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交叉与融合:创造性未来教学模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9 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与资源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打造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某些教育模式,培养具备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充满交叉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科的多样性和学科间的交叉网络结构决定了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近年来,我国学者着重引荐了美、英、日、法、德、澳等国外发达国家开展交叉学科教育的实践经验,其中尤以美国高校案例居多。比如,美国高校重视交叉性的学科群设置与人才培养,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最新修订发布的《美国学科专业目录(2000版)》中,出现了交叉性的学科群设置,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和“文理综合”两个学科群,占所有学科群的比例为7%;“交叉学科”学科群授予的学位占1.8%;“文理综合”学科群授予的学位占2.4%;还在其他学科群内设置了60个交叉类(一级)学科。此外,大多数学科还设置了学科内部的交叉专业。

国内高校的教学改革探索,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如“985”和“211”高校中。在本科教育方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00年在全国率先创办的设计整合实验班,其目的就是要打破艺术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之间的学科专业壁垒,培养设计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创新能力强的设计学复合型人才。

国内在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建设成果。与此同时,实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必须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体制提出改革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淡化专业的实体性色彩,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用。比如,四川大学的人文试验班,其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两个打通”“两次分流”“三段培养”“联合培养”等特征,其课程设置体现出明显的多学科性和高度的综合性。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交叉学科教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更加明显,并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如何将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和高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有效推进,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措施研究和实践研究。

与国外高校相比,目前我国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交叉研究的资助力度和资助方式等都很有限。在各类项目基金申报计划中,交叉学科的研究也被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虽与其他学科享有同等待遇,但总体上仍处于边缘状态;目前在交叉学科中仍然存在资源配置机制,教师聘任、考核、晋升机制,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评审机制,交叉学科人才的招生、培养机制等尚不完善亟需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