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称舜及其《古今名剧合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家世与生平

关于孟称舜的家世生平,现存方志、史传等资料中皆有相关记载,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一定争议,如孟称舜的生卒年、籍贯等,有待进一步确定。

一 孟称舜的家世

孟称舜(1594—1684)[2],字子塞,又字子若、子适,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明崇祯间诸生,屡试不中。曾加入祁彪佳等人组织的枫社,也是复社的重要成员之一。入清后,于顺治六年(1649)被举为贡生,任松阳教谕。工诗文,擅词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理论家。

《道光会稽县志》卷十四“孟庙”条记载:

在县东南二里罗汉桥南。宋时,孟子四十七世孙孟忠厚知绍兴府事,建庙卧龙山麓,日久颓废无存。顺治十八年辛丑,六十四世孙孟称舜呈明县府道,舍其父孟应麟遗宅为庙,后被住兵残毁。复呈督抚捐助修复,免其户田供修,备祀勒石,永垂不朽。[3]

文中称孟称舜是孟子六十四世孙。另据《绍兴县志资料》之《氏族谱》所载《孟氏南北分支本末》与《绍兴孟氏分支本末》二文可知:“春秋时,孔族有三,孟族惟一”[4],其后“三桓微弱,孟氏散居邹、鲁间,故孟子居邹为邹人。后孟氏又散居四方,有居东海兰陵者,有居会稽上虞者……然溯流而穷之,则俱出于一源可知也。……在子彦弼扈后驾南渡至越州,子孙世居焉。今越孟氏皆公随之后,此孟氏南北两支之所从判也”[5],而“姑就吾绍言之,则其支系班班可考也”[6]。文献互证,孟称舜当为孟子后代。原散居于邹鲁间的孟氏一族,其支裔几经辗转后在两宋之际分为南北二支。孟称舜就是在两宋之际南渡至越州(今绍兴地区)的南支孟氏的后裔。

《康熙会稽县志》卷十九称孟称舜为:

顺治六年贡生,称尧弟,有《史法》诸书及传奇数种。[7]

清代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之《会稽志》记载:

孟称舜字子塞,兖州别驾应麟次子。顺治六年贡生,任松阳教谕。有《史法》诸书。[8]

据此可知,孟称舜是兖州别驾孟应麟次子,孟称尧之弟。

孟称舜之父孟应麟,《康熙会稽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中有传:

孟应麟字文叔,万历甲辰以明经授兖州别驾,寻命监军援辽左,署东阿、寿张二县篆。时郓城妖人杨子云等以白莲社倡乱,徐鸿儒乘势据邹峄攻兖州,东阿、寿张俱恃应麟为保障。阿素称盗薮,有奸民煽乱,立帜山中,民惊扰。应麟使人拔其帜,禁民无妄动,至期果无恙。有寡妇以妖术聚诸少年,应麟擒斩之,余党无所问,城赖以安。应麟为人廉正不阿,为部所撼,抗辞奉母归里,年八十有二而卒。长子称尧,天启丁卯举人。次子称舜,以明经司训松阳,皆以家学有名于时。[9]

此传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忠君爱国、廉正不阿、有决断、政声著的封建儒士形象。他除奸民、斩妖妇,使民得安,为子孝顺,“是封建时代比较典型的忠臣孝子和耿介儒士”[10]。孟应麟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耿介性格,使他终“为部所撼”,不得不以奉养母亲为由辞职归里,人生充满了英雄失志的悲壮。但其宁折不弯的人格、为民立命的行动,对其子孟称舜的为人、治学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奠定了孟称舜爱国忧民的思想基础。

孟称舜之兄孟称尧,是孟应麟的长子,明天启丁卯举人。《康熙会稽县志》与《复社姓氏传略》均有记载。上引《康熙会稽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称“长子称尧,天启丁卯举人。次子称舜,以明经司训松阳,皆以家学有名于时”[11]。《复社姓氏传略》卷五浙江之绍兴府会稽部分有孟称尧的略传:“孟称尧,字子安,应麟长子,天启丁卯举人。”[12]孟称尧与其弟孟称舜志趣相投,共同加入了由张溥、张采领导的成立于明崇祯二年(1629)的进步团体复社,兄弟二人的姓名均被列入陆世仪《复社纪略》及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二书中。孟称尧应该也是一个喜爱交游的人,他与晚明绍兴地区名士祁彪佳等人皆有交往。在祁彪佳致孟称舜的一封信中如此写道:“闻仁兄同令兄左顾小园,竟不使弟知之,遂失倒屣。虽剡溪之棹,以不见戴为高,然良晤无期,能不怅怅哉!……”[13]据此可知,孟氏兄弟均为祁彪佳的友人,二人一起造访祁之寓园,因不期而至未能与祁一叙,致使祁倍感遗憾。此外,在《祁忠敏公日记·感慕录》中有这样一则:“(崇祯庚辰六月)十五日与陈绳之入城晤金楚畹、姜光扬,吊孟子安。”[14]记载了崇祯十三年(1640)六月十五日,祁彪佳会同诸友一起吊唁孟称尧,此处孟子安即孟称尧。于此亦可知孟称尧生前与诸人皆存交谊。

关于孟称舜夫人的事迹,仅见于清代丽水县儒学教谕徐开熙的《修学建田记略序》。序文云:“……松学自鼎革之会,几为榛莽。子塞孟先生司训兹士,慨焉欲新之。首捐百金为多士倡,夫人亦出其簪珥相助。由是邑之慕义者乐输,费寡而功倍。……”[15]孟称舜在松阳就任期间,卓有作为,修葺学宫,创建学田,为了带动众人的积极性,他“首捐百金”,慷慨解囊,而孟夫人“亦出其簪珥相助”,表现出一位大家闺秀无私奉献、热心重义的品质及对于夫君事业的理解与支持。

胡绪伟《孟称舜的卒年及其后人》与朱颖辉《胡绪伟〈孟称舜的卒年及其后人〉书后》对孟称舜的后人都有一定的考证。现有资料显示,孟称舜有二子一女。长子孟达,字仲嘉,号伯通,但同为绍兴乡贤的清代浙江山阴人平步青所著的《霞外捃屑》对其名的记载却为空缺。关于这一点,胡绪伟认为伯通本名达,“因其不良死”,“故讳而署远名”,冯山公《解舂集》之《答孟次远问丧服书》中称“伯通足下”。[16]朱颖辉《胡绪伟〈孟称舜的卒年及其后人〉书后》一文也推断孟称舜的长子当为孟达。[17]次子孟远,字次微,号傭菴,姚椿《国朝文录小传》有《孟远传》:

孟远文六篇,字次微,号傭菴,会稽人。前诸生,考授州判。著有孟次微集,无卷数。目有傭菴集、傭菴北游集。[18]

孟远所著《傭菴集》《傭菴北游集》,今不可见。平步青《樵隐昔寱》卷六《题辞》之“会稽孟次微远集”条,《霞外捃屑》卷四之“孟次微监州”条也都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孟远的基本情况。孟远“少与朱朗诣、晋叔、敬身、友身、董子搢(玉)兄弟交”,才华出众,“与张用宾(宗观)、骆叔夜、姜武孙齐名,为越郡四才子”,虽少有英才,却“九试棘闱不见纳,一赴殿陛不见用。不得已就试于吏部,而仅得一不可获之虚职”[19],屡试不第,仕途坎坷,一生怀才不遇。孟称舜有一女名孟思光,清代山阴人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中有其小传:“孟思光,字仲齐,会稽人,训导孟称舜女。”[20]孟思光是一位才女,《名媛诗纬初编》中辑有其诗《读柏楼吟一首(有序)》和《校〈兰雪集〉三章四句》。《读柏楼吟一首(有序)》之序云:“柏楼吟者,家姑守志不字所作也。贞姑坐卧楼上,垂数十年而殁,相传吟咏甚多,今所存止二十章,无一语不为想念其夫君而作。吾家君将锓而传之,命余校正,聊赋一章,以志景慕焉。”[21]孟思光与父亲孟称舜一同校订刊刻了《柏楼吟》和《兰雪集》,前者为孟称舜同族前辈女诗人孟蕴的诗文集,后者为元末明初松阳女诗人张玉娘的诗词集。清完颜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辑有孟思光《吊鹦鹉冢诗(并序)》,序中称:“张玉娘者,松阳人,文章博雅,诗词得风人旨。时以班大家比之,自号一贞居士。……顺治初余兄任松阳校官,数过其地,遗址渐湮,因为之封树立碑。又访得张大家《兰雪集》,嘱余重校付梓。……”[22]其中将孟称舜与孟思光的身份关系定为兄妹,记载当有误。

二 孟称舜的生卒年

关于孟称舜的生卒年,因为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历来争议颇多。由于孟称舜生平资料的严重匮乏,所以研究者们只能从其同时代的著述中找寻片言只语进行考证。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孟称舜生卒年的考证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欧阳光《孟称舜的生平及其他》[23]《孟称舜生平史料新见》[24]两篇专论较早对孟称舜的生年作了清晰的阐释,认为孟称舜当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前后,并对其生平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对孟称舜的生平作出较为详备而准确考证的是朱颖辉先生,其《孟称舜新考》[25]一文对弄清孟称舜的本来面目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文共分籍贯考、家族考、生平考、交游考、著作考五个部分,材料翔实,论证有据,为孟称舜生平研究奠定了最坚厚的一块基石,使后来的学者在考证时大多难以脱离此文而重新立论。朱颖辉此文与前述欧阳光文一样均将孟称舜的生年确定在1600年前后,他以孟称舜对《古今名剧合选》中《王粲登楼》一剧的评点为据,指出此剧第三折[石榴花]有曲词曰“恰便似睡梦里过了三十”,孟称舜于其上加批曰“我亦如之”,而《古今名剧合选》刊于明崇祯六年(1633),据此,则孟称舜当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前后。[26]但是此文没能确证孟称舜的卒年。稍后发表的郑闰《孟称舜补考三则》[27]、刘文峰《孟称舜史料补遗》[28]都是在朱颖辉此文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再后来的徐朔方《孟称舜行实系年》[29]一文,拓开了孟称舜研究的新局面。此文从内容上大概可分为孟称舜的戏曲创作和年谱两部分,在孟称舜生平方面补充了许多新材料,进而提出新的观点,考订其生卒年分别为万历二十七年(1599)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还对其所作传奇《二胥记》《贞文记》的创作时间进行了考辨。徐文从孟称舜好友陈洪绶的生年推断孟称舜的生年,较之朱颖辉《孟称舜新考》一文依据孟氏曲作及其评点来论证其生年,研究视角迥然不同,却因考证的周密性较为欠缺而影响了论文的史据分量,未引起现代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胡绪伟《孟称舜的卒年及其后人》[30]根据徐文中的新材料再次推定孟称舜的卒年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31]则考订孟称舜的生年为万历二十二年(1594),卒年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一生纵跨两个朝代,享年91岁,此说为学界较普遍地接受。

三 孟称舜的籍贯

现存关于孟称舜籍贯的记载主要见于一些方志、史集和戏曲研究著作等,综合起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会稽说、山阴说与乌程说,以会稽说为主。考察清代以来戏曲文献中涉及孟称舜籍贯的表述,也基本未超出这一范围。或以为是会稽,如《顺治松阳县志》卷七载孟称舜小传:“孟称舜字子塞,会稽人。”[32]此志之前还附有松阳县修志姓氏,其中协修部分列有“儒学署教谕事、举人会稽凌元鼎、训导会稽孟称舜”,均将孟称舜的籍贯定为会稽。署名悔堂老人的《越中杂识》下卷之“著述”部分录孟称舜《史发》一书,亦称其为会稽人:“《史发》,明会稽孟称舜,取许由至谢枋得事迹,著论四十篇。”[33]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将孟称舜列入浙江卷之绍兴府会稽县部分。《曲海总目提要》卷八孟称舜小传,称孟称舜为浙江会稽人。王国维《曲录》卷三称孟称舜“字子若,又作子适,会稽人”[34]。或以为是山阴,如清人焦循《剧说》卷三提到《花前一笑》杂剧,对作者孟称舜的记载则为“山阴孟称舜,字子若”。[35]《曲海总目提要补编》卷二十四著录《伽蓝救》并称孟称舜为山阴人。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称孟称舜为“浙江山阴人”,《辞海》与《中国戏曲曲艺辞典》承此说。此外,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赵景深《戏曲笔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陆侃如、冯沅君《中国文学史简编》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等提到孟称舜的籍贯时都持山阴说。或以为是乌程,如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增补本第108条称“孟称舜字子若。会稽人”,又补称:“一云‘字子适。乌程人。’”[36]清王昶《明词综》主乌程说。除此而外,亦有概而论之的,如姚燮《今乐考证》如此介绍孟称舜:“子若名称舜,一本字子塞,越人。”[37]将其籍贯笼统地划定为越中。明清时期的越中主要指浙江绍兴地区,当时称为绍兴府,下辖八县,即:会稽、山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38]

众说纷纭,孟称舜的籍贯到底是哪里,且来查阅孟称舜自己的题署。孟称舜自署籍贯的记载中以“会稽”居多,如其在为好友卓人月《古今词统》所作的序言末尾题署:“己巳中秋会稽友弟孟称舜书”[39];其《古今名剧合选序》落款为“崇祯癸酉夏会稽孟称舜题”[40];其《娇红记题词》落款为“崇祯戊寅仲夏会稽孟称舜题”[41];其《二胥记题词》落款为“崇祯癸未春日会稽小蓬莱卧云子题”[42]。除此而外,有时题为“山阴”,如孟称舜《柏楼吟兰雪集序》末署“山阴卧云子孟称舜书”[43];有时题为“古越”,如明崇祯刊本《娇红记》与《贞文记》均署“古越孟称舜著”;有时又题为“稽山”,如《贞文记题词》落款题:“时癸未孟夏望日稽山孟称舜书于金陵雨花僧舍”[44]。古代人在自署籍贯时往往会出现“以大代小”或“以小代大”的情况,在上述题署中,“古越”指包括会稽和山阴在内的绍兴地区的俗称,是以地区名代里贯,属于“以大代小”;“稽山”为会稽山的简称,是以名山代里贯,属于“以小代大”。

从关于孟称舜家人籍贯的文献记录也可以推知孟称舜的籍贯。如清人姚椿所辑的《国朝文录》卷三十七有孟称舜次子孟远所作书信六篇,其中《上总宪魏蔚州书》中有“远会稽贱士也。九试棘闱不见约,一赴殿陛不见用,不得已就试于吏部,而仅得一不可获之虚职者,又十七八年。……”[45]等文字。“远会稽贱士也”,表明孟远的籍贯为会稽。姚椿《国朝文录小传》中有《孟远传》,文曰:“孟远文六篇,字次微,号傭菴,会稽人。……”[46]清人平步青《樵隐昔寱》卷六《题辞》之“会稽孟次微远集”条,《霞外捃屑》卷四之“孟次微监州”条均称孟远为会稽人。此外,清人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中有孟称舜之女孟思光的小传:“孟思光,字仲齐,会稽人,训导孟称舜女。”[47]称孟思光为会稽人。清人完颜恽珠所辑《国朝闺秀正始集》中也有孟思光的小传,曰:“孟思光字仲齐,浙江会稽人,教谕称舜女弟。”[48]此处亦称孟思光为会稽人,但认为孟思光乃孟称舜之妹,当有误。以上几条材料可互证,由此推断孟称舜的籍贯当为会稽。

孟称舜是一个喜爱交游的人,从其友人的记载中,也可得知其籍贯何处。与孟称舜“友善称相知”的陈洪绶曾为孟称舜《孟叔子史发》和《娇红记》二书作序,并评点了孟作四种:杂剧《眼儿媚》《桃源三访》《花前一笑》及传奇《娇红记》。在其《孟叔子史发序》中曰:“会稽孟叔子,无贤愚少长,皆知其为文人……”[49]文中称孟称舜为会稽人。马权奇字巽倩,会稽人,康熙《会稽县志》有传。与孟称舜既为同乡,又是学友,曾为孟称舜《娇红记》《二胥记》二剧撰写题词。由马之籍贯可推知孟称舜的籍贯。祁彪佳作为枫社的领袖,与枫社成员孟称舜的交往也很频繁,二人交谊颇深。孟称舜曾为祁彪佳的寓山十六景撰写题咏,祁彪佳在《寓山志》中收录了这些题咏,并于作者孟称舜名下标注其籍贯为会稽。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卓人月、沈泰对孟称舜籍贯的记载则与上述诸人全然不同。卓人月与孟称舜志趣相投,过往颇密,其《古今词统》之“氏籍”部分称孟称舜“字子塞,山阴人”[50]。沈泰编有《盛明杂剧初集》与《盛明杂剧二集》,初集卷十七、十八分别收孟称舜《桃花人面》和《死里逃生》,二集卷二十三收孟称舜《英雄成败》,于作品下均有“山阴子若孟称舜编”的标注。孟称舜的友人们对其籍贯记载的不一致,在现代学者朱颖辉看来,当是与会稽、山阴两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建置之间的渊源有关。朱颖辉曾于1982年发表《孟称舜新考》一文,从籍贯、家族、生平、交游等方面对孟称舜的生平作出较为详备的考证。关于孟称舜籍贯的记载不一,文中指出“据我推断,这恐怕是与会稽、山阴两邑相连的地理位置和忽分忽合的历史建置有密切关系。”[51]考之《绍兴县志》,秦时推行郡县制,首设山阴县,南朝陈时山阴县则析为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自南朝陈时起以迄清代,山阴、会稽两地一直延续着邑地相连、同城而治的传统,这使一般人在认识上往往会将两地相混。卓人月、沈泰等人当也是将会稽混同于山阴了。

综上所述,在关于孟称舜籍贯的三种说法中,乌程说最缺乏根据,且持论者很少,可以被否定。至于会稽说与山阴说哪个更接近事实,结合孟称舜自己的题署来看,其中署会稽的居多;关于其子女的籍贯题署,也都记载为会稽;从其友人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到以会稽为主。因此,可以推定,孟称舜的籍贯当为会稽。

四 孟称舜的仕宦经历

良好的家学渊源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好学,使孟称舜成为一个文名早负的人,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并不平坦。孟称舜多次参加科考都未得一第,在明没有官职,直至入清后于顺治六年(1649)才被举为贡生,后出任松阳县训导,时年五十六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之《史部》卷九十在评价孟称舜《孟叔子史发》一书时曾指出“是书凡为史论四十篇。其文皆曲折明畅,有苏洵、苏轼遗意,非明人以时文之笔论史者。惟其以屡举不第,发愤著书,不免失之偏颇。……前有崇祯辛未自序,述不得志而立言之意”[52]。“屡举不第”“不得志而立言”的表述,印证了孟称舜仕途坎坷的真实性。

以贡生身份任松阳县训导,孟称舜终于走上了仕宦之途,开始了其平凡却又伟大的“广文先生”的生涯。松阳县是地处浙江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又名松州,明代时隶属处州。训导是明清两代地方学校学官之职,明洪武二年(1369)始设,于各府、州、县学均置,分别为府学教授、州学学正、县学教谕之副职,辅助教授、学正、教谕教诲生员。训导虽为卑微之职,但孟称舜却对这份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将之作为追求理想和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平台,他任劳任怨、身体力行,建学田、修学宫、救士人,可谓胸怀天下、功高德馨。

孟称舜不仅能为曼妙之文,更具济世之才。他在松阳任职期间卓有作为,颇得当地百姓的信任与爱戴。就现存文献来看,孟称舜此期主要干了四件大事:其一是广兴教化。《顺治松阳县志》卷七《孟称舜传》记载:

孟称舜字子塞,会稽人。训导。品方正孤介,不肯与俗伍,不肯以私阿,力以励风俗、兴教化为己任。朔望升堂讲道,阐明镰闽心学,课士严整,勿敢或哗。学富才敏,昕夕诵读不绝,寒暑著述无休。[53]

踏入官途的孟称舜没有变成“禄蠹”,依然保持着自身可贵的品格,“不肯与俗伍,不肯以私阿”,他“学富才敏”,却依然求学若渴,“昕夕诵读不绝,寒暑著述无休”,将“励风俗、兴教化”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诲人不倦,“课士严整”。

其二是请复学田。孟称舜任职期间创建学田,造福当地百姓的事迹在其撰写的《松学义田说》《志公祠义田碑记》及徐开熙的《修学建田记略序》、浙江处州府知府王崇铭的《儒学义田碑记》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一般来说“凡郡国州邑之间,有学则有田,以供缮修,以资赈济”,可“独松则有异”,松阳县的情况偏偏不是这样。松阳县学本来“有田二顷余”,但是所有权“不隶之学而隶之县”,[54]租额收入统归县府抽调,“上有公费皆于是取给焉。租额所入,不足以供上之取,而学之师儒糈粒,不得与焉”,从而造成了“有田而无田”“名与实而皆无”[55]的局面。孟称舜到任后,一面明察暗访,“力起以经纪其事”,使“祀之废者举之,田之湮者清之,豪奸之侵占者,不避罪谤以争之”,通过力请复田、捐金置田、加强管理等手段,使松学之田不断恢复扩大至“一顷五十亩”。另一面又从长远出发,爰设义田,通过变“官之田”为“众人之田”的办法,使学田“租之所入,还以供众人之用,而官不得问,民不得侵”,[56]彻底改变了过去县学名有田而实无田的尴尬境况,使学田真正做到了“储资以赈贫士,供社课,岁备葺修罔替”,[57]具备了济贫、自给、供缮修等实际功能。孟称舜自己曾经说过“事不计其久远者,非策之善也”,[58]的确,他以自己非凡的为政才华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创建学田,清除流弊,革故鼎新,为松阳当地的县学做了切切实实的善事。正如王笃甫《松学义田说评语》所云:“昔范希文立义田为一族计,今子塞立义田为一学计,想见其以天下为任襟怀,盖有同者而功更宏远矣!我松士将世食其德,安得忘其功哉。”[59]孟称舜以天下为己任,爰设义田,的确是创建了“不朽之功”,可此举不但触犯了当地豪强,也触动了官府的既得利益,以至“呰议纷起”,但是孟称舜并没有退缩放弃,依然大刀阔斧地前进,诚如徐开熙在《修学建田记略序》中所赞赏的那样,“夫先生以宏济之才,郁郁不得志,乃能以风化自任而建不朽之功。虽呰议纷起,屼然不顾而卒能以有成,真人杰也哉!”[60]

其三是修理学宫、缮补庙庑。孟称舜认为“欲修理学宫,必自清复学田始。学田不复,则修理无资”,[61]在创建学田的同时设法筹资修理学宫、缮补庙庑。据《顺治松阳县志》卷七记载,孟称舜到任后,“适学宫颓废”,他便“谋如家事,汲汲不休”,若“庙庑俎豆有未备者”,皆“缮补之”,“尊经阁藉其落成。其有功圣门盖不少云”。[62]孟称舜修学宫、缮庙庑,其大公无私、不辞辛苦的精神深得民心,其事迹在清代丽水县儒学教谕徐开熙作于顺治十三年(1656)的《修学建田记略序》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松学自鼎革之会,几为棒莽。子塞孟先生司训兹土,慨焉欲新之。首捐百金为多士倡,夫人亦出其簪珥相助。由是邑之慕义者乐输,费寡而功倍。……盖先生之视公事也甚于视家事,以故不避谤,不辞难,不治私室,夙夜乾乾,一以实心成务,故事用速成。于稽其役,则由殿而堂而庑,而启圣祠、尊经阁、棂星门、青云路,皆焕然改观也。且创省牲所、志公祠、景贤祠以洁粢盛,以崇先祀也。[63]

其四是勇救士人。孟称舜在任期间,松阳地区发生了一起枉杀士人的事件,“乃于时适有无罪杀士之变,诸士哭庙,涂墙抒其愤抑。当事者移檄,欲罪诸士。先生毅然以去就争之,诸士得无恙。而先生亦力辞求归,行李萧然,夷犹自若”[64]。据徐开熙记载,事发后,孟称舜仗义执言,大义凛然,丝毫不惧祸及自身,最后诸士无恙,他却不得不离职返乡,虽行李萧然,却泰然处之。或许是早已洞察官场的黑暗和腐败,生来“品方正孤介”的孟称舜感到自己无法真正融入这种生活,便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志。他在任上所写的《硕人》一赋可以为证,赋曰:“松菊犹存,莼鲈正美。张翰、陶潜,吾愿从之游焉。”[65]文中表达了孟称舜的思归之意,机缘巧合,这次“诸生哭庙”事件也促成了他的归隐之志。

离任返乡之后的孟称舜,其事迹文献鲜有记载。我们只能从《会稽县志》卷十四“孟庙”条中搜寻到其行踪的蛛丝马迹。该条记载“孟庙在县东南二里罗汉桥南。宋时,孟子四十七世孙孟忠厚知绍兴府事,建庙卧龙山麓,日久颓废无存。顺治十八年辛丑,六十四世孙孟称舜呈明县府道,舍其父孟应麟遗宅为庙,后被住兵残毁。复呈督抚捐助修复,免其户田供修,备祀勒石,永垂不朽”[66]。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虽已年近古稀,可回到故乡的孟称舜依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着“有功圣门”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