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想先向读者朋友提点儿问题:
(如果你有读博的打算但尚未下定决心)你担不担心自己想象中的博士生活和现实差距甚远?
(如果你正在读博)你觉得“读博”这事儿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模一样?
(如果你已经博士毕业)如果让你回到读博前,你想对还没读博的自己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博导)你最想告诉你的博士生的是什么?
事实上,以上问题,也恰恰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所在:为打算读博以及正在读博的小朋友提供一本“剧透式”攻略。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哪怕是去淘宝买一条99元的裤子都要先看看买家秀;哪怕是去某网红景点一日游都得先翻翻小红书;但是,在读博这么大的事儿上,咋就非得贸然跳坑了呢!当然,有的人跳坑后体验还不错,机缘巧合、误打误撞、懵懵懂懂,居然也毕业了;但也有的人跳坑后体验却不咋地,各种不顺利、各种悔不当初,然后各种延毕……这充分说明,“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话在哪个领域都是对的,读博作为人生重要选择之一,当然且必须要做好攻略。
然而,一个同样现实的问题是,这攻略,究竟怎么做?通常的路径——问学长、看网帖、问老师——都会有其各自的局限性。“问学长”最大的阻碍在于,没有学长……或者,社恐的同学(想读博的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都“社恐”)根本不敢贸贸然去问完全不认识的学长。 “看帖子”倒是社恐患者的不错选择,但是,至少在中文互联网当中,至今为止我尚未发现单帖3万字以上、详细回答读博相关各种问题的帖子。“知乎”倒是有类似于“读博是怎样一种体验”的问题和成百上千的答案,但是,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里面大部分是诉苦帖,读了之后劝退效果极强。“问老师”倒是既客观又可靠,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你身边真的有这么一位既了解你又欣赏你的老师,你就直接跟他读博好啦!还做啥攻略?此事可粗略类比为“你直接往用了三年的Tony老师面前一坐:我睡一觉,你随便剪!”其实我自己就是这种情况。读博之前,我爸(理工直男)坐了一千多公里火车,拎着我放到我导儿面前:“我姑娘就交给您了,随便训!没关系!”于是,之后的四年,我的状态基本是:导师这个要求咋回事?不管了,先去做!然后做着做着就毕业啦。
综上,本书的存在,是为了回应读者朋友的一种需求:有读博的意愿或至少是想法,但基于现实条件所限无法获得可靠信息以辅助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有一本书,从“为什么要读博”到“你适不适合读博”再到“读博会遇到什么坑”完完整整地唠叨一遍,则此书至少能够起到一个“预警”或“避坑指南”的作用。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读博,即便在实际读书过程当中遇到种种不利情况,相信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这是我构思此书的初衷。从开始读博,到博士毕业入职高校,再到担任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我曾无数次向师弟师妹与学生们解释过读博当中的种种,甚至数次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开设关于读博生涯规划的讲座。讲座当中,通过与听众的互动,我深刻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小朋友对于读博这件事往往具有过于美好的想象,例如,“早上睡到自然醒、中午导师请吃饭、下午师姐教论文、晚上操场看星星”,而对于稿子屡投不中、大论文被导师组集体“围攻”等困难却认识不足。不仅如此,还有一位更加资深的博导在我招生之初就曾提醒过我:“如果你感觉某个学生是个读博的好苗子,但学生的父母可能并不理解读博这件事,那在学生入学之前,你甚至可以召开线上家长会,预先申明未来的种种风险!”以上情形激励我,要把给师弟师妹与学生们咨询的内容以及面向广大本科生、硕士生开设讲座的内容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对读博“知情”。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足够严肃,却并不必然以一种“面目可憎”的“教导主任”方式呈现。我完全相信“寓教于乐”一词,也相信哪怕是深奥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轻松的方式展示。这也是本书以故事体或小说体的方式呈现的缘由。本书主人公三花同学,是我虚构出来的一名博士候选人。从想要读博到毕业,三花同学在无数的坑边徘徊过,但幸运的是总有人拉她一把,让她有惊无险地顺利过关并成功毕业。至于为啥给主人公起名为三花而不是“布偶”“美短”“英短”什么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三花是中华田园猫啊。正如“读博不需要血统多么高贵”,三花同学同样不需要是品种猫。我们博士生群体都像中华田园猫那样皮实着呢!
P. S.在此声明:此书不是我的自传,我不是三花,相信也不会真的存在一位博士生,啥都不懂且每每在坑边徘徊而不知道自己前面是个坑,但又每每幸运到“逢难呈祥”。 (顺便说一句,此书名称也完全可以改为《有九条命的三花同学和拯救她的小天使们》 。)三花同学其实是我的师兄、师姐、同学、学生等无数真实的博士候选人的集合。而把三花同学设计为女性,则是因为,本书作者(我)同样为女性,因此总感觉以男生视角去写书很可能写得不伦不类。当然,本书毕竟是读博避坑指南而非校园言情小说,因此,在绝大多数章节,请大家忽视三花同学的性别。男性读者朋友们也不用担心没有代入感。毕竟,三花同学在书中仅仅是各种问题的引子,她更多起到一个“导游”的功能。事实上,绝大多数博士生将要遇到的困难不分男女;绝大多数博导批评学生,也完全不会关心学生是男是女……唯一的区别可能是,男导师批评男学生,关起门以便给学生留面子;男导师批评女学生,开着门以便给自己规避风险。同理,本书背景地点“喵大”也不是我的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或工作地点(吉林大学)。书中喵大的博士生招考与评价体系并不取材于现实中任何一所学校,而是综合我所知道的国内各高校情况而成。请大家一定不要对号入座,否则,我怕我们法学院院长“追杀”我!
最后,预祝大家读书愉快,读博愉快!三花同学及其博导常有余教授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