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
《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三辑)主要关注太平洋岛国与大国关系、教育、旅游、文学等议题。
近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友好关系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国对萨摩亚的教育援助引起了萨摩亚总理的高度重视,本辑特稿收录了萨摩亚独立国总理图伊拉埃帕·萨伊莱莱·马利埃莱额奥伊为聊城大学援萨支教队队长石莹丽博士的专著《走进萨摩亚》所写的序言。
由于南太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推出之后,大国在这一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梁甲瑞撰写的《安全复合体理论与南太平洋地区》以安全复合体的四个结构为变量,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态势进行分析,认为虽然该地区的安全态势弱于其他大部分地区,但满足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关键结构,因此该地区出现了安全复合体。李德芳撰写的《“印太战略”视域下的澳大利亚—帕劳关系》一文,对“印太战略”下澳大利亚与帕劳的关系予以剖析,认为帕劳是澳大利亚进入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枢纽以及“第二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澳大利亚推进“印太战略”的“利益攸关”地区,为此,澳大利亚通过政治互动、经济援助等方式加强了与帕劳的关系,以巩固澳美同盟,共同遏制中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影响力。姜芸对国内外关于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援助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为我们了解大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打开了一扇窗。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教外〔2016〕46号)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教育部在2016年开始向萨摩亚派出援外教师,2018年3月,中国与汤加王国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汤加王国教育部关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些都表明我国与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因此,本辑重点推出三篇论文,即赵少峰的《太平洋岛国教育发展现状与中太教育合作路径》,韩玉平、吕桂霞的《瓦努阿图教育述评》和石莹丽的《理念与现实的错位——21世纪以来萨摩亚中小学教育状况》。三篇论文各有侧重,既有对整个太平洋岛国教育现状的梳理,也有对相关岛国教育现实的评述,在此基础上,三文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教育合作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由于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一直是太平洋岛国的支柱或重要产业,而旅游吸引力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根基,为此张剑锋通过旅游吸引力模型对这一地区的旅游吸引力进行研究,认为南太地区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好,但因旅游接待力严重不足,旅游阻力较大,整体旅游吸引力较弱。刘建峰、刘晶则主要关注中国与斐济的旅游合作情况,认为中国与斐济的旅游合作顺利推进,旅游外交在中国与斐济的外交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与斐济的旅游外交关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官士刚、陈明燕的《英国殖民统治对斐济政治现代化进程影响之探析》对英国长达百年的殖民统治对斐济历史的影响进行探析,指出,斐济政治一方面受惠于英国殖民遗产;另一方面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产生诸多问题,斐济的政治现代化之路异常曲折和艰难。赵昌的《反常的“城市化率”:略论南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认为,战后南太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但质量较低,呈现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和非法定居人口增加、依赖外援等特点,也带来了用水、失业、性交易、环境污染、城市管理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5年,萨摩亚最具影响力的《萨摩亚观察家报》组织了一次“史蒂文森短篇小说大赛”。这是在南太平洋国家中首次举办的地区性写作大赛。投稿人是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萨摩亚、库克群岛、汤加、美属萨摩亚、纽埃等的业余作家。赛后,报社总编萨维亚·萨诺·马利法先生从参赛的200多篇作品中选出了16篇,结集出版,书名为《海洋·家园》,此书已由童新、王雪峰译成中文出版发行。隋清娥对《海洋·家园》的多重主题进行爬梳和发掘,从人性主题、反家暴主题、文化反思主题、爱情主题、反种族歧视主题五个方面,探讨其主题成因、主题表现、主题思想等,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所包含的南太平洋国家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情况,以及《海洋·家园》的人本思想。
2018年8月下旬,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与萨摩亚国立大学萨摩亚研究所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王作成的学术报道对此次论坛盛况做了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