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程森同志的这部著作是在他2011年同名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毕业答辩时,该论文获得了外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的好评,被评为优秀等级。毕业后,程森同志到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虽然专业方向发生了变化,但程森同志一直没有停止对毕业论文的修改和完善,曾多次就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和我讨论。经过6年的修改和充实,论文的学术水平又有所提高,现在终于能够出版,我深感欣慰。

区域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区域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研究的高度综合性和系统性。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不仅要揭示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区域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还要综合考察其社会、经济等各种人文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是历史地理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最能体现历史地理研究主要讨论人地关系这个核心任务。

受自身研究目标和研究特点所限,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难度很大,如何能够较好地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标,是许多研究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过去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主要关注区域的整体性,采用系列横剖面方法,通过研究区域不同时间截面各种地理要素分布形态或景观的复原,考察不同时间截面地理要素分布形态或景观的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综合因素,阐述该区域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特点和动力机制。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比较实用而有效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但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即:(1)剖面的选择受研究者主观影响严重,难以与每个地理要素的变化同步;(2)位于时间序列上的每一个剖面都是静止的,难以完整、深入地体现研究区域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和变化机制;(3)忽视了区域内部差异的存在及其对区域整体性的影响。基于以上认识,程森同志借鉴社会史的空间互动理论,选择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交界地区这一在历史上比较有典型性的交界区域,从交界地区政区设置与调整、动乱防护、水利开发、灾害应对、交通设施管理、信仰文化扩散等方面来讨论交界地区的互动关系,这就较好地展示了交界地区各种关系的发生形式和发生过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不仅会促进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对于该地区的有效治理和区域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研究,作者认为,交界地区因政区归属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空间互动,空间互动最终落实到交界各方所“聚合”的人群、社会,形成社会互动,二者互为表里,最终形成交界地区的地域互动。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对“界”或“区域”的变动性进行了反思,认为“区域”“界”并非一个如学者所说的变动不居和模糊的概念,在传统社会,“界”的固有性不能含糊,交界各方恪守着此疆彼界,从而造就了界与区域之封闭性。同时,交界之处又是个活跃地带,是“问题”多发的地方,是各方互动交流的地方,“界”并不能限制。于是交界地区产生了动乱防护、水利开发、灾害调适、交通管理、文化扩散中的诸多互动行为,交界地区“界”之“封闭性”因地域互动而解体。因为这些结论和反思是建立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认真学习和思考、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归纳、对研究问题的细致复原和考察、对多学科区域理论的严谨分析和总结基础之上,所以显得很厚实,并不是一般的隔靴搔痒和泛泛而谈。

程森同志自2005年9月至2011年6月一直随我读书。读书期间,程森同志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广泛涉猎而又肯吃苦,已展露出做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博士毕业后,程森同志即以“清至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环境变迁与城镇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为题申请获得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支持。今年又以“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为题申请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学术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希望程森同志借此机会,再接再厉,更进一步。

王社教

2017年6月30日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不悔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