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城市的进步,代表着国家的进步,也推动着个人的进步。时至今日,多维多元的全球化城市不断涌现,每一座城市都在寻求自身的优势特点及目标定位。201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北京要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国际城市。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提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加快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因此,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北京的发展,将北京打造成国际交往中心,既符合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的战略目标,又符合北京自身功能定位的迫切需求。
法治环境对于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交往中心是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舞台,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不仅仅需要向世界一流城市硬件设施标准看齐,更需重视保障国际化都市良好、有序运行的法治环境。在2019年2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可以说,只有健全稳定的法治保障,市场主体才能公开平等地竞争,以有长远预期和决策的眼光进行投资。国际化的环境,就是法治化的环境,也只有法治化的环境才是透明化、便利化的环境,才能让全世界对在中国发展充满信心。
北京要建设成国际交往中心,必须要建成法治中国的首善之区,具备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应当具备的法治环境、服务环境。长期以来,北京市逐步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地方立法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全面推进,司法公正不断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北京逐渐成为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向全世界展现法治之都、文明之都的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可能会涉及更多的人员流动和机构交往、更广的商品流通与技术交流、更大的资金往来,覆盖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同其他国际性大都市相比,以及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要求相比,北京在国际交往中心的法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为此,我们利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语言翻译、对外交往、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组织法学专业教师对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的法治问题进行研究,著成本书。本书集中从北京地方法规的完善度、涉外司法查明能力、涉外劳工管理、涉外旅游管理、对外法治宣传、涉外行政执法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从国内研究的总体状况来看,本书是国内较早涉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法治保障问题研究领域的成果之一,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当然,由于学识与眼界的局限性,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与纰漏,我们希望读者宽容谅解,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编 者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