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类型分布及其艺术特征
作为文化遗存的彩陶,它的发现和命名都与考古遗址的发掘密切相关,因此它的类型的区分和归属都以某种文化的划分作为依据。考古学界认为:中国大陆发现的近7000处新石器遗址中,文化面貌清晰的有数十种,其具体分布大致如下:“在黄河流域,有其上游地区(洮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系统,渭河流域(包括豫西北和晋西南)的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系统,以现今河南为中心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大河村文化系统,黄河下游地区的有大汶口文化系统;在长江流域,有宁绍平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系统,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系统,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系统,鄂西和长江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系统;在南岭和武夷山脉以南地区,有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系统,闽江流域的昙石山文化系统;在阴山山脉以北地区,有以细石器为特征的各种新石器文化,辽河领域则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10]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彩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黄河中上游彩陶遗址约有240处,长江中下游彩陶遗址约有39处。在这些“文化系统”中,与彩陶的发生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图1-7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半坡类型彩陶盆
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约6000—4000年,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一带,包括渭河、泾河等黄河支流地区,主要在今天的陕西、河南和山西等地,是这一时期诸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彩陶技术的最高水平。仰韶文化的彩陶早期阶段为半坡类型,中期阶段为庙底沟类型,晚期有大汶口文化类型和秦王寨类型。其中,半坡类型的遗址中以陕西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旷潼姜寨和甘肃秦安大地湾最为典型。
半坡类型的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主要器物有汲水尖底瓶、葫芦形瓶、长颈瓶,以及盆类、罐类。半坡类型的彩陶,以红地黑彩为主,少数为红彩。主要的题材是鱼、鹿(或羊)、蛙、人面等象生纹,其中鱼纹数量最多,此外还有少量的植物叶纹,以及由圆点、直线、三角形、横条、波折等构成的几何纹。

图1-8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庙底沟类型彩陶盆
庙底沟文化类型1956年发掘于河南陕县东南的庙底沟,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主要器形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彩绘主要是黑色和带紫的黑色,也有白地绘红、黑色的。纹饰除少量的象生性蛙纹,大量的是由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的富于变化的图案。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临汝出土的《鹳鱼石斧图》,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幅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图画,甚至被认为是“国画之祖”。[11]
马家窑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地区,即今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其中洮河是黄河上游最长的支流,也是史前遗址最为密集的地区。马家窑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代表类型分别是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石岭下类型陶器因首次在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发现而命名。陶器以彩陶为主,多见黑彩,构图疏朗,保留了庙底沟类型的特色。纹饰有圆点纹、波形纹、条纹、弧线三角纹以及鸟纹、蛙纹等。器形有小口双耳平底瓶、长颈圆腹壶、高领鼓腹罐等。
马家窑类型因首次在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而得名。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彩陶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和土黄色,主要器形是盆、钵、碗、瓶、罐、壶等。马家窑彩陶以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绘出草叶、旋涡、波浪、圆点等纹饰。
半山类型因首次在甘肃省广河县南山乡半山村发现而得名。它是继马家窑类型之后发展起来的,是彩陶文化最为鼎盛时期的类型。主要分布于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以及青海东北部。半山彩陶主要以黑红两种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图案,常见的有旋涡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网格纹等,夹砂陶肩部多饰附加堆纹。

图1-9 甘肃兰州市杏湖台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瓶

图1-10 甘肃广河县南山乡出土的半山类型彩陶
马厂类型因首次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遗址发现而得名,它是马家窑文化序列的最后一个类型,分布区域与半山类型相仿,西到酒泉、玉门一带。马厂类型的彩陶多为泥质红陶,器形基本脱胎于半山类型,罐体上长下短,腹部上移,耳部变大,以撇口短颈高腹小底罐为其特色。彩绘用黑、红两色,有蛙纹、回纹、几何纹、波折纹等,早期常用黑边紫红条带绘制图案,晚期以粗黑线条构成简单的表意纹样。
长江流域也有彩陶出土,虽然从整体上逊于黄河流域,但是作为中国早期文化的另一个中心,亦不乏精致的彩陶,遗址主要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但是相对黄河流域而言,这一区域的彩陶并不多。
从彩陶的流变来看,虽然其具体过程今天已不可考,但大致脉络学术界已勾勒出来:最早的彩陶出现在距今8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迄今发掘最早的彩陶遗址是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和陕西华县的老官台遗址。继此之后,距今大约6000—4000年的仰韶文化依次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在总体上呈现出由中心地带向外扩散的态势,其中半坡类型的鱼纹和人面鱼纹,庙底沟的鸟纹、蛙纹,大河村的阳鸟纹,以及《鹳鱼石斧图》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仰韶文化彩陶成为中国彩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后的大汶口文化和大溪文化彩陶逐渐衰微。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使中国彩陶艺术得到又一次兴盛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