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解伤寒》临证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在中医的传统脉诊诊断体系中,寸口脉法是近两千年来临床中最普遍使用的脉诊诊断方法。其传承首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寸口脉法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难经》提出独取寸口,《脉经》提出二十四部脉,一直到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寸口脉法诊断体系的理论传承从未中断过。虽然它的理论传承自古以来都保存得比较完整,但是其实践传承却是需要手把手地师徒教授才能入门的,这就大大局限了它的广泛传播。我有幸得到美国医生里昂·汉默(Dr.Leon Hammer)的倾囊相授,通过对他创立的“沈-汉默现代脉诊”(又名飞龙脉法)的学习,从这套传承自清代费伯雄孟河医派所掌握的中医脉诊体系中,掌握了基本的脉诊技能(此部分相关详细内容参见收录于本书下篇我夫人夏医生写的网络文章《老公学脉记》)。再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及修正,最终还原和掌握了可以完全指导《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传统经典临床应用的传统寸口脉法。经由此套脉诊的诊断帮助,得以发现各类疾病背后潜藏的复杂病机,从而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大大接近古中医的临证实景。

在我使用这套传统脉诊诊断体系探索各类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时,再次深刻领悟到:万病不离伤寒,万病不离六经。仲师在《伤寒论》里记载的六经辨证系统是中医临床中最有效和最高效的诊断和治疗体系。我在《脉解伤寒》一书中分享了从传统寸口脉法诊断体系的角度,重新理解和解读《伤寒论》六经体系在临床中的实际运用体会,尤其是对于厥阴病、阳明病、太阳病、少阳病及各种情况下的合病、并病的认识,做出了深入的阐述,希望能帮助广大临床中医师深入解读运用《伤寒论》,并能进一步开阔治疗思路,在疾病的各个治疗层面都能获得显著的疗效。

在我的中医整体水平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当我已经能够熟练应用传统寸口脉法诊断治疗各类疾病以后,虽然临床疗效得到明显提高,但是离我毕生的追求目标:“对疾病的中医治疗,能通过脉诊精准地诊断病机,指导靶向中医用药,使其能十愈其九”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使用传统寸口脉法诊断体系的时候,也发现了它的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我意识到,仅仅凭借单一的传统寸口脉法诊断体系来进行全面的中医诊断,依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任何一套诊断体系,倘若只有一套,没有另外的参照、比对、补差系统,是一定会产生误差的。例如对于某些类型疾病的人群,即使中医师非常熟练地掌握了传统的寸口脉法,但由于各种原因,诊断结果依然会发生混淆和遗漏。再比如,单独的寸口脉法诊断体系和西医的诊断体系,也就是生化指标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不同检查方法交叉对比的西医诊断方式比起来,就比较单一,没有一个客观的自校系统来纠正医生可能发生的错误,更甚一步,无法得到更精细的诊断结果,从而无法指导更准确的用药。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弥补这种不完整呢?是需要诸如舌诊、手诊、耳诊、腹诊等后世不断涌现和发展的其他中医诊断系统的加入?还是继续深入挖掘,从脉诊这个最重要、最客观的中医诊断体系角度向疾病的精确诊断更进一步呢?根据我的认识和理解,既然所有中医经典的方药应用经验都基于“证”和“脉诊体系”,并没有基于上面提到的后世发展起来的其他诊断系统,而我又已经极大地受益于传统寸口脉法诊断体系,所以还是决定从脉诊入手,继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重回经典中寻找和挖掘,并结合临床工作反复实践验证。经过数年时间的不断探索、实践、修正,终于弥补了这个不足,进一步完善了传统中医脉诊诊断体系的临床应用,向我的理想:“能够用真正的中医,看病更准、更快、更好”又迈进了一大步。在这本书里,我会进行详细的分享和汇报。为了便于阐述讲解及大家更好地理解,我把《脉解伤寒》中讲到的传统寸口脉法诊断体系称为“传统脉诊1.0版诊断体系”,而本书讲解的体系分别称为“传统脉诊2.0版诊断体系”和“传统脉诊3.0版诊断体系”。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1. 在《脉解伤寒》一书里专门提到的杨老师,启发了我关于多病机联合致病及合方多靶点全面治疗的思路,是我“传统脉诊指导经方临床应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老师。在本书即将完成时,惊闻杨老师以高龄仙逝。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前往吊唁,心情非常复杂。在《脉解伤寒》成书时,我数度恳请,希望在书里留下他的名字以表示我的感谢,但是杨老师都婉拒了。现在非常遗憾,这本书杨老师再也看不到了,虽然我相信,如果杨老师还在世,他肯定还是不愿意留名,但是为了纪念他,也希望将来受益于这套脉诊诊断体系的医生和患者能够记住他为此做出的无私奉献,我还是把他的名字记录于此,以此缅怀恩师杨完人老师。

2.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各位编辑给予了严谨认真的审阅,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使该书以更完善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在此特别表示衷心的感谢。

3. 本书列举的医案均为我在临床中的真实病案,因涉及患者隐私,隐去真实姓名。每个医案的脉诊结果表都如实详细列明,在解析部分根据各章内容需要做逐一的分步讲解,直到第七章总汇才会给出全面的分析讲解和用方,以方便读者通过阅读逐步学习。

4. 再次强调那句反复说过的话:“脉是摸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脉诊是一门实操技艺,传统脉诊的掌握,不是靠说或者文字记录能够教授或学习的,需要娴熟掌握传统脉诊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授和引领,入门以后再经过自己不断的练习,经过至少两万人次的临床脉诊实践和不断修正,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门技艺。不论《脉解伤寒》,还是《〈脉解伤寒〉临证指南》,都不是教授读者如何具体摸脉的书籍,而是分享传统脉诊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律,是讲解如何运用完整的传统脉诊诊断体系获取全面的中医诊断结果,从而进一步指导六经病治疗的经验集成。

5. 本书脉表中提到的脉象后面所跟的数字1~5,是借鉴飞龙脉法的表达形式,指代脉象的严重程度等级。例如:革1,意指革脉的严重程度是1级,比较轻微;革4,意指革脉的严重程度是4级,比较严重。该级别对于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有很重要的作用。

6. 下表是本书中的传统脉诊诊断结果记录表格的体例。

注:此表中“少阴心”专门注明所属归经而其他脏器并无特别注明,其具体原因请参考《脉解伤寒》一书中第五章第二节,从源流考据到使用心得的专门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7. 因为本书是以传统脉诊为主要诊断依据来详细解析和分享临床诊治经验的,故选用的所有医案中,诊断信息的描述方法与以往常规的“以证为主”作为诊断方法的诊断信息收集写作体例有所不同。以病例总 - 1为例加以说明,不同表现在下面三点:

◎“主证、主诉及其他”一栏,收集的是患者初诊的症状信息。

◎“此脉表脉诊时间”以下的内容,是根据写作的时候,需要讲解说明的理论知识点,选取的该患者在其整个看诊期间,某一次的看诊诊断内容。其中“刻下症见”内容,是该患者在此时间点的症状及详细脉诊记录,并不是初诊时间点的信息,因而所列出的病症会与初诊收集的信息有所不同,或是因为与初诊收集的信息没有显著差别而将“刻下症见”中的“证候”部分的内容略去不做记述。

◎脉表中关于脉象的记录结果,大家会发现,有的时候,整手脉的脉象结果并不完全包含于各脉位的分脉脉象中,如下述病例中,右寸口脉的各分脉里都没有滑脉,但是在整手脉里却出现了滑脉;右尺外记录的是弱脉,而右总脉里却并无弱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传统脉诊诊断结果表格记录的是临床实际脉诊结果,摸总脉的时候记录的就是总脉展现的实际典型脉象,摸分脉的时候,记录的就是分脉中和总脉不一样的突出表现脉象,均是临床实际诊断过程中对于摸到的脉象如实客观的记录内容,并不是为了符合理论上的想象而填写的结果,通俗一点表述就是“摸到什么,就是什么”,因而看上去和一些理论性写作的脉诊书籍有所不同。

病例总-1:林某,女,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