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0章 画大饼(求收藏,月票,追读)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农民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
时节马上就要到小暑,天气越来越热了,太阳也越来越毒,但农活却是最忙的时候。
割完麦子,必须趁着天好将麦子挑到打麦场晒干,用石磙子脱粒,在打麦场暴晒至少三天。
晒干后,还要除尘、除杂、然后组织人手,送到公社粮站交公粮。
夏粮任务完不成,新麦是不能分的。
对农村老百姓来说,交公粮无疑是最发愁的事。
因为交上来的公粮,好坏并不是一样的,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等级不同,扣杂数量也不同,而且若被评为下等,是要被打回去的。
至于评级标准,全凭质检员的个人经验和心情。
心情不好时,说你不合格,你的粮食再好,也不能交。
每年交公粮时,总有不少人因为评级和质检员吵架。
但最后一般都是农民这边落败,最后只得灰溜溜把粮食拉回去,重新晾晒去杂,然后抓紧时间再来交。
因为交的不及时,后面还要多交。
好在高明楼在公社认识的人多,和谁都有交情,高家村几乎没有被刁难过。
在晒麦和交公粮的同时,地里的活也不能停下,必须顶着大太阳抢农时。
山上所有的秋田都要锄草,同时开始耕种回茬糜子、荞麦和大豆。
这活是很辛苦的,特别是锄草,通常都要在中午或者中午前几个小时进行。
因为这个时候水分蒸发最快,把杂草的根翻出来,很快就会被晒死晒干,新落地的草种也不容易发芽。
这样锄一次草,通常都能管个四五天。
而其它时候,特别下午或傍晚时锄草,杂草一时死不掉,碰到露水又活了。
往往今天刚锄的草,第二天又满地杂草了。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在清晨或傍晚锄草,然后把草捡走堆在田边?
倒也不是不可以,但工作量也会成倍增加。
因为被锄掉的草,几乎都是刚长出来的草,又小又多,想要捡走可比锄草的工作量还要大。
相对来说,犁地播种反而轻松一些,可以在早上清凉的时候做。
高加林推着自行车,刚出村口,就看见同村的社员正两两一组,在大马河两岸的山坡上辛勤劳动。
一个人在前面犁地,一个人在后面纳拌了籽种的粪肥。
饶是每个人都被晒得浑身冒汗,累得不行,但还是有性格开朗乐观的人,一边扶着犁,一边扯开嗓子唱起信天游。
看到高加林,这人立刻停了下来,大声跟他打招呼。
“加林,又去县里哩?”
高加林正在四处打量高家村所有田地,听到声音,不看就知道是高前进。
高前进和他同岁,是他小学的同学,也是他在村里最好的伙伴之一。
他读小学时候,马店小学还只是个初小。
高前进的成绩其实挺好的,却只在马店小学读到小学四年级,拿了个初小学历,就回村当了农民。
而自己则又去城关公社读了一年高小,并以公社第一的成绩考入县立中学,在清泉县读了四年中学。
但两人的关系却一直都很要好,每逢高加林回来,高前进都喜欢到他家来串门,听他说一些国家和国际大事。
“嗯,还要在县城呆十多天,你这种荞麦呢?”
高加林停下来,热情和他打过招呼说:“不过去县城前,我还要去马店小学一趟。
我准备把民办教师辞了,回村和大家一起劳动哩。”
高前进闻言一愣,下意识立在立在那里不动了,前面那头老黄牛鼻子吃痛,有些不解地回过头来。
附近的社员听了,也都纷纷都停下手里的活,向他跑了过来。
“加林,你怎么好好的民办教师不当,要回来和我们一起受苦?”
在秦北,受苦就是劳动的意思,而且特指下地劳动。
“对着哩,加林你除了开过几天拖拉机整地,一天山也没出过。
这下地劳动可苦着哩,你可别一时冲动,到时候后悔哩!”
“是啊加林,村里的文化人不多,像你这样潇洒风流的教书先生,也跟我们一起下地受苦,这,这太可惜了!”
高加林有些哭笑不得,连忙掏出衬衣口袋里的香烟,给会抽烟的人一人散了一根。
“我不是要回来受苦哩,我是要回来带大家科学种田,一起发家致富哩。
我知道怎么让地里多产粮食,让蔬菜长得更好更快,还可以带着大家搞养殖,开办社队企业挣钱。
只要你们相信我,都不偷懒,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保证今年年终分红,每家都能分到800元以上!”
“甚?年终分红800元?”
大家一下都听呆了,立刻七嘴八舌询问起来。
“加林,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年终分红800元,都顶的上往年的三四倍了!”
“到底是养殖什么,开办什么社队企业,这么挣钱?”
高加林笑着道:“我是认真的哩,但具体养殖什么,开办什么社队企业,还是等我回来再告诉你们吧。
总之,我没有开玩笑,也不是在胡吹冒撩,我是真心想带着大家脱贫致富,做出一番属于我们农民的大事业来。
大伙仔细想想,如果不是有足够的把握,好好的我为什么要把民办教师辞了,下地和大家一起劳动呢?”
众人一听,立刻就信了一半。
高家村实在太小了,经过一早上的传播,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高加林的事。
去县城高中给两个快班上课;
靠写文章挣到了一千多元的稿费,还有两千出头的稿费在路上;
三年前就和巧珍互相看下了,现在正准备箍新窑,等窑箍好就要和巧珍结婚哩。
一开始,很多人也是不敢相信,但在问过高玉德和高明楼后,却不得不信了。
这时,大家同样是这种心理。
相信,又不太敢信;激动,又不好太激动。
高加林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心情,当即不失时机地又补充一句。
“不过大家要快点把地里的活干完才行,大家有了空闲,我才好带着大家搞养殖和副业,做生意挣钱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