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我国的早期设计教学中,有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叫作“图案”。学习这门课程是我们初步接触设计基础知识,启发自身设计灵感的重要途径,记得早在高中学习美术的时候,就要进行基础图案知识的学习,限于当时设计资料的匮乏,只能找到两本关于花卉图案变形的图书进行临摹学习。这本书中讲到的东西方传统装饰纹样,恰恰是古人对图案精髓的高度提炼,透过这些设计符号,可以感知古人传递给我们的那些既浪漫又严谨的信息密码。人类最早的设计,也是从这些符号开始的,最开始装饰在各式陶器上,使得一些自由奔放的原始艺术品,在这些纹样的装扮下,在不知不觉中,多了几分庄重和内敛,也多了几分神秘,这也许就是“专业”设计的开始,怎么涂,涂什么,艺术和设计在器具的表面有了第一次碰撞和交融。这些装饰纹样承载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理念,随着古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发展,在各种器具、服饰、建筑的设计制造上,装饰纹样如影随形,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中国如此,西方亦如此。
中国的设计先驱、教育家雷圭元先生认为传统纹样是构成图案的三大部分之一,是历代人们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的。传统的图案元素作为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必需的艺术修养,对其进行学习研究,对于培养当代的艺术设计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院长常沙娜教授也曾高度肯定图案的教学,她认为,向自然和传统学习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传统图案教学是建立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不可动摇的方向。本书中的装饰纹样作为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恰恰也可以为图案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的老院长、设计理论家、教育家尹定邦先生对我国世纪之交的设计境况,有过这样的评价,“当前设计本身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对设计理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从观念入手,不解决理论问题,不把理论问题落在教育上,设计的发展最终还是会有限度的,会影响整个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时光荏苒,转眼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设计界理论知识匮乏的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英国的艺术史家E.H·贡布里希曾说过:“我们通常从人生走过,而不太注意四周种类无穷的图案和装饰纹样,它们出现在织物、墙纸、家具和建筑上,出现在餐具和盒子上,出现在几乎每一件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时尚和功能的物品上。”无论装饰元素在“现代主义”的背景下如何备受争议,它始终蕴含着的是人类对宇宙万物、对生命最初始和深远的思考,装饰纹样始终流淌于各民族、各地域人群的血脉里,并会一直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本书对国内外主要的传统装饰纹样进行历史溯源,对这些浓缩的图案进行设计解码,通过古代文字的记载,以及装饰纹样在古代器物、建筑上的精彩体现,最终还原每一个历史时期,具体纹样所体现的时代内涵,力求读者在了解到相关纹样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能够举一反三,可以大胆地将传统装饰纹样进行再设计。
夏岚
2023年5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