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由盛转衰(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
二战后,西欧左翼政党延续战时的反法西斯联盟关系,在各国民族团结或临时立宪政府中保持左翼政党联盟。1947年冷战爆发后,多数西欧国家左翼政党联盟普遍进入衰落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左翼政党联盟均处于衰落期,这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西欧复兴要靠美国援助,西欧各国社会党不得不听命于有着深刻反共情结和在西欧有重大战略利益的美国的指挥,由此共产党在冷战爆发后纷纷退出或被排挤出各国政府,致使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破裂。其次,受苏联影响,东欧各国共产党对社会党的清洗客观上也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破裂和衰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再次,西欧各国左翼政党对现行体制认同的程度和改革方式的不同,也是促使左翼政党联盟走向衰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最后,西欧民众在冷战激烈时期对左翼政党联盟的怀疑,尤其是对一度听命于苏联的本国共产党能否在执政后遵循民主程序、对民主体制忠诚表示怀疑,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左翼政党联盟的衰落之势。
一 二战后初期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兴盛
战后初期,西欧左翼政党将战时抵抗法西斯的联盟关系延续到各国的民族大联合或临时立宪政府中,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希腊、芬兰和冰岛等部分西欧国家政府中都有左翼政党联盟出现,[1]西欧左翼政党联盟一度出现兴盛状况。
(一)法国
1945年10月至1947年3月,在法国举行的几次过渡性制宪会议和国民议会大选中,法国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得票数量和议席数量多次处于领先地位,左翼政党联盟主持了六届联合政府。
(二)意大利
意大利共产党和社会党两党结成左翼联盟,在1945年6月至1947年5月与天主教民主党等政党一起参加过四届意大利民族团结和立宪政府,为战后意大利政治制度的确定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奥地利
在1945年的选举中,奥地利社会党获得44.6%的选票和76个议席,共产党获得5.6%的选票和4个议席,两党与人民党一道组建民族团结政府,致力于战后奥地利国家重建工作。
(四)比利时
在1946年大选中,比利时社会党获得32.6%的选票和69个议席,为比利时议会第二大党;共产党获得12.68%的选票和23个议席,为第三大党;左翼两党联盟,将获得17个议席的自由党包括进来,共同组成了以左翼政党为主体的执政联盟。
(五)卢森堡
在1945年卢森堡大选中,卢森堡共产党在总共51个议席中获得5个议席,社会党获得11个议席,两党与基督教民主党和自由党一道组成民族团结政府。
(六)芬兰
芬兰共产党和社会党两党[2]在1945年的大选中分别获得了49个和50个议席,并与农民党和瑞典人民党一起组成中左联盟政府。1946年芬盟领导人出任芬兰政府总理,组成了芬盟、农民党和社民党的三党中左翼联合政府,芬盟获得的部长职位数目多达11个(占三分之一),芬兰成为当时西欧国家中共产党入阁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
(七)丹麦
在1945年战后举行的首次选举中,丹麦共产党获得了12.4%的选票和18个议席,社民党获得32%的选票和48个议席,丹麦左翼政党联盟协助自由党一党少数政府,共同进行战后重建工作。
(八)挪威
挪威共产党在战后的首次选举中获得了11.9%的选票和11个议席,挪威工党获得40.7%的选票和76个议席,左翼政党联盟组织民族团结过渡政府。
(九)瑞典
瑞典共产党战后选举中获得了15个议席,以议会联盟的形式,对当时社民党的单独执政起到了一定的外部支持作用。
由上可见,战后一段时期内,西欧左翼政党凭借战时抵抗法西斯活动赢得民心,纷纷进入民族团结或临时立宪政府中,以左翼政党联盟的形式单独或者与其他政党合作,共同致力于战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重建。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继20世纪30年代“人民阵线”和二战期间抗击法西斯的左翼政党联盟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左翼政党联盟高潮。在这一波左翼政党联盟大潮中,一些国家的左翼政党甚至主张左翼政党合并,建立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如法国共产党便曾提出“建立一个单一的劳动者政党”的主张,并与社会党一道组织常设协调委员会,商讨合并为一个工人政党的事宜。意大利社会党也有过共产党和社会党两党合并的主张。荷兰共产党也有过解散荷兰共产党,与社民党及其他左翼进步人士建立新的、广泛的“人民党”或“进步党”的想法。丹麦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一度也商讨过两党合并事宜。尽管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原则以及国内外形势的限制,左翼政党合并的想法并没有实现,但是这一事实本身反映了当时西欧左翼政党联盟兴盛发展的一个阶段性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二 冷战时期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衰落
1947年,随着“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纷纷出笼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冷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抛弃战时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合作关系,在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等重大战略的角逐中走向对抗。美国凭借战时聚敛的财富,不断向西欧各国包括社会党在内的体制党承诺或授意,只要将有可能成为苏联外交和战略利益维护者、辩护者的共产党排除出政府,西欧国家就会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深受战乱之苦,经济千疮百孔的西欧各国政府在当时是急需这笔重建巨资的。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不久比利时共产党便被排挤出联合政府;5月4日,法国共产党被赶出政府;5月13日,意大利共产党也被赶出政府。1947年,卢森堡共产党和奥地利共产党也中断了与社民党在政府中的左翼联盟。1948年3月,芬兰共产党及其所在的芬盟也被农民党和社民党排挤出政府,左翼联盟中断。由于西欧共产党纷纷被赶出政府或受内外压力而被迫退出联合政府,共社两党的左翼联盟宣告破裂,战后一度较为兴盛的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由此开始进入衰落时期。
当时西欧主要左翼政党的国际性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和社会党国际相互指责对方分裂了工人运动、投向了帝国主义或“新帝国主义”的怀抱,并号召成员党拒绝与对方进行合作或者对对方采取强硬态度,这种状况加速了西欧各国左翼政党联盟的破裂。1947年由苏联主导、法国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及东欧一些共产党参加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在成立大会宣言中,谴责社会党右翼领导推行了背信弃义的政策,造成了工人运动的分裂,成为帝国主义的忠实支持者。情报局认为在世界分为两个敌对阵营的情况下,各国共产党要对社会民主党采取强硬路线。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成立大会上,指责“共产主义分裂了工人运动”,是“新帝国主义的工具”,“建立在军事官僚与警察恐怖基础之上”。[3]同年4月,社会党国际执行局伦敦会议通过了《拒绝同共产党合作的声明》。
左翼政党联盟的破裂和走向衰落在法国、意大利、芬兰和丹麦等国表现得较为明显。
(一)法国
1947年5月4日,法国社会党人总理拉马迪埃将5名共产党部长排挤出政府,战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法国左翼政党联盟不复存在。社会党指责共产党为“莫斯科的代理人”,共产党则称社会党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左翼两党处于严重对立状态。社会党逐渐确立了“第三势力”联盟路线,即既反戴高乐派也反法国共产党的路线,在政党林立的议会中与中右派的人民共和党或激进党联合。法共则追随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步伐,用“阶级对阶级”的方式对待社会党。在1956年1月的议会选举中,法共获得了25.6%的选票和150个议席,重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社会党则为议会第二大党,但由于两党分歧难以弥合,左翼政党执政联盟并没有建立起来。共社两党的对立关系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法国政治体制和选举制度的改革才有所改善,但总体说来,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左翼政党联盟一直未能恢复到战后初期的巅峰状态。
(二)意大利
与法国社会党将共产党赶出联合政府不同,意大利社会党和共产党在1947年5月同时被右翼政党赶出政府,因此与法国共社两党在1947年联盟关系破裂不同,意大利共社两党在反法西斯斗争和战后初期联合政府期间形成的左翼联盟关系得以维持下来。不过,在1948年4月的意大利大选中,共产党的议席从上届的104个增加到135个,社会党则遭到惨败,议席从上届的115个陡降至51个。因此,随着共产党力量的增强,社会党内部关于在同共产党缔结“统一行动协定”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和争执,一些人主张结束与共产党的联盟关系。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党内要求独立自主、脱离左翼联盟的倾向日益明显。在1951年、1952年的行政选举中以及在1953年的大选中,社会党在所有实行比例选举制的地区已经不再同意大利共产党一起提出联合候选人名单。
1953年,社会党第一次公开要求政府“向左派开放”。在1955年都灵代表大会上,社会党提出被称之为“都灵的转折点”的“找一种既能同意大利共产党保持关系,又能同天民党进行暗中联系的方式,以便组织一个新的执政的多数派”的主张。[4]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被公之于众以及随后波匈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党向右转。1956年10月,社会党单方面废除了同共产党保持的统一行动协定关系。1957年2月,社会党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不与共产党合作的提议,共社两党的左翼联盟关系不复存在。从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党开始同因实力下降而不得不左转的天民党合作,并参加中右政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三)芬兰
受冷战和东西方对峙的国际大环境影响,北欧国家的左翼政党联盟也出现了反复。主要表现在左翼政党虽然在议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票,但无法建立起左翼执政联盟。这种情况在芬兰表现得特别明显。1948年大选后,芬兰共产党所属的芬盟退出政府,芬兰左翼政党联盟破裂,社民党转而与农民党联合执政。1958年,芬兰左翼政党自芬兰独立以来第一次获得了议会多数席位,但是受冷战的影响,共社两党在国防和外交政策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左翼执政联盟并没有建立起来。芬兰左翼政党联盟的衰落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四)丹麦
冷战爆发之后,丹麦社民党和社会主义人民党[5]之间的关系就一直较为紧张,左翼联盟问题一直没有提上两党正式议事日程。1966年大选后,两党共获49.1%的选票和89个议席,[6]比资产阶级政党集团多了3个议席,从数量上看,是丹麦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左翼政党联合占多数的情况。但是由于在税收和住房政策问题上,特别是在防务和外交政策以及在与欧洲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上,两党意见相去甚远,社民党无意改变亲美反苏的基本外交立场,由此未能建立起左翼执政联盟。最终,社民党单独组阁,社会主义人民党在议会立法活动中予以支持,两党维持了一种有限的议会合作关系。[7]
总之,西欧左翼政党联盟受冷战和国际政治势力集团化的影响较大,战后初期一度存在的共产党和社会党的联盟相继破裂,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