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奋斗在广陵侯府](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55/53243355/b_53243355.jpg)
第34章 第18.3章 千古英灵安在 尾
以下是大周历史梗概:
大周的建立者是郭姓天子,郭天子即位是一场意外,在位数年间让混乱的局势缓和下来。
第二任天子是世宗郭(柴)某人,他是郭天子的外甥,一生南征北战功业斐然,敢于打破河北与河东人对禁军的垄断,把原有禁军编入殿前司,利用战胜红利另外组建一批侍卫司禁军。
侍卫司的禁军面向当时周国全境和全天下英雄豪杰开放,广陵李氏的两位老祖宗李纲李纪就是这一时期获得潘美推荐通过世宗面试后从卖盐的变成军职。
世宗北伐时不幸病故,不巧的是北伐之前,世宗唯一的儿子也病故。由于五代时期形成的藩镇传统,殿前司和侍卫司各自推举出领袖角逐天子之位。
最终赵家老大技高一筹,通过种种手段瓦解了人马来源于四面八方的侍卫司,侍卫司首领李重进含恨自杀。
李家老祖宗是南方人,即便是侍卫司中,南方人也是弱势群体,在这一轮属于陪跑的。却因祸得福,成了赵大清洗侍卫司核心层时提拔起来的原边缘派人物。
分到了自己的核心禁军部队——侍卫司下属黑槊龙骧军左右厢,李纲领左厢兵马使,李纪领右厢兵马使。
(从领的部队编制上可以看出来地位差距。李家两个府加在一起才能经营一个龙骧军,且只有一万六千人,相当于一家只领八千。而后来与李家结亲的曹国公府老部队鹤翼伏波军一个军就有两万人的编制。)
虽然清洗了侍卫司,但是赵大毕竟不是篡位,他完全遵照当时的“禁卫军继承法”推举上台,具有合法性,所以他不能明着另立新朝,而是把郭姓天子尊为太祖,恢复了第二任的柴姓。
这样一个姓郭,一个姓柴,自己姓赵,大家姓都不一样,可不就是正常即位吗?郭天子绝后,柴天子还有族人在,赵大出于政治考量和私人情感,从柴家族人中过继了一个孩子给世宗,从此留下柴皇一脉。通过这个举动也能安抚柴天子的旧臣,改良自身合法性,减少政治阻力。
也因为这场继承过于轻松顺利,赵大接手时顺便继承了前面两位封赏的勋臣阶层,他又要对自己的小弟大封赏。
于是大周的勋臣从一开始就显得高配且庞大(这一点类似李渊时期接纳承认了一堆隋朝封爵)
等到后面赵大平灭南唐,又册封了一批南征勋臣(包括李家的两位祖宗时为广陵县伯李纲,江都县伯李纪,册封时都没混上杯酒就被收走了黑槊龙骧军的兵权。)。
太祖朝(赵大活着的时候没想当太祖,赵二给他弄上的,也不知道有没有嘲讽赵大合法性的意思。乱世臣子们捏着鼻子认了。)的勋臣共计有五位异姓王,十九位国公,四十二位侯爵,一百一十五位伯爵。
太祖时期,通过杯酒释兵权,拿走了最后一批老弟兄手中的禁军与厢军军权。
作为交换,允许公侯伯们在交出兵权时,可以享有公爵不超过四千人,侯爵不超过两千五百人,伯爵不超过一千五百人的亲兵部曲队伍。异姓王的部曲与公爵规格类同。
所以太祖时期,理论上勋臣们共有172500+105000+96000=373500私兵的合法编制,并允许为这些兵配备重甲。
而太祖本人提领的亲信禁军不过十万人,又收编了各家上交的禁军厢军整编后留下了十几万人,到太祖末期总共二十余万禁军还没完成整编。
从表面上看,勋臣集团手中的总兵力超越皇帝,所以他们在朝中举足轻重,太祖朝很有一种贵族共和的味道。
但太祖也不是吃素的,因为勋臣中有大量的前朝贵族,那些贵族能得到的私兵编制被大大压缩,而且领不到实际军职。所以在太祖朝,勋臣们实际的私兵数量也就二十万左右。
即便如此,对于只能相信十万亲信禁军的太祖来说,也是个沉重的议价砝码。
太宗时期,通过伐蜀,伐北汉,伐幽云不断扩编禁军部队,并且拉着公侯伯的私军上战场消耗。
一度加强了皇权,但是雍熙北伐的失败让禁军受到重创,太宗的威信受损,而勋贵集团也遭遇第一次重大伤亡,大部分第一代贵族或战死,或伤重而亡(初代广陵侯李纲因伤不治,病逝于汴京。)。
北伐失败后太宗皇帝信心受挫,产生心理问题,生怕被老爹和大哥泉下问责,在兴国公主的劝谏下保全了太祖一系的子孙,送到各地担任小官,没诏令不得入京。
但是太宗朝的北伐并非毫无硕果,另一路周军拿下云朔代三州,将河东防线向北大大的推进一步。引来辽军其后近二十年的攻打。
太宗遣令国公,英国公,修国公等国公或合力在云州抗敌,或轮换驻守,又派遣大量公侯伯进驻河东,从而形成了面对幽州的河北驻防勋贵和镇守云州前线的河东驻防勋贵两大派系。无形中将勋臣一分为二。
(在这里我修正了英国公府的地位,他家只是河东勋臣派系的大佬之一,在仁宗末年,河东几大国公府相机堕落,只有英国公府尚且强力,
于是成为河东系勋臣中名望最高的公府。而不是剧中所描绘的好像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一般的地位。这种设定过于女频,我直接改了。)
其后太宗又派遣二代曹国公李继隆,二代鲁国公曹弁带领兵马出征西北,降服银夏静难军,夺下灵州和兰州。相比于大宋,武德更加充沛的大周获取的版图显然更大一圈。
太宗时期,勋臣的话语权弱于太祖朝,但并不多,太宗主要靠政治手段分化拉拢。太宗用政治手段消除了大约一半的勋爵门户,为后面的真宗整合勋臣集团铺平了道路。
同时严格管理各家的私兵,收缴了私兵部曲的铠甲,任何想要使用铠甲的府邸必须申请批准,除爵爷本人外不得私藏。
真庙时期,派遣曹国公李继隆攻占凉州并镇守之,鲁国公收兵回朝。没想到静难军在辽国支持下开始叛乱。
真宗调遣鲁国公之弟曹玮驻延州,姐夫二代广陵侯李定出镇灵州,从那时起,凉州曹国公府,灵州广陵侯府成为北方边防的第三大勋臣派系——河西驻防勋贵。
至此勋臣从初始的北方——南方勋贵对立,到北方南方对立仍然存在,又被到处调动形成河北河东河西在京四个勋臣大派系。错综复杂让人头晕。
而勋臣按照皇家的设计,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比如广陵侯府的联姻对象除了淮南士子官宦家族,在勋臣中只与南方贵族,河西贵族联姻。河东河北汴京的概不考虑。
江都侯府镇守真定,长期与河北贵族,南方贵族,淮南士子联姻,河东河西汴京的概不考虑。
勋臣的力量在一次次派系分拆重组中始终不能凝聚,自然也不能威胁皇权。但真宗时期勋臣的话语权大于被竭力扶持的文臣。
事情的转折点在辽国太后萧燕燕发起的南征作战。除了广陵侯府(南方人,势力小,信任度高)在内的少数几个勋爵府。绝大部分勋爵府尽起兵马跟随皇帝亲征河北。
包括江都侯府在内的大部分府邸伤亡惨重,公爷侯爷小公爷小侯爷战死的不胜枚举,勋臣的私兵也伤亡巨大。
真宗皇帝在战后抓住机会,一方面故意拖延还残留有勋臣影响力的禁军部队补充。一方面优先让赵家的上四军齐装满员,趁着勋爵府几乎都受到重创的有利时机,推动一批府邸弃武从文(比如齐国公府)。
连立下大功,将静难军余孽剿的抱头鼠窜的姐夫李定也被真宗找机会卸下兵权,回家养老。西夏李家因此躲过灭门之灾。
在真宗后期,勋臣集团的私兵总兵力已经下降到十万以下,再也不复旧观。文官在真宗的扶持下,趁着勋臣几乎一口气送掉两代人的机会崛起。
真宗封禅泰山的动机,很可能不是因为击退了辽人,而是彻底驯服了勋臣集团,稳固了皇权,以此作为坚持封禅的内核原因。
仁宗时期,彻底将军队管理交给文官,勋臣连枢密院都不能把持,所有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由进士出任。
不过也刻意提拔几个中进士的勋臣家族子弟进入枢密院系统,他们中出了枢密副使(三代广陵侯李勤,上错花轿嫁对郎男主之一,真宗朝一甲进士,托孤重臣,保护仁宗登基亲政,亲政后第一年被踹回家退休,元昊造反后重新启用,开赴灵州)。
枢密使(顾偃中,上错花轿嫁对郎男主之二,历任地方及枢密院官职,官至枢密使,真宗朝进士,也是官家伴读襄阳侯的堂弟,倍受信赖,受封忠毅伯。)
仁宗时期,勋臣话语权衰落,私兵被主动裁撤节省费用以供贵族享受,但仍受尊重,枢密院的人员设置中必有一名出自勋臣之家,很幸运仁宗有足够的勋臣子弟进士可用。
到赵宗权时期,他之所以一开始就要顾廷烨袭宁远侯爵,又拉拢英国公。就是为了在南北两边的勋臣中都有自己人,方便稳固皇权。这也是赵家历代天子的传统。
比如太宗亲近李继隆(当时李继隆很年轻,父亲早死,势力不强但是爵位高关系硬)
真宗亲近勇毅侯(太宗时期由军官直接册封的侯爵,与太祖朝及之前的旧贵族不是一路人,还是金陵人,属于南人贵族,不强势)
刘大娘娘时期继续信任勇毅侯,恩养勇毅侯独女,又扶持起广陵侯世子李勤,拉拢广陵侯府(南方人,党羽不多且军力犹存。)
仁宗亲政后亲近襄阳侯(南方人,党羽不多,伴读,从小关系好)
主角所处的大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混沌的过渡时代,勋臣们日薄西山但太阳还没有落山。文臣已经崛起,但还没有建立心理优势和绝对的实力优势。
皇权已经成为彻底的控股方,小心翼翼的掌握着文武之间的平衡,甚至仁宗在后期开始注重培养新一代勋臣,希望把勋臣力量扶植起来一些,好平衡越来越强势的文臣。
在主角这一代勋臣手中,随着边境的逐渐稳定,朝廷没有继续开边的意思,自家的侯府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何去何从就成为这一代人必须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