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培养孩子才优秀:家长必修的12堂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家长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使者

家长要做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使者。如果家长总是说这个老师不好,那个老师不好,这个老师有问题,那个老师有问题,将在无形中助长孩子对老师的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将会使孩子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师生关系不好,受害的是孩子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度,但现在很多孩子对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与老师的关系非常紧张。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有的学生消极抵抗,比如,不听课、不做作业,课下见了该老师,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总是想办法绕着走;而有的学生会“积极”对抗,一言不合就当面顶撞老师,甚至跑到讲台上打老师。

师生关系差,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首先,不良的师生关系会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在上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的课时,孩子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心理压力剧增,长此以往,在生理上,孩子可能出现饮食障碍、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神经功能紊乱,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下降等问题;在心理上,会出现紧张、烦恼、易怒、焦虑等负性情感。

其次,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中有一个重要分支,叫作交往动机。交往动机包括愿意和别人相处,而不愿意一个人独处,愿意跟语言、兴趣、习惯相同的人相处,而不愿意与兴趣、观点不同的人相处。

如果孩子与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动机就会起积极作用,孩子就会特别努力地学习他所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交往动机就会起消极作用,孩子会反感、厌恶甚至逃避老师,不管老师讲了什么,他都一概无法接收,结果肯定学不好。

最后,师生关系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孩子会感到学习生活安全、轻松、愉快,从而有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师生关系紧张,孩子就会感到焦虑,从而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

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一旦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家长单方面地指责孩子或单方面地指责老师都是不妥当的。家长应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发表对老师的看法

凡事有果必有因。只有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要找到孩子抵触老师的原因,家长必须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

沟通时,家长一定要用温和的话语、鼓励的眼神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切,这样,孩子才能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打开倾诉的大门。

在孩子发泄对老师不满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放下手中的事,专注地倾听,并不时地用爱抚的目光注视孩子。这个细节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一边干着事一边对孩子说“你说吧,我听着”的话,孩子一定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得到尊重,自然不会敞开心扉。

与孩子一起寻找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

在孩子发泄了对老师的不满,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切忌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发泄自己对老师的不满,或拉着孩子去学校找老师评理。这样不但无益于解决问题,甚至会适得其反。

此时,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寻找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

据我观察,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老师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但因为孩子没有做到,所以老师在言辞上对孩子严厉了一些,态度粗暴了一些。这导致孩子很难接受。

第二,老师在课堂上冷落了孩子,或是当着其他同学的面用语言刺激了孩子,导致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

第三,孩子真的犯了错,但出于自尊心太强等原因,孩子想隐瞒错误。如果老师指出了孩子的错误,孩子就会恼羞成怒,用对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正确看待孩子的抵触情绪

在得知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后,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这一情绪。

一方面,这意味着孩子的自主意识已经觉醒,他们不再对人言听计从,不希望自己依赖他人,并且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老师触到了他们的这一痛点,他们就会下意识地用抵触的方式维护自己的独立。明白了这一点,如果家长引导得当,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另一方面,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反映老师的教育方式可能存在问题。这时家长应该主动与老师沟通,找到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当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时,家长切记要冷静,不要头脑发热,无端指责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作为第三方,帮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自己对某个人产生了误解,或有意见,那么将很难与对方冰释前嫌。这时,如果有人作为第三方教你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对方其实在做人、做事上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对方之所以让你不快,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你对对方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基于以上认识,当老师与孩子关系紧张时,家长就要作为第三方,成为二者的沟通桥梁。

首先,家长要体谅老师的难处与苦衷,理解老师是好心办了坏事。老师自然是要遵守师德,但老师也是凡人,有时候也会因疾病、家庭纠纷等个人问题出现情绪波动。如果孩子正好撞在“枪口”上,老师采用的教育方法可能就会有失偏颇。

教育的“教”左边是个“孝”字,右边是个“攵”。从这一结构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孝”,学会尊重他人。从小了说,“孝”就是孝顺家长,在学校尊师重教;往大里说,“孝”就是报效祖国。这是孩子必须恪守的做人原则。如果家长总是说这个老师不好,那个老师不好,这个老师有问题,那个老师有问题,将在无形中助长孩子对老师的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将会使孩子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因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只有学习者处于主动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才能做得好。

这么一想,家长就不会对老师横加指责,而是主动与老师加强联系,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里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主动协助老师搞好师生关系。

其次,家长应当引导孩子从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问题出在老师态度不好,家长在引导过程中就要给孩子讲述老师的辛勤付出,帮助孩子理解老师的难处和良苦用心。家长可以这样说:“假如你是老师,当你看到学生不用心学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时,你会怎么做呢?你的心里会不着急吗?你会不管他吗?”如果问题出在孩子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正确批评,家长就应该跟孩子认真剖析他错在哪里,以免孩子一错再错。

当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到老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真诚的,必然会减轻或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