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分为三阶层
组织大多采取层级制
一般而言,组织为求指挥灵活、事权集中、命令统一、责任确定,大多采取层级制。当组织规模很小、成员不多、管理者足以掌握全体员工时,组织通常只划分为两个阶层:管理者和员工。这时候分工、专职并不明显,彼此关系也不确定。组织到了相当规模,管理者不足以掌控全体成员时,就产生“管理幅度”或称“控制限度”的问题。必须给组织划分阶层,以利于工作的有效推行。
管理幅度指一位主管能够有效监督下属的人数。虽然早期管理学者企图界定理想的管理幅度,以适应一切组织的需要,但是近代管理学者研究认为难以确定普遍适用的具体数字,因为在决定适当的控制幅度之前,必须考虑各种情境的特质,例如被监督的活动形态、被监督的人员素质及组织类型等。譬如甲公司的每位管理者都有四个下属,全体员工为64人,最好划分为四个阶层才能适当而有效运作。
然而,管理幅度较大的时候,组织阶层自然就会减少。乙公司的每位管理者可以监督八个下属,他们公司只要划分为三个阶层便足以容纳全体员工。
划分为四个阶层的甲公司属于塔形结构,划分为三个阶层的乙公司则属于平行结构。前者为纵向结构,组织阶层较多;后者为横向结构,组织阶层较少,每一阶层的下属人数较多。塔形结构沟通线路较长,管理者较多,有助于主管与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及紧密的高阶层控制。平行结构沟通线路较短,管理者较少,低阶层会获得更多的决策机会,有助于领导人才的发展。
层级并非阶级
组织阶层的划分是出于分工的考虑,以及管理幅度的限制,并不存有成见,大家人格平等。和阶级不同,阶层是可以经由自己奋斗而获得改变的。
然而,人有智愚之分。先知先觉者要用心创造发明,以造福社会;后知后觉者应尽力把先知先觉者的发明好好地宣传,使大家明白它的好处而广为应用;不知不觉者必须接受宣传者的说明,做一个实干家。任何社会实际上都是这三种人的组合。
组织大致分为三个层级
我们可以将组织分为三个阶层:最高管理阶层、中坚管理阶层,以及基层管理阶层。尽量做到让先知先觉者担任高阶主管,后知后觉者担任中坚主管,不知不觉者担任基层人员或主管。一般最高决策者如企业的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可以称为最高管理阶层。现场作业人员及领班、组长可以看作基层管理阶层。其他人员列为中坚管理阶层。
可见,无论实际上有几个阶层,都可以概括性地纳入三个阶层来看待。大规模的公司,总裁和执行官是高阶,现场人员属于基层,其他都是中坚主管。小规模的组织,就算只有老板一人、伙计一人,同样可以把伙计看成基层,老板扮演中坚,必要时将老板的妻子拉进来充当高阶,更有利于组织的灵活运用。
三阶层的划分可以弹性应用。在场三人中,谁的职位最高,就是此时此地的高阶;谁的职位最低,便为基层;剩下的人扮演中坚。随时随地机动配合,并不一定将身份固定在哪个阶层。如果三人职位相当,也可以年资、专长、经验等因素来区分。视当时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照样可以划分出三个阶层,利于工作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