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使清日记》概览
《使清日记》逐日记载了柳原使团的行程、见闻,浓墨重彩地记述了使团成员围绕通信贸易意愿、权委员驻沪诉求、办理清民伪造日钞案而与中国沪、津两地官员及三口通商大臣的密集交涉,也翔实记录了使员与中国士人、工商业者的交往,更包含相当篇幅的对清观察和实录。《使清日记》在形式、结构、用语等方面皆别具匠心,显示出独特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内容:纪行·纪游·纪事
《使清日记》兼有纪行、纪游、纪事三方面内容,既有即时性历史实录的特征,又兼具审美抒情的表意功能。《使清日记》自1870年六月柳原前光得到出使任命开篇,逐日详细记载了使团的行程与活动:使团一行十三人于七月二十九日离东京启程,八月一日在横滨乘船起航,八月八日抵达上海吴淞江口上岸,在上海停留20天后决定进京,拟亲到总理衙门递交外务省公函,遂取海道经烟台抵天津,并在津停留48天,先后得到总理衙门两次答复并回函后返沪,短暂游历宁波后从上海启程,归国报缴销差。
以下以列表方式呈现柳原前光一行的出使行程及其主要活动:
表1-1 1870年柳原前光使团出使行程及其主要活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据〔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上、中、下)》内容整理而成。
《使清日记》的主干内容是逐日记录使团的行程与公务。柳原一行在上海与涂宗瀛、陈福勋等官员接洽后决定进京,拟将外务省公函当面交总理衙门。遂于八月二十八日乘船离沪,经烟台到天津。与署理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天津各级官员丁寿昌、马绳武、萧世本1以及时在天津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多次面谈。在天津期间接到总理衙门不许进京并婉拒换约请求的照会和信函。柳原等多方运作、数番请求奕䜣换给允以换约的信函,终于如愿接获准以换约的再次回函。十月二十日使团离津返沪,闰十月十七日返程归国,二十四日抵外务省报缴销差。
《使清日记》详细记录了使团成员的日常生活与所思所想,且私事多记风雅之趣。在此仅举两例,更多解读将在后面章节结合具体专题分别展开。
八月二十六日夜间,尾里政道偶画菊一枝,名仓信敦品读之下,赋诗一首:“一枝秋色正傲霜,托得清容在上洋。手植读书窗外菊,故园今日为谁香。”2继之柳原前光次其韵:“窗前黄菊正凌霜,万里身来在上洋。何必家园满篱色,风情自足一枝香。”3使团成员的画作与诗作均表达远离故国的思乡之情。
《使清日记(上)》八月二十八日条载:
晓五点钟起锚发春申浦,日出过宝山县,近十点钟已离吴淞矣。
有诗云:
两岸垂杨罩晓烟,千条万缕拂江边。
倚倚似表离愁意,远送清阴到客船。(前光)
船过苍洋齐鲁间,吟情清适客心闲。
柁楼西顾云争起,不识何边是泰山。(信敦)4
柳原等虽在上海仅停留了短短20天,如今一旦离开,使团成员仍感觉依依不舍;但想到此番前往天津正是完成此次出使任务的职责所在,于是便释然。在此心境下,诗自然写得淡雅舒朗,而少离愁别绪,柳原前光的诗活画出了这种心底况味。另一方面,虽在船上可以观赏沿岸风光,但因对此去能否顺利完成使命仍全然未知,所以无法彻底放松心境,真正做到“吟情清适客心闲”,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以名仓信敦诗以“不识何边是泰山”作结,也是担忧前路未卜的真实表达。
《使清日记(上)》“凡例”中明确标举日记在取材方面的标准:第一,公私并录,以明其情;第二,事属既往,去华就实;第三,削其可削,有所考据。写本中有时有目无文,一种可能是当天确实没有发生特别重要的事情,即无事可记;另一种可能是日记中原有具体内容,但或许有涉机密,故在整理、抄录过程中加以删削,即“削其可削”。《使清日记》写本中存在一些空白页、空白行,显然是进行删削后写本努力在形式上保存原本原貌的遗存。《使清日记》也确保尽量原原本本照录中日双方的照会文字,以备将来立约订交时有所考据,这也是撰著者对日记价值的一大期许。“去华就实”既是行文风格方面的素朴追求,也是最大限度以日记方式存真、实录的表现。
二、语言:典雅·僻义·夹杂
《使清日记》在用语方面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典雅的汉文表达贯彻始终;有时偏爱取用词语的不常见义项;行文中有意无意地夹杂一些中国江南土语的表达方式,间或出现日文词汇。
(一)典雅的汉文表达
《使清日记》最显著的语言特色是以典雅的汉文行文。虽然有个别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反倒在日语中一直沿用,但这只是语用习惯不同造成的,并不能否认其汉文表达的本质。如《使清日记》中多次出现的“绍介”一词,按照中国古礼,当有宾客来访时,须“介”传话,“介”指宾主之间传话的人,且不止一人,相继传辞,故称绍介,后引申为引进。《战国策·赵策三》、宋·苏轼《物不可以苟合论》中均有此用法,鲁迅先生创作中也常用“绍介”一词。
“交代”一词的使用也属此类。《使清日记(中)》九月廿九日条收录的第一通日方来信中提到:“极应早年申谢,奈缘前任交代,加以国家多故,遂致久旷音信,罪甚。”5“交代”为古汉语词汇,指官员前后任之间的代换、交接。日本长崎奉行的交代制度始于1637—1638年岛原之乱以后,长崎奉行始设二人,其中一人在江户,称在府奉行,另一人在长崎,称在勤奉行,每年九月两人交相代换。交代制度有效地加强了江户幕府对长崎奉行的控制,也强化了江户与长崎两地间的联系。除此处外,“交代”一词在《使清日记》其他地方也反复出现过多次。
(二)偏爱词语的不常用义项
《使清日记(中)》九月九日条载:“信敦归寓,以诗似前光等,又次其韵。”其中“似”意为与、给,现代汉语中多用“示”表达此意,意为出示,给某人看。《使清日记(下)》十月二十九日条“前光有诗似丽正”,闰十月八日条“忠道似以曩日涂宗瀛所送书柬”,都属于同一用法。
中国古诗文中“似”的这一用法并不罕见,如唐·贾岛《剑客》:“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晏几道《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使清日记》偏爱“似”在近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这一用法,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做到了通篇一贯,即一直用该词表达此意。
(三)夹杂江南土语与日文词汇
《使清日记(上)》八月十二日条中有句:“江上右岸有小河口,转而进,见一桥栏虹,横梁刻‘百步桥’三字。”中国江南部分地区的土语中至今仍有“桥栏虹”一语,以彩虹喻指石拱桥,造语新奇生动。我们推测有这样一种可能,使团成员在上海居留期间,在泛舟游玩时偶然听到船工或同船的中国人如此称呼,遂记下并不自觉地写进日记中去了。
另一个更为明显的例证是“吃白相”。九月二十九日柳原等将日本外务省来函抄录并和照会文书一起送交成林,除在日清民伪造日钞案外,同时还附送“清民小窃盗案一纸”,以及外务省“所奉上谕一道”,重申禁吸鸦片。在严肃的公务信函与照会文字的中译版中出现了颇为突兀的“吃白相”一语:
凡清国人素有烟瘾刻难置其管笺者固不须言,即量浅似吃白相者亦所严禁,断不准其来港营生。6
“吃白相”,犹言吃着玩。白相为吴方言词汇,意为游玩、戏耍。郑永宁等在将外务省寄送来的信函与照会翻译成中文时,不自觉地取用了上海话中常见的“吃白相”一语,并最终原样不动地收录进《使清日记》中。
当然,作为日本人用汉文写成的《使清日记》,其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掺杂一些日语词汇。名仓信敦与侯平齐笔话时,在言及“王政复古”7时提到:“客年春干戈始罢。”8其中的“客年”本是一个汉语词汇,意同“去年”,但近现代使用并不普遍,该词早已进入日语(かくねん)且广泛使用,此处当为名仓信敦按照日语的语用习惯自然而然使用的。
柳原一行一直宣称前来中国“谋通信贸易之事”,似乎并无难解之处,但当侯平齐与名仓信敦笔话时曾发问:“何为‘通信’?莫非两国往来文书否?”9始料未及的名仓信敦针对这个日语中习见的用语,竟一时无法给出一个既简单又恰切且能符合中文语用习惯的对应语。这也是跨语言交际中既难解又富于意趣的一种现象,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 萧世本(?—1887),四川富顺人,同治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刑部主事,改直隶知县。先在籍治团练有声,曾国藩治直隶期间辟为幕僚。天津教案后署理天津县,不久实授。累迁至天津、正定知府,借赈兴工,曾倡导修筑运河堤坝、疏通猪龙河故道等水利工程。
2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上)》,八月二十六日。
3 同上。
4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上)》,八月二十八日。
5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中)》,九月廿九日。
6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中)》,九月廿九日。
7 即日本幕府末期天皇从幕府手中重新夺取政权的政治活动。
8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上)》,八月二十五日。
9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