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行政区划
印尼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和特别行政区、县市、乡、村四级。印尼有34个一级行政区,其中五个为特别行政区,即首都雅加达、日惹、亚齐、巴布亚省和西巴布亚省。县级单位则包含415个县和93个二级市(见表1-1)。
亚齐特别自治区(Aceh) 位于印尼的西北角。亚齐的第一大族群是亚齐族,也有牙耀(Gayo)、阿拉斯(Alas)、打米昂(Tamiang)等少数部族。亚齐是伊斯兰教早期传入印尼的入口之一,98.8%的亚齐居民是穆斯林(2015),实行伊斯兰教法。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9.1级地震引发了海啸,十几万亚齐人因此丧生。2005年,追求独立的亚齐独立运动组织与印尼政府签订《赫尔辛基协定》,从此亚齐成为印尼一个特别自治区,与其他省份不同的一项政策是在亚齐可以成立地方性政党。
北苏门答腊省(Sumatera Utara) 位于苏门答腊岛的北部,是印尼族群和宗教最复杂的省份之一,66.09%的居民是穆斯林。[1]主要族群包括马来族(Melayu)、嘉罗族(Karo)、帕帕克-戴里族(Pakpak-Dairi)、西玛隆恩族(Simalungun)、多巴-巴达克族(Toba Batak)[2]、曼代林族(Mandailing)、尼亚斯族(Nias)、爪哇族、华族等。我们熟悉的印尼民歌《星星索》就源自北苏门答腊省。该省物产丰富,盛产棕榈油、橡胶、烟草、咖啡和鱼类。首府棉兰是印尼第四大城市,也是印尼西部地区的门户,该省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贸易和人员交往密切。
西苏门答腊省(Sumatera Barat) 主要族群是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97.42%的居民是穆斯林。其母系社会氏族文化被基本保存下来并创造性地与当代国家管理制度融合,创设了米南加保自然民俗协商机构(LKAAM),是在该省中唯一有权裁定民俗和文化事务的机构。采用适应本地区情况的方式进行自治是印尼地方分权制度鼓励的方向。主要产业有农业、小型加工业、矿业和旅游业。
廖内省(Riau) 位于苏门答腊岛中东部,与马来西亚隔海相望。主要族群包括马来族、米南加保族、布吉斯族(Bugis)、巴达克族等,87.98%的居民是穆斯林。廖内省曾见证了若干马来苏丹王国的鼎盛时期,其中最大的王国是西阿克·室利·因德拉普拉王国(Kerajaan Siak Sri Indrapura)。廖内省地势低平,盛产石油、天然气、橡胶和棕榈油,是印尼最富有的省份之一。近十几年来,因棕榈种植园扩张,森林砍伐问题非常严重。
占碑省(Jambi) 位于苏门答腊岛东部。主要族群包括马来族、库布族(Kubu)、柯林奇族(Kerinci)等,95.41%的居民是穆斯林。该省60%的面积是森林或种植园(棕榈和橡胶)。林业和种植园产业是该省的主要经济来源。该省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煤和锡。
南苏门答腊省(Sumatera Selatan) 位于苏门答腊岛南部,主要族群包括巨港族、寇末玲族(Komering)、帕瑟玛族(Pasemah)等。穆斯林占总人口的96.89%。南苏门答腊省的巨港(Palembang)曾是伟大的古代帝国室利佛逝的首都,自古与中国外交和贸易关系密切。该省贡献GDP最多、增长较快的行业有矿业(铁矿)、加工业、农林渔业、建筑业和零售业。主要出口产品是燃料类(煤、石油和天然气)、橡胶和橡胶制品,占出口额的90%以上。
明古鲁省(Bengkulu) 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部,主要族群包括惹江族(Rejang)、瑟拉外族(Serawai)、马来族等,97.29%的居民是穆斯林。明古鲁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1685~1824)。19世纪20年代,在此地发现金矿储藏,到20世纪全部被采掘。20世纪30年代,苏加诺等民族主义者被荷兰殖民当局流放到此地,在这里他与法特玛瓦蒂(Fatmawati)结婚,她是印尼第一位女总统梅加瓦蒂的母亲。明古鲁是比较贫穷的省份,主要产业有煤矿业和渔业。
楠榜省(Lampung) 位于苏门答腊岛的最南端,与爪哇岛之间被巽他海峡分隔。主要族群包括爪哇族、巽他族、巴达克族、马来族等,95.48%的居民是穆斯林。本地的楠榜族反而人口稀少,这是因为楠榜省是苏哈托时期国内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楠榜省1964年从南苏门答腊省划分出来。很久以前就盛产黑胡椒、咖啡、桂皮和丁香,最近几十年正在努力扩大棕榈、橡胶、可可、甘蔗、黑胡椒种植园面积。渔业是本地重要产业,拥有淡水鱼养殖区和现代化的养虾场。楠榜是国内货物从南部进入苏门答腊岛的主要港口。
邦加-勿里洞省(Kepulauan Bangka Belitung) 由邦加岛、勿里洞岛和一些小岛组成,位于南苏门答腊省东侧,与其隔海相望。主要族群有马来族、爪哇族、华族、巽他族、布吉斯族等,89%的居民是穆斯林。2000年从南苏门答腊省脱离,建立新省。该省是印尼最大的锡产地,化工产业和建筑材料产业也是重点产业。雅加达前省长钟万学是东勿里洞县人,曾任东勿里洞县县长。
廖内群岛省(Kepulauan Riau) 2002年独立出来建立的新省,包含2408个小岛,其中40%尚未命名,也没有人居住,总面积8201平方千米中的95%是海域。主要族群是马来族,79.34%的居民是穆斯林。首府丹戎槟榔(Tanjung Pinang)坐落在本省最大岛屿民丹岛(Bintan)上,距新加坡仅40千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该省是继巴厘岛之后的第二大吸引国外游人的印尼旅游胜地。发展较快的产业是运输业、加工业、金融业和餐饮、酒店服务业。此外,该省海域广阔,蕴含的渔业资源潜力巨大。纳土纳岛(Natuna)是该省的辖区。
雅加达首都特区(DKI Jakarta) 位于爪哇岛的西北部,临海,主要族群包括巴达维族、爪哇族、巽他族等,85.36%的居民是穆斯林。雅加达原名噶喇吧(Kelapa),意为椰城。北部的海港名为巽他噶喇吧(Sunda Kelapa)。雅加达是从一个小海港发展起来的城市,曾是荷兰殖民政府在东印度群岛的首府,在印尼独立后成为首都。雅加达的金融产业发达,占该省地区生产总值的约30%,通信业、基础设施和酒店业是高速增长行业。市郊有炼油、化工和装配产业。
西爪哇省(Jawa Barat) 位于爪哇岛西部,主要族群包括巽他族、爪哇族等,97%的居民是穆斯林。茂物和万隆一带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从古代至今,西爪哇是主要的稻米产地。荷兰殖民时期引入了咖啡、茶和奎宁等经济作物。西爪哇还盛产铁矿。印尼独立后,西爪哇成为雅加达发展的协同地区,分担部分雅加达的居住、社区、休闲、医疗和商业功能。西爪哇北部的勿加泗(Bekasi)、奇卡朗(Cikarang)和卡拉旺(Karawang)等地区已经形成了重要的工业区,吸引了许多外企前来投资。西爪哇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茂物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卡瓦普定火山湖、庞岸达兰海滩(Pangandaran)对印尼国内游客非常具有吸引力。
中爪哇省(Jawa Tengah) 位于爪哇岛中部,面积大约占爪哇岛总面积的1/4。该省人口总数居印尼第三位,96.74%的居民是穆斯林,爪哇语是通用语。苏哈托总统和佐科总统都是中爪哇人。中爪哇省是爪哇文化的核心地区。该省有许多印尼的著名大学,如蒂博尼哥罗大学、三宝垄公立大学等。水稻种植业是主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也比较发达。
日惹特别自治区(DI Yogyakarta) 位于爪哇岛中部偏南,主要族群是爪哇族、巽他族、马来族、华族等,91.95%的居民是穆斯林。日惹的名称意为“繁荣之城”。1945年印尼宣布独立后,日惹苏丹哈孟古波沃诺九世(Sri Sultan Hamengku Buwono Ⅸ)和巴古阿兰苏丹八世(Sri Paku Alam Ⅷ)提出加入印尼共和国,并将两个王国合并成为一体,日惹苏丹成为自治区领导人,巴古阿兰苏丹成为副领导人。这种安排一直延续到现在。苏丹不仅在城市治理中起到实际作用,而且也是保护爪哇文化的精神领袖。现在,日惹是印尼的大学城和爪哇文化中心。日惹周边的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如婆罗浮屠和普拉班南神庙。
东爪哇省(Jawa Timur) 位于爪哇岛最东部,主要族群包括爪哇族、马都拉族、藤格尔族(Tengger)、欧星族(Osing)等,96.36%的居民是穆斯林。从10世纪到13世纪,东爪哇是谏义里、新柯沙里和满者伯夷王国的政治核心区。泗水曾经是与东部马鲁古进行香料贸易的海港重镇。现在,泗水是印尼重要的军港和商港。苏西洛时期,印尼与中国合作修建了泗水-马都拉大桥,是印尼最长的大桥。东爪哇省的制造产业比较发达,泗水有造船业,茉莉芬有东南亚最大的铁路公司,锦石和厨闽有大型混凝土厂,烟草业也十分繁荣。本省的直布油田(Blok Cepu)是东南亚最大的油田,估测原油蕴藏量达3.5亿桶。
万丹省(Banten) 位于爪哇岛最西部的平原上,隔巽他海峡与苏门答腊岛相望。主要族群是巽他族,94.67%的居民是穆斯林且非常虔诚。万丹省从前从属于西爪哇省,有悠久的历史,曾经是能与雅加达竞争的国际贸易港口。万丹王国曾在反殖民斗争中有突出表现。现在,万丹省的经贸和产业中心是唐格朗周边地区,也是服务大雅加达地区交通的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所在地,是印尼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巴厘省(Bali) 位于爪哇岛以东,与爪哇岛之间仅有3.2千米的海峡相隔。岛上至少有四座火山山峰,其中阿贡火山海拔3142米,为岛上最高点。83.46%的居民是印度教徒,本地语言是巴厘语。巴厘省是驰名世界的旅游度假胜地和会议中心,人文和自然风光旖旎。水明漾(Seminyak)、雷吉安(Legian)、金巴兰(Jimbaran)、努沙杜瓦(Nusadua)、库塔(Kuta)和沙努(Sanur)是著名的旅游区。2002年和2005年,印尼回教祈祷团曾在巴厘岛制造爆炸案。
西努沙登加拉省(Nusa Tenggara Barat) 位于努沙登加拉群岛西部,两个主岛是龙目岛和松巴哇岛。原住族群是萨萨克族(Sasak),96.47%的居民是穆斯林。龙目岛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旅游目的地,从巴厘岛乘船或小飞机可以直接到达。西努沙登加拉省盛产粮食、水果和蔬菜。
东努沙登加拉省(Nusa Tenggara Timur) 位于努沙登加拉群岛东部。科莫多岛在该省地界内。帝汶岛西部属于该省,帝汶岛东部属于东帝汶。原住族群包括芒嘉莱(Manggarai)、嘎达(Ngada)、恩德(Ende)等,34.74%的居民信仰基督新教,54.14%的居民信仰天主教。该省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贫困率都比较高,属于印尼的贫困地区之一。本地的种植业多元化,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省政府希望发展以科莫多国家公园、潜水、鸟类观赏和火山徒步为特色的旅游产业。该省的弗洛勒斯岛(Flores)产的咖啡和巧克力逐渐成为深受印尼人和国外游客喜爱的产品。
西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Barat) 位于加里曼丹岛的西部,首府坤甸市正好被赤道横穿。大部分地区是沼泽,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有山脉。主要族群是马来族、达雅克族(Dayak)、华族、爪哇族、马都拉族、布吉斯族。59.22%的居民是穆斯林,新教和天主教徒比例也比较高,分别占11.38%和22.94%。农业是主要产业,作物包括水稻、木薯、橡胶、油棕、椰子等。该省的另一大城市山口洋市(Singkawang)有60%多的居民是华族。
中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Tengah) 位于加里曼丹岛的中南部地区,南部有大片沼泽地。主要族群包括达雅克族、班加尔族(Banjar)、爪哇族等,74.31%的居民是穆斯林,第二大宗教是基督新教,占人口的15.97%。本省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是印尼贫困省之一。2001年,本省曾发生达雅克人与马都拉人的暴力冲突。
南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Selatan) 位于加里曼丹岛的东南部。主要族群包括班加尔族、达雅克族、马来族、布吉斯族、华族和阿拉伯族裔。班加尔语是日常使用的语言。96.97%的居民是穆斯林。该省煤炭资源丰富,出口额位列全国前茅。该省首府马辰(Banjarmasin)的水上市集吸引了众多中国、菲律宾和日本等国的游客前来观光。
东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Timur) 位于加里曼丹岛的中东部,首府是三马林达(Samarinda)。主要族群包括达雅克族、马来族、班加尔族、爪哇族等,85.38%的居民是穆斯林。该省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林业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巴厘巴板(Balikpapan)是该省的经济重镇。
北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Utara) 位于加里曼丹岛的东北部。主要族群包括布隆安族(Bulungan)、达雅克族和缇侗族(Tidung),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该省覆盖的地区从前属于布隆安苏丹国,2012年该省从东加里曼丹省分立出来,成为印尼第34个省。北加里曼丹省是印尼最年轻的省,大约40%的居民是在国内移民项目中从爪哇岛移居来的。
北苏拉威西省(Sulawesi Utara) 北苏拉威西省以北是菲律宾,东临北马鲁古省,南接哥伦打洛省,西濒苏拉威西海。主要族群包括巴兰莫甘陡族(Bolaang Mongondow)、米纳哈萨族(Minahasa)和尚义海达劳族(Sangihe Talaud),基督新教徒占63.60%,穆斯林人口占30.90%。该省产业以畜牧业、渔业、种植业为主,出产椰子、丁香、咖啡、香草、金枪鱼、飞鱼、石斑鱼、海藻等,并出口到亚洲、欧洲、美洲市场。
中苏拉威西省(Sulawesi Tengah) 位于苏拉威西岛的中部,主要族群包括布欧族(Buol)和哥伦打洛族(Gorontalo),伊斯兰教是第一大宗教(77.72%),基督新教是第二大宗教(16.98%)。该省保留着400多座巨石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岩洞壁画。该省的海草养殖产业很发达,其中莫罗瓦利县(Morowali)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水草生产基地。
南苏拉威西省(Sulawesi Selatan) 位于苏拉威西岛的西南部,西边是望加锡港。主要族群包括望加锡族(Makassar)、布吉斯族、曼戴族(Mandai)和托拉查族(Toraja)。伊斯兰教(89.62%)、新教(7.63%)和天主教(1.55%)是该省三大宗教。托拉查县周边地区是基督教徒的聚居区。该省铁矿储藏丰富,灌溉条件较好,水稻产量多,人口较稠密。
东南苏拉威西省(Sulawesi Tenggara) 位于苏拉威西岛的东南部,主要族群包括布敦族(Buton)、慕纳族(Muna)、布吉斯族、卡里梭梭族(Kalisoso)、托拉查族等,95.23%的居民是穆斯林。主要产业是林业、种植业(可可、腰果、椰子、丁香、咖啡、胡椒和香草)、渔业、畜牧业和矿业。中国是该省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该省主要进口产品来源地。
哥伦打洛省(Gorontalo) 位于苏拉威西岛北部米纳哈萨半岛中部,主要族群是同萨旺族(Tonsawang),或称哥伦打洛族,97.81%的居民是穆斯林。2000年从北苏拉威西省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省。该省的地形类型多样,有平原、丘陵和山地,适合发展农业。该省主要产业是种植业(玉米、大豆)、渔业和服务业。省内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石灰石、黏土、铜、金等。该省是印尼的贫困省之一。
西苏拉威西省(Sulawesi Barat) 位于苏拉威西岛的西部,主要族群包括曼达尔族(Mandar)、托拉查族、布吉斯族、望加锡族等,82.66%的居民是穆斯林。该省成立于2004年。该省盛产可可、罗布斯塔咖啡、椰子和丁香,矿藏资源有金矿、煤矿和石油。
马鲁古省(Maluku) 位于印尼东部,在苏拉威西岛和伊里安岛之间,由多个小岛组成,主要族群包括安汶族(Ambon)、鲁末里族(Lumoli)、努奥鲁族(Nuaulu)、佩老族(Pelauw)和拉娜族(Rana)。此地宗教比较复杂,穆斯林、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分别占50.61%、41.40%和6.76%。1999~2002年,马鲁古省曾爆发严重的宗教冲突。该省是印尼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在历史上该省是远东闻名的香料之岛,胡椒、肉豆蔻、丁香的种植遍及全岛,香料加工成为马鲁古省重要工业,产品远销国外。其他优势资源包括渔、林、矿、经济作物、旅游资源等。附近海域是极好的天然渔场,富产海藻、金枪鱼、鲇鱼、红鳍笛鲷等。
北马鲁古省(Maluku Utara) 位于马鲁古群岛北部,包括莫罗泰岛、哈马黑拉岛、巴占群岛、奥比群岛和苏拉群岛。有25个原生族群生活在这里,74.28%的居民是穆斯林,基督新教是第二大信仰宗教,占总人口比例的24.90%。1999年10月12日脱离马鲁古成为独立省份,首府定为索菲菲(Sofifi),但因新都设施不完善,直到2010年很多市政功能由特尔纳特(Ternate)代为履行。2012年,印尼和中国台湾签署协议合作开发莫罗泰岛(Morotai)。莫罗泰岛是印尼8个国家级经济特区之一。
巴布亚省(Papua) 位于印尼最东部,面积为319036.05平方千米,是印尼面积最大的省。巴布亚省有十几个原生族群250多个部落,65.48%的居民是基督新教徒,17.67%是天主教徒,15.89%是穆斯林。该省是印尼特别自治区之一,旧称伊里安查亚。印尼建国后,一直与荷兰就巴布亚的归属有纷争。1969年,巴布亚在经过公投后纳入印尼版图。在苏哈托执政时期,巴布亚省接纳了大量国内移民。由美国公司控股的印尼自由港公司在米米卡县(Mimika)北部,出产金铜矿。该省自20世纪60年代一直存在分离主义运动。
西巴布亚省(Papua Barat) 2003年,该省从巴布亚省分离出去成为新省,该省是印尼特别自治区之一。西巴布亚省有4108个岛屿,是印尼岛屿最多的省。该省53.77%的居民是基督新教徒、7.03%是天主教徒、38.40%是穆斯林。该省最大的城市是索龙(Sorong)。该省的农业、旅游业、矿业、林业资源极其丰富。位于该省的天堂鸟湾国家公园(Taman Nasional Teluk Cendrawasih)生物多样性极强,有旅游业开发潜力。
表1-1 印尼省级行政区划

表1-1 印尼省级行政区划-续表1

表1-1 印尼省级行政区划-续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