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原著研读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序言

这本论文集是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在两个学期认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一系列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基础上所撰写的读书报告和学术论文修改而成的。客观地讲,主编一本完全由研究生撰写的学术论文集,且要保证该论文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性,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但是,我们之所以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其目的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回应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获批全国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而且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一流建设学科,并在2017年公布的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党和国家对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应该紧紧围绕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时代要求而展开,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努力培育时代新人。

为此,学院于2018年上半年分别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内的7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在课程设计上,不仅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题教学内容,而且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一系列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列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的重要阅读书目,并分两个学期供研究生进行研读;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目标方面,在确保政治立场正确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其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精细化,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近几年,我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导师队伍日益壮大的同时,每年招收研究生的规模也有了突破,其中硕士研究生将近20名,博士研究生7名,应该说这个规模已经是比较可观的了。但是,由于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除了少数免试保送的研究生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极为薄弱和欠缺,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既是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们招收的研究生的现实情况来看,只有实施精细化的培养,才有可能促使他们尽快地拓展知识、弥补短板、夯实基础。为此,在我们为研一新生开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中,四位任课导师会协助每一位研究生在阅读中发现并确定自己研究的“真”问题,并围绕该问题开展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在熟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导师全程参与研究生课程论文写作过程,并给予大量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建议,促使他们尝试性地去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客观地讲,经过近一年的经典文献阅读与问题引导式的写作训练,所有选修该课程研究生的理论基础、问题意识以及写作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为把他们最终培养成与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相匹配的高质量研究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三,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培养本专业未来的学术新星。总体而言,每年我们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去向比较集中于担任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而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实在是屈指可数。让优秀的研究生去从事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或担任高校辅导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个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学、科研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如果不能从本校发掘并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将来在国内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工作的博士研究生,无论如何都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正因如此,学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都对由两位主编组织推动的这本博硕研究生经典文献研读论文集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在该项工作的组织过程中能够调动研究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尽早发现和培育未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科研的优秀“学苗”。而该论文集最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又将激励更多的研究生投身于本专业的继续深造。令两位主编感到惊喜的是,在论文集的收稿阶段很多研究生由于得知自己的论文没有成功入选而表达遗憾,并表示会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论文;有三位论文入选的研究生选择报考本校的博士研究生。这些积极的变化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以此为序。

王国伟 孟宪生

2019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