现在,在纣王的领导下,大商意识到了自己对诸侯们没能尽到安抚与保护的责任,深感愧疚。所以此次出兵,只为捉拿坏人。对于诸侯利益秋毫不犯。对于那些配合大商的诸侯,大商一定会多加赏赐。而且在战争结束后,大商要与天下诸侯共同制定《商礼》,确保华夏长治久安。”

这份愿景并非赵公明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当年在归藏馆中,来自华夏各地的贤者们共同思考讨论的结果。

大家都认为现在的华夏还是太乱,各个诸侯国自行其是,让华夏的整体日子很难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有更加有效的制度。这个制度不仅要阻止诸侯国乱来,更需要让诸侯国都遵守良好的制度,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纣王的誓词让赵公明很失望,但赵公明依旧接过了统领北路军的大纛。

鹿台下的商国士卒们皆是欢呼,这场宏大的出兵仪式让商军感受到了强烈的欢喜。因为纣王表示,击败大周之后,商军就不再会发动大规模的讨伐。

这些年战争不断,商军虽然得到了很多赏赐,但是有赏赐还得有命用。如果伐周之战是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商军各亚旅的士卒们都愿意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三位统帅,三面大纛。子秀让亚长蛮廉走在最前面,赵公明与子秀并肩而行。赵公明问道:“娘娘,吾信汝。”

子秀有些歉然地答道:“让赵公失望了。此战胜后,吾必请王廷遣使去周国。”

赵公明点点头。方才纣王的誓词让赵公明很失望,但赵公明没有完全绝望。商国毕竟还有三花娘娘子秀这样的大才。如果商国能够依靠武力征服诸侯,最后让诸侯们都臣服在大商面前。也算是实现了赵公明的一部分理想。

赵公明相信,以子秀在大商的影响力,以及子秀的聪明睿智。归藏馆的理想还是有很大机会能够实现。

周国在大商有不少间谍,大商有出兵迹象的消息早就传到了镐京。周国此时也已经完成了春耕,也同样开始集结部队,准备作战。

周王姬发亲自率军前往潼关。出发前,姬发对送行的姬旦命道:“信的骑兵还有两月可成,成军后立刻派往潼关。”

姬旦立刻答应下来,表示自己每五天会派人去姬信那边查看。说完这些,姬旦问道:“大王,此次训练后,可要信继续训练?”

姬发迟疑一阵,答道:“再给信3000骑兵。待成军,立刻告知吾。”

姬旦感受到了姬发的决心,只是点头答应。

姬信并不知道自己有可能再次领兵上阵。他此时正在教军场上面对一众农夫说道:“吃汝“来牟”苗(小麦苗)的骑兵已经抓到。吾将按照军规,鞭十鞭。汝等在旁观看。”

农夫们是因为经常有骑兵的马匹跑到他们麦地里啃麦苗,实在是受不了了,才找到姬信诉苦。没想到领主虽然每日练兵,对此事却十分上心,不过三天就抓到了犯事的骑兵。

听说要他们亲自看着骑兵受刑,农夫们喏喏地说道:“吾等还是不看了。”

姬信摇摇头,“汝等不用怕。吾本就立下军规,不得随意放马。汝等来牟苗被吃,难道还是汝等的错么!”

说完,姬信大步走向教军场台上,居高临下地对着3000骑兵大声说道:“若是汝等父母家来牟苗被吃,汝等将如何?”

骑兵们知道自己若是遇到此等事,绝不会视而不见。只是现在受罚的乃是骑兵,众人都不吭声。

姬信从王浩然这里听过“军民鱼水情”的讲述,虽然觉得这么做有些矫情,却也觉得道理上没错。

见骑兵们的反应,姬信知道他们心思,继续说道:“春苗被吃,秋日饿死。制定军规不是为了惩处尔等,而是要避免国人被饿死。汝等若是不服,出列理论!”

没人出列,也没人想出列。

姬信等了一阵,便大声喝道:“用刑!”

皮鞭破空的声音,以及击中皮肉后的声音在教军场上响起。

那十几名骑兵知道自己的确错了,倒也硬气,背上被打得皮开肉绽,竟然不呼痛。

那些农夫们先是胆战心惊地看着,但是见到姬信神色不变,竟然没有丝毫纵容的意思。看向姬信的目光中不自觉地带上了感动与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