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名师讲稿精要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阴阳自和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或恢复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自和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哲学著作《论衡》当中,阴阳自和概念的提出是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贵和”的思想。

阴阳自和强调的是“自”和“和”。所谓“自”是指自我的、自发的、内在的,或者说是一种本能,没有外力的干预。所谓“和”是指合和、和谐、整体的协调。

在中医学中,最早提出阴阳自和思想的是被后世誉为医圣的张仲景。张仲景的“阴阳自和”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人体阴阳具有“自和”的能力,二是说明阴阳自和是疾病好转或自愈的内在依据。

阴阳自和的结果就是阴阳之间达到了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由于阴阳交感和互藏,所以阴阳之间具有自和的条件;同时,由于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不断的消长,所以阴阳之间又能够达到自和。阴阳自和是阴阳双方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不需要外力的作用和支配,这是阴阳自和的内在机制。

阴阳自和能力是人体自身抗病康复能力的一种体现,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阴阳自和能力。有些人虽然感受了病邪,但其自身阴阳自和能力强,所以可以不借助于外力(比如服药、针灸、推拿等)而能够自我痊愈和康复。当然,人体的阴阳自和能力不是无限与万能的。一旦病邪对人体的影响超过了阴阳自和的极限,那么疾病就会随之产生。解决的办法仅靠自我的调节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其他的手段和方法,比如药物、针灸、推拿等促进阴阳恢复相对平衡。

“阴阳自和”是一种本能的体现,当病邪侵袭机体时,体内的阴阳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启动调整和修复的机制,表现出自愈的趋向。所以,阴阳自和是机体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稳定的过程。对于疾病是否发生以及病后能否及时的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的对立制约、交感互藏、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是从不同方面和角度阐述了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变化形式,从而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的交感是阴阳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导致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前提;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运动的动力根源,是阴阳消长转化运动的内在根据。阴阳对立、互根和制约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基本关系。正是由于阴阳的对立制约、交感互藏和互根互用,才使阴阳的消长变化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和调控内进行,从而保证了阴阳的平衡协调。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是事物运动的基本形式。阴阳消长是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在消长运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