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太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流民

听到徐晨的话,村长摇摇头走开了,自己也是昏了头了,居然听徐晨这个没下过地的人胡说八道。

土根小声道:“哥哥哎,打一口井就要七八两,有的花费还更高,但能浇灌十几亩地都是多的,村里有3000多亩地,这要打多少井才能浇的完,有这个钱还不如买粮食,想办法扛过这次旱灾。”

徐晨听到也挠挠头,这个时代打一口井的成本这么高吗?出水量也太小了。我怎么记得压水井那个水是不断绝的,小时候日都累哭了也没等到没水。

很快他反应过来了,双方说的就根本不是一回事,他说的是压水井,村长他们听到的却是村里的那种老井。

于是他说道:“知道蜀中的自贡吗,当地的盐丁为了能出卤水,弄出来一种可以深入地下500丈的井,我说的就是这种井,直接打到水脉上,让水喷出来灌溉土地,这样的一口井应该可以浇个几十上百亩地吧?”

徐晨也不敢确定,因为即便是压水井也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了。

土根苦笑道:“人家那是盐井,打出一口就是金矿,这种井我们哪里用得起。”

徐晨道:“算了,和你说不清楚,等我打出一口井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种压水井的好处了。”

天启5年(1625),六月二十七日。

徐晨带着最后的手稿和小五一起踏上了去米脂县的方向。

这一路看到的景象让徐晨忧心忡忡,道路两旁的田地当中,都是忙碌挑水的农户,此时他们全家老小竭尽全力的想要保住自己的口粮。

道路两旁也时不时出现如同乞丐一般的流民,他们步履蹒跚的向着米脂县方向走过去。

眼前的这一幕让徐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饿殍遍地,人尽相食,这些文字记录的历史,第一次形成画面冲击着徐晨脑海。

他本想给点钱给这些流民,但却被小五阻止。

“徐爷,您心善想要救他们一次,但米脂县城外流民的数量已经破千了,您救不过来。被这些流民知道您身上有钱,只怕我们回不到县城。您真想救人也有办法。县令联合城里的老爷们,筹集了五百石麦子,就在城东搭个施粥的铺子,您可以买点小麦去城东施粥。”

这么快就有上千流民,徐晨更加担忧了,每个流民都是一颗火星,当他们汇集到千千万万的时候,就会引爆整个大明。

小五反而没有太太的危机感了,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灾年他遇到太多了,陕西一向是一年丰收一年在中间有两三个平年。

这些流民只要挖野菜,啃树皮的,挨过几个月就好,只要旱灾过去了,他们自然会回到自己老家去。

他自然想不到陕西的干旱会一年接着一年,最后干旱最严重的那一年,整个北方粮食减产一半。

徐晨问小五道:“米脂县粮食的价格如何?”

小五道:“去年的收成不好,粮食价格本就偏高,今年又闹了旱灾,麦粉的价格已经涨三成,一石麦粉要一两三,小麦也要九钱银子。”

不妙呀,夏收才过去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涨了三成多的粮价,再过段时间只怕有钱都买不到粮食啊,要想办法屯粮,把高家寨武装起来。

高家寨距离米脂县并不算太远,两人走了不到一个时辰,就看到了米脂县城墙。米脂县的城墙不高,比后世的一层楼稍微高一点,大概也就是4m多的样子,县城内部的面积也不算大,也就是几条街道,几个巷子,用这个世界的词来说,标准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现在的米脂县并不算出名,是大明上千个县城当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县,甚至都可以说是比较贫困,直到几十年后,出了一个大西皇帝才变得天下闻名。

米脂县东门已经被封锁,徐晨和小五是从南门进入。

城外的旱灾并没有太影响到米脂县城内,小商小贩依旧在热情的叫卖自己的货物,县城的居民依旧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并没有太大的恐慌心理,在他们看来,米脂县高高的城墙足够阻挡一切灾民。

变化最大的可能是街道上的乞丐多了一些,卖身葬父,或者是为了口饭吃,卖身为奴的人多了一些。

没多久,两人来到米脂书铺前。

东叔看到徐晨和他手中的书稿激动道:“让老夫先睹为快。”

武侯篇主要讲5次北伐的事,东叔已经看完了前4次北伐了,最后一章讲的是秋风五丈原,即便东叔已经知道结局了,但还是想先睹为快。

说完东叔就看起书稿,没多久东叔就双目通红眼,眼泪直流,可惜道:“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上苍终究不给武侯机会。”

在叹息武侯之余,也在为自己叹息,东叔也是个读书人,还考上了秀才的功名,但后面他连考了十余次,却没有中举,反而把他的心气给打没了,连考场都不敢进了。

年轻时期他也是有名的神童,也有像武侯一样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想要遇名主而仕,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却被科举拦住了,连官场都进不去。满腔的抱负只能压抑在心中,也就是家族有钱,让他还有个书铺可以养老。

半天之后东叔才反应过来笑道:“让贤侄看笑话了。”

徐晨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东叔你这是名士风流。”

东叔笑道:“老夫算得了什么名士,在整个米脂县,也只有贤侄算名士。”

“英雄记武侯篇质量不输给关羽篇,定可以引起整个陕西纸贵。”

而后东叔端出四个50两的银锭道:“这是武侯篇的定金。”

徐晨推了回去道:“是200两,其中五十两请东叔购买一些麦子,小侄要在米脂东城门施粥。

余下的150两,我想东叔帮我找三种作物,分别是土豆,红薯,玉米,我以五十两的价格,每种粮食收购一石。”

“土豆,红薯,玉米?”东叔满脸怪异,他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三种作物。

这三种作物传到大明已经有好些年头了,只可惜大明朝廷不重视,根本就没想过要推广它们。

不能说上苍没有给大明机会,但这些机会都像雨点一般被大明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