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名师讲稿精要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包括阳偏衰和阴偏衰。阳偏衰和阴偏衰都属于阳或阴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素问·调经论》概括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偏衰也就是阳虚。人体为什么会出现虚证呢?一般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先天禀赋不足,二是后天缺乏营养,三是过度操劳,四是久病或大病耗伤。

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失于温煦,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变化(图2-7、表2-5)。

图2-7 阳偏衰

表2-5 阳偏衰

人体阳虚时,会表现出哪些症状呢?属阳的主动、主热,主兴奋,一旦体内阳气不足,就会呈现出一种机能减弱或衰退,代谢活动减弱,反应性降低以及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阳偏衰的临床表现可见有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一系列寒象,同时还会出现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寒之象。此外,由于阳气不足,对津液和血的推动力减弱,还会导致瘀血和水湿的产生。

阳虚证候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虚和寒。是以虚为主,兼有寒象。这是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一种体现。因为阳气不足,无法制约阴气,导致阴气显得相对亢盛起来。也正因为此,阳虚所产生的寒,被称为虚寒;而前面所讲的阴偏盛所产生的寒,则是实寒。因此,中医学将阳偏衰时所形成的证候又称为虚寒证。

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所以,阳偏衰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阴的不足,最后形成阴阳两虚。

阴偏衰即为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阴精物质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图2-8、表2-6)。

图2-8 阴偏衰

表2-6 阴偏衰

阴偏衰的临床表现可见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咽燥、两颧发红发热、大便干硬、小便短少、性欲亢奋、舌红、苔少甚至无苔等症状。

阴虚证候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概括为:虚和热。以虚为主,兼有热象。热象也是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一种体现。因为阴气不足,无法制约阳气,导致阳气显得相对亢盛起来。也正因为此,阴虚所产生的热,被称为虚热;而前面所讲的阳偏盛所产生的热,则是实热。因此,中医学将阴偏衰时所形成的证候又称为虚热证。

同样的道理,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所以阴偏衰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阳的不足,最后也会形成所谓的阴阳两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