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必读:照护操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消毒方法

消毒是指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主要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物理消毒法指用物理因素杀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如日光消毒、煮沸消毒等。化学消毒法指用化学药品进行消毒的方法,如擦拭消毒、浸泡消毒等。

(一)日光消毒

日光即自然阳光,日光中的紫外线具有良好的杀菌、消毒作用。紫外线是物理学光学的一种电磁波。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是太阳。

1.原理

日光具有热、干燥和紫外线作用,有一定的杀菌力。

2.适用范围

用于被褥、床垫、毛毯、衣物、书籍等物品的消毒。

3.方法

将物品放在日光下曝晒,每隔2小时翻动一次,曝晒6小时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4.注意事项

①不可隔着玻璃窗照射,否则会降低消毒效果。

②曝晒时应将物品放于日光下直射。

③定时翻动,使物品各面均能直接受到日光照射而起到消毒作用。

(二)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

1.消毒杀菌机制

①波长为200~300纳米的紫外线都有杀菌的能力,以260纳米的杀菌能力最强。作用于微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使菌体DNA失去转换能力而死亡。

②破坏菌体蛋白质中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

③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

④使空气中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由于紫外线穿透力弱,一般物品如玻璃、纸张等可阻挡其穿透。

2.适用范围

室内空气、物品表面、水及其他液体的消毒。

3.方法

(1)室内空气消毒

①关闭门窗,调节消毒的有效距离不超过2米,打开紫外线灯开关,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

②照射时间30~60分钟。

③消毒时间到后将紫外线灯移动至另一位置,再次调整紫外线灯的方位,以照射到室内各处,使室内每一个空间都能达到消毒的效果。

④全室各个方位消毒结束,关闭紫外线灯及插座开关,撤出紫外线灯。

⑤开窗通风,整理记录,包括照射变换方位次数和时间。

(2)室内物品消毒

①将室内物品摊开或挂起,需拉开抽屉、柜门,以减少遮挡,调节有效照射距离20~60厘米,打开紫外线灯开关,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

②照射时间20~30分钟。

③定时翻动物品,使物品表面受到直接照射。

④消毒时间到后关闭紫外线灯及插座开关,撤出紫外线灯。

⑤整理物品和记录,包括照射翻动物品次数和时间。

4.注意事项

①紫外线对人体细胞也有破坏作用。操作者应注意保护眼睛、皮肤。开灯时不要直视灯管或佩戴墨镜操作。

②室内空气消毒为空室消毒,若遇身体状况不允许移动离开等特殊情况,居室内的老人、病人需用纱布、眼罩遮盖双眼,用被单遮盖身体后照射,以避免眼炎、皮炎的发生。

③紫外线的穿透度极低,无法消毒到物品的背面或内侧,在物品消毒照射过程中翻动物品是必须执行的程序。

④普通物品消毒时间为20~30分钟,灯亮5~7分钟开始计时。依菌种而异调整消毒时间。由于紫外线对孢子及芽孢杀菌效果差,需增加消毒时间至35分钟。

⑤紫外线消毒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40℃,相对湿度为40%~60%。不适宜的温度、湿度会影响消毒效果,否则应延长照射时间。

⑥使用紫外线杀菌灯的常规制度如下。

·关灯后应间隔3~4分钟后才能再次开启,一次连续使用4小时为限。

·保持灯管清洁,轻拿轻放,灯管表面用75%乙醇棉球擦拭,每周擦拭一次。

·保持记录(使用日期、时间、地点,清洁擦拭日期、时间)和签字。

⑦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以检查杀菌效果。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以保证消毒质量。

(三)煮沸消毒

煮沸消毒,即利用煮沸100℃沸点持续5~15分钟,可杀死一切细菌的繁殖体(见图1-2-1)。

图1-2-1 煮沸消毒

1.特点

①简单、方便、经济、实用。

②提高沸点,加入浓度为1%~2%的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到105℃,增强杀菌、去污和防锈作用。

2.适用范围

耐湿、耐高热物品,如金属、搪瓷、玻璃和橡胶类等。

3.注意事项

①消毒前。

·将物品冲洗干净。

·不能被水穿透的物品,如盘碗等应垂直放置,以利水的对流。

·水面应高于物品(物品需全部浸没水中)。

·消毒器应加盖。

②消毒中。

·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时间及消毒时间。

·自水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中途加入物品需重新计时,同时查看物品是否在水面以下,需要时及时加水至水沸后计时。

·保持沸点连续煮沸。

③玻璃物品应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水内的时间及消毒时间,器皿应用纱布包裹好后,放入冷水或温水中,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水沸开始计时。

④橡胶制品用纱布包好,待水沸后放入,消毒时间为5~10分钟。

⑤金属及搪瓷类物品,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

⑥水的沸点受气压影响,海拔高的地区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需适当延长消毒时间。海拔每增高300米,消毒时间延长2分钟。

⑦无菌器械消毒后,应及时将物品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以免再次污染。

⑧对棉织品煮沸消毒时,一次放置的物品不宜过多。煮沸时应略加搅拌,以助水的对流。

(四)擦拭消毒

擦拭消毒是用布或其他擦拭物品浸以消毒剂溶液,擦拭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处理方法。

1.适用范围

家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玩具、器械、车辆和装备等物体表面。医院和实验室环境表面。

2.操作步骤

图1-2-2 物体表面擦拭消毒

①用干净的擦布或其他物品浸以消毒剂溶液,依次反复擦拭物品表面(见图1-2-2)。

②按照所用消毒剂溶液的应用标准,准确把控消毒液的浓度要求和作用时间。有些物品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应用清水擦洗,去除残留消毒剂,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漂白等损坏作用。

3.注意事项

①不耐湿物品表面不能应用该方法实施消毒处理。

②擦拭时应防止遗漏物品表面部位。

③污物可导致消毒剂有效浓度下降,因此表面污物较多时,应适时更新消毒液,防止污物中的病原体对消毒剂溶液的污染。

(五)浸泡消毒

图1-2-3 浸泡消毒

浸泡消毒是将待消毒物品全部浸没于消毒剂溶液内进行消毒的处理方法(见图1-2-3)。

1.适用范围

耐湿器械、玻璃器皿、餐饮食具、生活用具及衣物。

2.操作步骤

①将待消毒的器皿全部浸泡在消毒液面以下。

②确保导管类物品管腔内同时充满消毒液。

③浸泡消毒或灭菌应达至要求的时间。

④取出器皿,用清水或无菌水洗净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3.注意事项

①对被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物品,应先使用消毒液浸泡,清水洗净后再进行高温消毒或灭菌处理。

②对被沾染污垢的物品,应用清水去除污垢后再浸泡消毒或灭菌处理。

③使用可连续浸泡消毒的消毒液时,待消毒的物品或器械应先使用清水洗净、沥干后再放入消毒液中浸泡。

(六)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因出院、转移、死亡而离开疫点或终止传染状态后,对疫点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疫点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的或者单个疫源地,如居室、房屋或住宅。

1.终末消毒目的

是针对病患者在离开(出院/退住、转出、死亡)所处场所(居室)后,对其居室内环境(空气、墙壁、地面)物品及卫生间等区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处理,消灭病患者所播散遗留在居室和各种物品上存活的病原体,以达到控制感染和预防疾病传播的目的。

2.终末消毒类别

照护实践中,终末消毒依据老人、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性质及可能引发传播的程度分为两类。

①普通终末消毒即非传染性疾病终末消毒,是针对老人、病人离开居室的终末消毒。是照护人员日常接触并实施的终末消毒。

②传染性疾病终末消毒,是对患有传染性疾病的老人、病人离开居室的终末消毒。其中严重传染性疾病的终末消毒是照护人员不能独立操作完成的,但照护人员须了解并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实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感染和传播疾病。

·必要时暂时性地封闭居室或房屋。

·须在疾控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严重传染性疾病的终末消毒。

3.联合用消毒法

终末消毒是联合使用消毒法的过程,其常用消毒法如下。

(1)紫外线消毒

是对室内空气、床单位(被服、床垫、枕芯等)、衣物、书籍的消毒。普通终末消毒可采用室内通风≥2小时置换空气,室外曝晒家具、被服、衣物等日光消毒法。

(2)化学消毒剂

①喷雾法,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洒)形式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②擦拭法,是对家具设施设备、墙壁、地面消毒。

③浸泡法,是对便器(尿壶、便盆等)、清洁用具、医疗用具的消毒。

(3)其他消毒法

①高压蒸气消毒,用于医疗物品器具消毒。

②煮沸消毒,是对日常用具(餐具、水杯等)消毒。

③熏蒸消毒,是对室内空气消毒。熏蒸消毒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菌作用,是利用化学消毒剂在加热状态下所产生的气体在封闭的居室、病室进行空气消毒。多用于房间、卫生间等的空气消毒,以避免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如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而降低感染几率。由于熏蒸消毒法的操作程序繁琐及使用酒精炉(或燃气炉)加热等因素,故不提倡应用,也不在本节叙述。

4.操作准备

(1)评估

①了解病患者或逝者所患疾病的性质、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性、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②室内空间的大小、温度、湿度,需消毒的设备、物品的种类及清洁程度。

③所需消毒方法的设备是否完好、齐备,以及需要消毒剂的种类、剂量、用法等。

(2)操作者

衣装整洁,洗手,戴口罩、围裙、手套、防护眼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帽子。

(3)环境

挂出消毒告示或支起消毒警示牌,圈围要消毒的居室或房屋。

(4)用物

移动紫外线杀菌灯、化学消毒剂如二氯化氯、季铵盐类清洗消毒液、擦布(微纤维织布)、盆或桶、污物袋、喷雾器、量杯等。

5.操作步骤

(1)空气消毒

①紫外线消毒,根据室内空间体积确定紫外线杀菌灯多点放置的位置。

②化学消毒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操作者须实施个人安全防护。关闭门窗,将室内易腐蚀物品进行遮盖,将选用并配制(浓度、用量)好的消毒剂加入到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中,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进行喷雾消毒,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由里向外、先表面后空间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均匀喷雾。全室各个方位喷雾结束,关闭喷雾器开关,撤离电源。达到消毒作用时间(依据消毒制剂的作用时间)后,打开门窗通风,记录消毒制剂名称、浓度、用量,以及时间、日期、地点,操作者签字。

(2)家具设备消毒

图1-2-4 环境设施擦拭消毒

化学消毒剂,采用擦拭消毒法。操作者须实施个人安全防护。用清洗消毒溶液浸湿擦布,将擦布拧至半干,擦拭床具、桌椅、墙壁,再擦拭橱柜(见图1-2-4)。擦拭需清空后由内向外、从上到下擦净,必要时更换干净擦布。擦拭空调机,需关闭空调机开关或撤离电源后擦拭。擦拭空调机表面;清洗过滤网,如有严重污染,予以更换。

(3)环境设施消毒

化学消毒剂,采用擦拭消毒法。操作者须实施个人安全防护。地面消毒,应在空气清洁、消毒后进行。当地面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物。湿式清扫,用清洗消毒液浸湿拖把,擦拭地面各部位,使用后的拖把用清水、消毒剂清洗干净,晾干备用。洗浴设施、马桶表面擦拭消毒,用清洗消毒液浸湿擦布,擦拭洗浴设施按从上到下、先里后外的顺序,擦拭马桶表面按由上到下、从后到前的顺序。卫生间地面消毒应使用专用拖把或擦布(地巾),擦拭消毒剂法同地面消毒。

(4)日常用品消毒

①煮沸消毒,对餐饮食具等进行消毒。

②浸泡消毒,对卫生用具等进行消毒。操作者须实施个人安全防护。去除便器表面污渍后放入清洁大桶内,将消毒液倒入大桶内,液面覆盖整个便器。浸泡至消毒作用时间后取出便器,清水冲洗,沥干备用。如条件允许便器可放入自动清洗消毒机中清洗消毒。

(5)生命体征测试用具消毒

体温计,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浸泡于盛有75%浓度酒精的容器内30分钟后取出,沥干备用。血压计,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浓度酒精擦拭表面,袖带取下放置于含氯消毒液中浸泡10~30分钟后取出,清洗后晾干备用。其他用具,依其物品性质类别可采用消毒剂擦拭、浸泡或高压蒸汽、煮沸消毒法进行消毒。

(6)清洁用品消毒

擦布、地巾重复使用时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消毒。擦布、地巾应分开洗涤、消毒。自动清洗与消毒,使用后的擦布或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消毒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清洗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手工清洗与消毒,擦布清洗干净,浸泡于250毫克/升有效氯消毒剂(或二氧化氯等有效氯消毒剂)中30分钟,冲净消毒液,晾干备用。地巾清洗干净,在500毫克/升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晾干备用。

6.注意事项

①终末消毒时应根据环境污染程度分类和环境卫生等级制定不同区域、类别和规格的实施操作要求。依据老人、病人所患疾病可引发传播的程度选择不同方法。通风清洁空气法,开窗通风≥2小时适用于非传染性疾病终末消毒。

②严格遵照配制消毒剂/溶液的程序要求,使用正确的消毒剂,准确地配制(比例、浓度、剂量)消毒液,掌握准确的消毒作用时间。

③操作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对严重污染的衣物、物品、遗物等进行消毒处理时,需做好对老人、病人家属的解释工作,防止扩大污染面或再次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