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大国蓝途》:在硬核“工业流”中抒写家国情怀
《大国蓝途》,描写的是沈州自动化研究所康承业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的故事。他向老工人牛师傅询问委托他制作的机械臂腕部构件的进展程度,却被揶揄机器人就像永动机一样不靠谱;而研究所的副所长左红升则是一个处处把政治放在第一位的领导。但康承业意识到工业自动化在未来国家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不因环境而感到气馁,同学兼伴侣石兰也十分支持他的工作。随着形势变化,康承业重被任命为所长。他率领谢向明等人到日本等发达国家考察,一方面为对方先进的技术所震惊,另一方面为我国幅员辽阔的海洋国土资源不断遭受外国势力侵蚀而愤慨,这更加坚定了他加快研发水下机器人的信心和决心。他顶住压力,毅然决定“弯道超车”,直接上马“海人2号”6000米水下自动机器人项目,并吸引了江道源、张思源、许美琴、蒋驰雨等归国技术人员加入。在深潜设备和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攻坚过程中,谢向明告别新婚妻子外出留学,副所长常新远积劳成疾为自动化事业献出了生命。面对国外技术对国内市场的进攻,是固守一切从零做起的老路,还是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我,成了一道必须作答的选择题。张思源提出购买并改进国外设备和技术的方案获得了康承业的支持,他们想方设法得到了日本、苏联、德国的技术用于国内消化。留学归来的谢向明调整了设计思路,并提出走产研结合的路子,但困难接踵而来,经过国产化改造的机器人救活了车企,但冲击了工人就业而被误解;水下深潜器CR-01海试遭遇失败。但研究所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实力让中国在国际高级机器人计划协会大会上的话语权。而就在深潜器第二次海试前夕,康承业病逝,谢向明以设计图纸为老师覆棺,海试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三年后深蓝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张思源、谢向明等人的带领下,研究所再度上马为大国重器“天鲲号”研制了配套设备“探索者号”,并在重大工程招标中标。经过40年的努力,康承业、谢向明等几代科研工作者为中国在世界机器人领域争得了尊严和荣誉。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走热被称作“崛起”,暗指从前的低迷状态。后者的原因有市场的选择,即读者更喜欢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在想象世界里徜徉,所以幻想类作品大行其道;也有作者的原因,即现实题材写作不易。说不易不是说比写玄幻难度更大,而在于不容易写“真”。古人讲“画鬼容易画人难”,幻想类作品虽然仍建立在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但毕竟头脑才是加工厂、想象是主要生产法。但现实题材作品不同,有现实世界的比照,人人天天所在的日常如何抽象为小说中的情节而又能令人信服,考验着作者的功力;再加上传统文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诞生了现实题材小说的无数座高峰,后人难以企及更难说让网络文学去超越。所以,当面对现实题材的时候,网络文学多采用“田忌赛马”的招数重新建立故事世界,去一板一眼、正面强攻的不多。网络现实题材写作不易,但总有不畏难的人写出优秀之作,银月光华的《大国蓝途》就是一例。
《大国蓝图》有着坚实的现实经验支撑,这让人物和故事有了在大地上生根的稳固感。小说赖以生成的背景是中国机器人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作品结尾部分列出的历史事实,像“进度条”一样标记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研发过程,与小说的情节形成了互文关系,也为叙事提供了根据。看得出来,作者在两方面有着强烈的、执念式的叙事抱负,既要展现改革开放后以沈州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进步的历程,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讴歌了邹文林、康承业、常新远、张思源等广大科技人员的爱国心和民族情。缘于目标,小说仍然采用了宏大叙事的手法,尽管未能如经典现实主义那样通过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而是采用了类型小说的方法,但总之是在历史总体性的基础上推进情节并为人物行动赋予了意义。
康承业接手研究所时,正值改革开放前夕,政治运动的风波仍未停息。康承业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敏锐嗅觉,意识到机器人研发的极端重要性。作者对时代背景做了极为充分的交代,负责研究所工作的副所长左红升被塑造为“反派”角色,其动辄上纲上线扣帽子的做法标记了当时的政治风气。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康承业成为研究所的领导,开始带领团队光明正大地从事科研工作。但他发展机器人的理论同时面临着不被理解的困难。从角色的行动目标上来看,小说的主线很明晰,就是不断提升我国的机器人技术水平。在推进任务的过程中,作者遵循网络文学的创作原理,合理运用“打怪升级”的人物成长规律,即不断为科技研发设置障碍。这其中既有技术自身的限制,例如深潜器和焊接机器人研发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也有观念问题,例如是坚持故步自封、从零起步研发,还是可以借鉴外国技术,消化吸收后为我所用。年轻一代的科学家谢向明、张思源等人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些情节的设定,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增强故事性,但从深层次看又符合人的成长和事物运动的规律,保持了矛盾双方叙事力量的平衡,这构成了小说艺术真实性的重要层面。
从类型上看,《大国蓝途》可以归为“工业流”的作品,小说中涉及到的科技知识为叙事提供了“硬核”支撑。作者不仅对世界机器人发展史有着全面的了解,小说对于诸如机器人技术原理及其涉及到的动力和控制系统,以及国际技术贸易政策等都有着专业化的知识传递。看得出来,作者在创作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当大量的技术术语、数据等遍布其中时,呈现出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感觉枯燥,是因为作者将这些技术之物进行了意义化再造,化“物”为“象”,使之承载了人的情感和作品的主题。一方面是用有烟火气的日常生活冲淡机械感,例如关于康承业家庭生活的描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充盈在作品中的以工业强国、技术报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该部作品核心的思想追求和价值表达。
小说中,邹文林、张良工、康承业以及身在美国、给予中国机器人研究很大帮助的顾自成教授等都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这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性力量。邹文林、张良工是第一代自动化控制专家,新中国成立后矢志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前者身在科研领域高层职位上,后者则是康承业在东南大学的老师,这些对祖国怀有赤胆忠心的老科学家成为康承业科研团队最重要的技术后盾。研究所开展海洋深潜器的研究,直接受到了外国公司在南海勘探、攫取我国石油资源,而我们由于缺乏技术却束手无策的刺激。此外,在与国外合作和技术贸易中,也处处体现出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可以说,《大国蓝途》是一曲展现我国科技人员爱祖国、爱人民的激情壮歌。
在叙事风格上,小说另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宽阔的叙事视角,作者在处理题材、把握时代和塑造人物时具有整体性和世界性视野,善于将具体事件和行动放置在时代大背景下加以观察处理,从而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昂扬向上、进步发展的时代精神。故事涉及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苏联解体、香港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关于技术进步的描写不局限于国内,而是放眼世界,既反映了现实的情况,也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二是小说大量运用对话描写,例如左红升的政治化语言、谢向明的数理化语言,以及关鹏、路佐等的社会化语言等,有效增强了人物的生动性和辨识度,通过不同人物的话语风格突出角色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