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21.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二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张恪就已起身,在阿福的伺候下,穿戴好洗得有些发白却十分整洁的长衫,匆匆赶往应天府衙门。清晨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张恪却走得浑身发热,他深知,初来乍到,这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一定要给众人留下个勤奋积极的好印象。
踏入衙门,晨光熹微,静谧之中透着几分森严。他轻车熟路来到钱师爷的办公房,抬手敲门,动作沉稳又带着几分期待。“笃笃笃”,三声过后,屋内传来一声略显沙哑的回应:“进来。”
张恪推开门,脸上瞬间堆满了恰到好处的笑意,恭敬说道:“钱师爷,早啊!我是张恪,昨日承蒙王大人关照,特来向您学习,往后还请师爷多多指教。”
钱师爷,年过半百,头发斑白,脸上透着精明,在衙门里摸爬滚打多年,是个十足的老油条。他抬眼打量张恪,皮笑肉不笑地说:“年轻人,有干劲是好事。不过这衙门里的事儿,可不像你想得那么简单,往后跟着我,多学着点。”
随后,钱师爷顺手从桌上拿起一沓厚厚的卷宗,“哗啦”一声丢在张恪面前,“这些都是近几个月的案件记录和政务公文,你先熟悉熟悉,有不懂的再问。”
张恪双手接过卷宗,找了个角落坐下,深吸一口气,开始认真研读起来。看着看着,他的眉头渐渐皱成了一个“川”字。这些公文格式混乱,内容繁杂,许多重要信息被淹没在冗长的叙述里,而且不同部门之间的文件缺乏统一规范,相互矛盾之处也不少。
他心中暗自思忖,这般混乱的办公流程,难怪衙门办事效率低下,官员们相互推诿责任。想到这儿,张恪决定要有所行动,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连几日,张恪除了仔细研究公文,还暗中观察衙门各个部门的运作。他发现,一件简单的民生事务,从受理到批复,竟要经过五六个部门,层层传递,耗时良久,稍有差池就被打回重办。
有一次,一位老农前来衙门申诉,自家农田被附近大户非法侵占,希望衙门能主持公道。张恪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从接待的衙役到负责初审的官员,再到后续的审核部门,大家互相推诿,不是说这不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就是抱怨流程繁琐,让老农四处奔走,却始终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
摸清情况后,张恪觉得时机成熟,便找到钱师爷,诚恳地说:“师爷,这几日我仔细了解了衙门的运作,发现有些地方或许可以改进。如今公文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咱们能否重新梳理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简化不必要的环节?就像那位老农的案子,本是一件简单的土地纠纷,却因为流程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百姓对衙门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
钱师爷一听,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冷笑道:“张恪,你初来乍到,莫要轻易议论衙门规矩。这些流程都是多年来定下的,自有其道理,岂是你说改就能改的?再说了,这衙门里的事儿,轮得到你一个新来的小幕僚指手画脚?”
张恪并未退缩,耐心解释:“师爷,我明白这些规矩是前辈们的心血,但时代在变,如今百姓诉求日益增多,若我们还按老一套办事,恐怕难以应对。新流程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减轻大家的工作负担,对衙门和百姓都有益处。您看,咱们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事务入手,进行试点改革,如果效果好,再逐步推广。”
钱师爷虽心中有所触动,但多年的官场经验让他不愿轻易冒险,只敷衍道:“此事重大,我做不了主,你若有想法,不如去跟王大人说。”
张恪知道钱师爷是在推脱,但这正合他意。接下来的几天,他废寝忘食,精心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改革方案,包括新的公文格式、简化后的办事流程以及各部门职责划分,还在方案中附上了多个实际案例的分析,用数据和事实来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带着这份凝聚了自己心血的方案,张恪再次找到王大人。“王大人,这是我这几日对衙门事务的一些思考,冒昧呈上,还望大人过目。”张恪恭敬地递上方案,双手微微颤抖,眼神中却透着坚定。
王大人接过,神色有些不悦:“张恪,你才来几日,就想着改革衙门规矩?这可不是儿戏,稍有不慎,便是大错。若是因为你的改革,出了什么乱子,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张恪不慌不忙,条理清晰地阐述方案的优势,从提高效率、节省人力到提升百姓满意度,一一分析。他还特别提到,如果改革成功,不仅能减轻官员们的工作压力,还能提升衙门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对王大人的政绩也大有裨益。王大人听着,神色逐渐缓和,开始认真翻阅方案,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张恪都对答如流。
许久,王大人放下方案,沉思片刻道:“你的想法有些道理,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容我与其他同僚商议一番。不过,你这份用心倒是值得肯定,若真能成功,少不了你的功劳。”
从王大人的房里出来,张恪心里明白,改革之路才刚刚开始,前方必定充满阻碍。但他毫不畏惧,在这个权力至上的时代,唯有不断突破,才能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