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不,我要成为香江大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庆余年》

沈宝新笑着说:

“老板,我们就以《星岛日报》为例。

现在一份《星岛日报》售价0.3港元,其中印刷成本0.15港元左右。

如果采用彩色印刷,《星岛日报》光是印刷成本便高达0.45到0.60港币。

如此高的成本,你说卖什么价格好呢?

哪怕只是保本销售,也不会有多少人购买。

毕竟普通报纸可是只要0.3港币!”

刘志远彻底死心。

自己办的可是市民报纸,销售必须廉价,彩色印刷可不行。

随后,两人就报纸的名称进行了一番商谈。

刘志远直接定下《东方日报》。

“我们在西方看来,地处东方嘛!”

沈宝新细细琢磨了一番,发现新报纸的名字还不错。

“老板,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什么?”

刘志远大手一挥。

“当然是招兵买马!”

……

《大公报》的一间厕所。

“你听说了吗?”

“什么事?”

“沈主管跟人合伙成立了一家报社,最近在招募员工。”

“怎么?你想去?”

“是的,我想去!”

“在我看来,一家新报社,能不能活下来还不一定呢。”

“可是,沈主管说,新报社涨薪30%,入职还有奖励。”

“额!你说的我都有点心动了。”

……

《星岛日报》办公楼的一角。

“听说《东方日报》正在四处挖人,像你我这样的记者,每次出外勤都有奖励。

如果每月挖掘出一两个爆款新闻,月底发薪还能多出一两百的奖金。”

“我也听说了。只是《东方日报》才刚刚成立,谁也不知道它能撑多久。”

《南华早报》

……。

就这样,刘志远和沈宝新挥舞着金钱大棒,四处挖人。

一周后的1月15日,《东方日报》的办公室已经有二十来人。

看着兵强马壮的报社,刘志远心情豪迈。

“沈主编,三天后发行首版,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吗?”

沈宝新也是意气风发。

“老板,我已经安排下去。只是香江的许多报纸都有小说连载,我们要不要也增加连载板块?”

“沈主编,你有相关的人脉吗?”

沈宝新苦笑着摇头。

“老板,我先前毕竟是干印刷的,而不是编辑之类的前台工作。”

“金庸不是你同学吗?”

“老板,我有向他邀稿,他说自己写稿很慢,无法向第二家报社供稿。”

一时之间陷入了死循环。

刘志远在琢磨,要不要自己提供稿件?

空间的数据库中,可是保存了前世员工下载的各种小说,不用白不用。

“沈主编,你等一下。”

刘志远拿了一本稿纸,直接返回了楼顶的房间。

“瓦力,瓦力。网络小说保存在哪块硬盘中?”

“417号硬盘。”瓦力歪了歪头,脸上显示出好奇宝宝表情包,“志远,你要做什么?看你急匆匆的样子,也不像是要看网文!”

刘志远一边拿出笔记本打开,一边进行了解释。

“……。所以,现在我需要一部合适的小说,刊登在《东方日报》上。”

对于应该选择哪本网络小说,刘志远心中也是毫无头绪。

《凡人修仙传》?《飘邈之旅》?

现在可是武侠小说的鼎盛时代,拿仙侠小说出来砸场子可不好。

说不定《东方日报》一刊登这些,《神雕侠侣》之类的经典武侠小说,搞不好就此消失。

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刘志远深深怀疑,后世的武侠爱好者们,很可能穿越时空来追杀他。

刘志远的纠结表情,瓦力看在眼里。它在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

“志远,你说《庆余年》怎么样?”

刘志远瞬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庆余年》的穿越设定,和其中的权谋手段,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具有超前性优势。

1958年的香江,正处于新派武侠萌芽期(金庸、梁羽生尚未完全转型)。

《庆余年》的穿越设定和现代思维碰撞古代社会的模式,极有可能会成为吸引眼球的创新点。

只是,香江的读者对“穿越”概念接受度较低,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刘志远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志远,这个问题我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

但依照数据库的对比,1958年香江报纸连载的《射雕英雄传》和《江湖三女侠》,已经在尝试将家国情怀与江湖斗争进行结合,《庆余年》的权谋线,可以对标此类作品。”

刘志远一想也是。

“而且,我还可以将《庆余年》给沈主编审查一遍。”

于是,刘志远直接对瓦力说:

“《庆余年》有部分内容容易暴露时代特征,你用AI修改一下。”

“没问题,已经修改完毕。主角前世改为1958年的香江人。”

刘志远将拿来的稿纸,塞入打印机中。

“瓦力,先转化成钢笔字体,然后模仿复印特点,进行打印。”

在三台打印机的共同作业下,刘志远15分钟后拿着一沓稿纸,走出了空间。

他迅速来到报社的社长办公室。

“沈主编,你看看这部小说行不行?”

沈宝新好奇地拿起刘志远递来的稿纸。

“老板,这是你写的小说。”

刘志远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露出容易让人误会的表情。

“你先看看。”

沈宝新低头翻阅起稿纸。

“范慎很困难地撑着上眼皮,看着指头算自己这辈子做过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

一张,两张,三张。

不知不觉间,阅读完的稿纸已经有一大摞。

看到沈宝新认真阅读的样子,刘志远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但他可没有时间继续等下去。

“咳咳。”见沈宝新被唤醒,刘志远指着他手中的稿纸。

“沈主编,这本小说怎么样?可以在《东方日报》上连载吗?”

沈宝新将稿纸整理好,摸了摸厚度。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厚的小说,心中不禁产生了好奇。

“老板,这本书有多少字?”

刘志远心中抹了抹汗,还好当时在电脑上看了一眼。

“我记得有三百九十多万字,每天连载1万字,足够《东方日报》连载一年多。”

“一天连载1万字?”沈宝新惊愕地抬头。

刘志远给了沈宝新一个见怪多怪的眼神。

“那是当然。这本小说本身就不是以精雕细琢取胜,必须连载大量的内容,才能引人入胜。”

“可是老板,现在的报纸,连载的小说每天只会刊登一两千字,甚至更少。1万字与之相比,是不是多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