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传说的历史
隆庆年间以诗闻名的湖广兴国人吴国伦任高州知府,和众多明代高州的官员一样,他拜谒了高州冼太庙,并题诗八首赞颂冼夫人怀集百越、归顺朝廷的功业。最后一首是这样写的:
冼氏骨已朽,百越犹英声。
我来刺其郡,枹鼓时一鸣。
群丑虽渐削,何当遽销兵。
神其眷故土,荡涤蛮烟清。[1]
吴知府笔下的冼夫人是梁、陈、隋三代高凉地区的豪酋首领。《隋书·谯国夫人传》这样叙述冼夫人的土酋出身:“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作为部落首领之女,冼夫人自幼便“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既有规劝兄长停止侵犯旁郡,止息怨隙的本事,又有让海南、儋耳千余洞归附的功劳。梁大同初,北燕后裔罗州刺史冯融为其子高梁太守冯宝聘冼夫人为妻。隋仁寿二年(602),冼夫人卒,谥号为“诚敬夫人”。[2]
今天,冼夫人成了女神,在广东西南一带受到广泛的崇拜。没有明确的材料显示冼夫人信仰的起始年代,海南与高州可追溯的史料记载也有明显的差别。在宋代,海南儋州的宁济庙(崇奉冼夫人)已受到敕封。[3]在明以前,几乎没有材料显示高州地区的冼夫人信仰有普遍的流布。但是,经过明中叶的社会动荡和秩序重建,在高州,“骨已朽”的冼夫人,成为庙享一方的眷土之神,无论是在海南还是高州,冼夫人信仰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明中叶对于广东西南的社会转变是个关键的时期。以高州为例,吴国伦提及的“群丑”“蛮烟”主要是指“倭寇”和“叛瑶”,在士大夫的描述下,当时的高州是“潢池绿林殆无宁日”的“炎峤一隅”。吴知府平倭乱,抚瑶众,安郡民,并建南岳书院。[4]在其短暂销兵之时,不忘拜祭在南粤威名赫赫的冼夫人。作为神明的冼夫人至迟在宋代以后就成了表达地方与中央王朝关系的符号,她既是地方的领袖,又是归附的象征。
为什么明代以至今天的人在塑造和书写地方历史的时候需要追溯到八九百年前的这位女首领?要厘清冼夫人信仰的创造与演变,我们首先从冼夫人及其时代宕开笔墨,揭示冼夫人故事本身及其进入正史记录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