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题解:关于感性认识

今天的演讲题目叫“解构现代化”,英文叫deconstruction,为什么谈这么个题目呢?并不是说现代化的概念不好,而是当你要使用这样的概念时,先要弄清楚这个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它对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和现状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年你们上海的曹锦清老师写《黄河边上的中国》那本书的时候,我们曾经在昆明有一个小型的座谈会。会上曹老师很激动地把他到黄河边上走了很多路、看了很多村的感受跟我们说。因为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搞农村调研,所以虽然他说的话很有感染力,但我呢,那时就没有随着他的话激动起来,显得似乎有些冷淡。他就很奇怪,问我:

“老温,你怎么回事,你搞农村研究的,我说这么多农村的事,你为什么好像无动于衷?”

我说:“你在这短短几个月的考察中看到的东西确实是真实的,可我这十多年已经司空见惯了。我要问的是:你感动完了,书也写了,那以后呢,怎么办呢?”

老曹愣了一下,后来,他就做了很多哲学思考:我们从何处来?身处何处?将向何处去?……再后来,就写在了他书的前面。

作为上海的一位著名教授,他也很难将现实观察中得到的感性认识转化成对策型的思考,所以,他会回归到他的哲学思考。我想,这对他来说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借用他的故事是打算说明,我们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政策思考已经不容易了,如果希望上升到理性高度,转变成所谓的理论,那就更困难了,尤其需要很多的调研积累。

但是,我们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象层面的一般的感性认识上,我们需要根据大量调研的情况,做更多的反思。因此,我今天晚上跟大家谈的,其实是我在大量调研中形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