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陈维崧诗歌研究现状考述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为清初诗、文、词创作大家。陈维崧少有才名,与彭师度、吴兆骞一起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凰”。陈维崧出身明臣世家,祖父陈于廷与父亲陈贞慧皆为明臣,以气节著称。陈维崧少时家世显贵,入清后,家道中落。他曾“七试省闱”[1]而不遇,直至康熙乙巳年间清廷开特科,举博学宏词特科考试,才得以授检讨一职,与修《明史》。四年后,即卒于京师。
一 陈维崧诗版本及存诗情况
陈维崧天才横溢,平生著有《两晋南北集珍》《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迦陵词》等。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六“陈其年”条记载云:“及殁,而其乡人蒋京少景祁刻其遗集,无支字轶失,皖人程叔才师恭又注释其四六文字以行于世。此世人不能得之于子孙者,而一以桑梓后进,一以生平未尝觌面之人,而收拾获惜其文章如此,亦奇矣哉。”[2]清人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卷四记载云:“《陈迦陵集》有两刻,一其弟子万,一其后人望之方伯,已在乾隆末年矣。子万刻诗,多被征以后之作。闻有《射雉集》,又有《湖海楼集》,均与后刻不同。子万刻词三十卷,望之刻十八卷耳。”[3]由此可见,王士禛、缪荃孙都曾亲见陈维崧作品集,并且分别将自己所见情况记录下来。从后世存集来看,两人所言皆可信,只是其中缪荃孙所提《射雉集》原貌今已不存。
宜兴人储欣《在陆草堂文集》卷三代蒋永修所作《陈检讨传》云:“髯疾时,景祁适在京师,问疾拜床下,髯悉出所著诗古文词手授祁。癸亥,祁归,与曹子南耕编次校雠而锓诸版。”[4]康熙二十二年(1683),蒋景祁将陈维崧晚年的诗古文词诸作从京师带回宜兴,随后与乡人曹亮武编次、校雠并印刷出版。这便是今人所见康熙二十二年序刻本《陈检讨诗集》四卷,今有无锡图书馆、日本国会藏本[5]。康熙二十三年(1684),蒋景祁在苏州增益并合刻陈维崧存世诗文,由徐喈凤作序。今存两种版本:一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天慕阁刻本,包括《陈检讨诗钞》八卷、《文集》十二卷,今有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本;一为国家图书馆所藏康熙刻本,包括《陈检讨诗钞》十卷、《词钞》十二卷。[6]康熙二十六年(1687),陈维崧三弟陈维嵋与任源祥等人辑《陈迦陵文集》六卷、《俪体文集》十卷、《湖海楼诗集》八卷、《迦陵词》三十卷为一集,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陈宗石患立堂刻本,今存国家图书馆及民族文化宫等。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将此本辑入《四部丛刊》,其中《湖海楼诗集》所载为陈维崧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所作诗歌,共778首。
如皋人李仙源曾选《湖海楼诗稿》十二卷,所载为陈维崧顺治十八年(1661)以前所作诗篇。该本今有国家图书馆藏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上海图书馆、四川图书馆藏光绪二年(1876)江宁春生堂刻本。此外,清乾隆年间,陈维崧从孙陈准曾编《湖海楼全集》,为乾隆六十年(1795)浩然堂刻本,共五十一卷,包括《湖海楼文集》六卷、《骈体文集》十二卷、《湖海楼诗集》十二卷、《湖海楼诗补遗》一卷、《迦陵词集》二十卷,今国家图书馆藏有清人杨伦校本,首都图书馆藏有光绪十七年(1891)任光奇重刻本[7]。
今人整理出版的陈维崧诗歌的专著有:
1.广陵书社江庆柏校点《陈维崧诗》[8]。该集分别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陈宗石患立堂刻本《湖海楼诗集》、康熙六十年(1721)陈履端等重刻李仙源刻本《湖海楼诗稿》、乾隆六十年(1795)陈准浩然堂刻本《湖海楼诗集》为底本,辑得陈维崧诗歌千余首。这应该是今人整理出版的有关陈维崧诗歌作品最全的印本。
2.上海古籍出版社陈振鹏标点,李学颖校补《陈维崧集》(共三册)[9]。该集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陈宗石患立堂刻本为底本,辑得陈维崧诗歌共1182首:一为《湖海楼诗集》八卷,所收诗篇为陈维崧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所作,按编年排列,共778首;二为《陈维崧补遗诗》一卷,按体分类,辑得乐府16题25首,五古55首,七古60首,五律62首,七律116首,五言排律4首,五绝12首,七绝70首,共404首。
3.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出版的四部丛刊正编《湖海楼诗集》,八卷,共778首。
综合以上所述可见,陈维崧诗歌作品主要分为前后两期。其中,《湖海楼诗稿》所收多为前期作品,系陈维崧顺治十八年(1661)之前所作。陈维崧四弟陈宗石《湖海楼诗集》跋云:“丙申五月,遘先大人之变,兄弟饥驱,糊口四方。如皋诸君子为伯兄重刻《湖海楼稿》,其板在中表曹渭公处。又刻《射雉集》于维扬,属予师王宫詹阮亭先生手定,今二十余年,其存否亦不得问。”[10]按,陈宗石所言《湖海楼稿》即《湖海楼诗稿》,系以李仙源刻本为底本重刻本。该集按体分类,十二卷,共835首。卷一为乐府诗,共193首;卷二至卷三为五言古体诗,共93首;卷四至卷五为七言古体诗,共97首;卷六至卷七为五言律诗,共149首;卷八至卷九为七言律诗,共209首;卷十为五言排律,共12首;卷十一为五绝,共9首;卷十二为七绝,共73首。《湖海楼诗集》八卷所收为后期作品,系陈维崧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所作诗歌,共778首。再结合现存《陈维崧补遗诗》的404首,去其重复,可得现存陈维崧诗歌包括:七律445首,七绝314首,七古278首,五律237首,五古213首,乐府193首,五排23首,五绝15首,七排2首,共计1720首。
二 陈维崧诗歌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关于陈维崧的年谱有三种,分别是:陆勇强《陈维崧年谱》[11]、马祖熙《陈维崧年谱》[12]、周绚隆《陈维崧年谱》[13]。关于选集,周韶九选注的《陈维崧选集》[14]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陈维崧诗词文及其特色进行选注的经典本。此外还有一些诗歌选本,选录陈诗的代表作,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如清人沈德潜《清诗别裁集》[15]卷十一选陈维崧诗歌16首;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16]选陈诗一首《开河》,并高度点评陈维崧诗艺,称其“文多表章旧事,骈体尤擅盛名。清中叶以后,骈文规摹六朝,填词取途南宋,作者辈出,跨越前代,然皆不如维崧之为大家”。徐世昌《晚晴簃诗汇》选陈维崧诗歌53首[17],今人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18]“康熙朝”卷共选陈维崧诗歌31首。
现有研究专著中,涉及陈维崧及其诗歌研究的首推严迪昌先生《清诗史》。严迪昌先生在讨论吴伟业时论及陈维崧,梳理了陈维崧的诗学对象及所取得的文学成就,“陈维崧早年学诗师从过多人,有李雯,有姜垓,也问诗学于吴伟业”[19],“《湖海楼诗》中年以后转多东坡雄气,‘湖海楼高揖子瞻’,清初以来大抵都把握了这一认识。陈维崧的诗与骈文均为一时高手,但其于长短句的成就和影响尤大,作为阳羡词派的宗主,词史地位已尊”[20]。此外,刘世南先生在专著《清诗流派史》一书中列专节,把陈维崧作为“梅村体”的传人之一进行讨论。刘世南先生颇为详细地论述了陈维崧的七言古体诗对“梅村体”诗的继承与发展[21],对陈维崧的生平、诗学源流及诗歌特色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谓是较早地对陈维崧诗歌进行整体研究的重要成果。
现有研究成果中,共有3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学术期刊论文是专门探讨陈维崧诗歌的,分别是:刘飞的硕士论文《陈维崧诗歌研究》[22]、王亚峰的硕士论文《陈维崧诗歌艺术论》[23]、姜鹏的硕士论文《如皋八年与陈维崧文风转变》[24];期刊论文有:刘世南《陈维崧及其诗》[25]及李剑波《陈维崧诗歌对词与散文手法的融汇》[26]。其他还有涉及陈维崧生平家世及诗学、交游等。论者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第一,陈维崧生平家世及思想研究。刘世南先生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对陈维崧的生平经历作了说明,认为:陈维崧对清廷由对抗到合作的态度的转变是由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本质所决定的。陆勇强《陈维崧家世考述》[27]一文分别介绍了陈氏家族诸位重要成员的基本信息。严迪昌先生《清诗史》考辨了陈维崧在“如皋八年”及“京华四载”两期的生平事迹[28]。以上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关于陈维崧较为详细且完整的生长背景。
第二,陈维崧诗歌的渊源研究。陈维崧早期的诗歌创作受到云间诗派以及吴伟业等人的影响较大。在学法上,是以陈子龙与吴伟业为主要师学对象而有所发展的。刘世南、刘飞、王亚峰等研究者皆是在此论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并进一步触及陈维崧自身独特诗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理路。
第三,陈维崧诗歌的内容研究。刘飞及刘世南先生分别讨论了陈维崧诗歌的内容,总体而言,陈维崧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怆怀故国之作,抒发兴亡之感;二是关心民瘼之作,表现民生疾苦;三是感伤身世之作,抒发一己漂泊之情。
就现存诗集来看,陈维崧诗歌的内容颇为丰富,现有研究成果虽多有论述,但不够精深。而且,对于陈维崧诗歌中重要体裁与重大题材的关注与深入挖掘也是不够的。以下几类诗,笔者认为值得予以研读:
(一)陈维崧的乐府诗创作
到目前为止,没有文章研讨陈维崧的乐府诗创作。就陈维崧自身而言,其诗歌创作实践与其所倡文学主张是高度一致的。我们知道,关于乐府诗,清初时人多不看好,而陈维崧的态度则是“仆以为才情之士,不妨模范,用见倩眄耳”(《与宋尚木论诗书》)[29]。陈维崧强调乐府诗创作应与其他诗体一样,需要作者发挥才情的主观效用,以求展现出内心的真性情。这种观念的提出,是陈维崧总结自身经验的结果。最初,陈维崧是在陈子龙的教导下从事乐府诗写作的,陈维崧《酬许元锡》中记载:“忆昔我生十四五,初生黄犊健如虎。华亭叹我骨格奇,教我歌诗作乐府。”[30]陈维崧乐府诗篇存于《湖海楼诗稿》中,共193首。郭麐《灵芬馆诗话》评价云:“陈迦陵……集中拟古乐府,神似黄门。”[31]姜垓评价陈维崧《湖海楼集》时也曾言及:“陈黄门后一人也”(《祭姜如须文》)[32]。由此可见,陈子龙对陈维崧诗歌特别是七言律诗及古乐府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师从陈子龙的复古道路上,陈维崧的乐府诗创作从最初的亦步亦趋,墨守格局,到摆脱原作,自由地抒发自我情感,表现出了活泼的生气。检点现存诗篇,其中不乏佳作。不仅如此,陈维崧在创作实践中还总结出理论观点,如《胡二斋拟古乐府序》中,他提出了“别裁伪体,直举天怀”[33]的具体观点,说明乐府诗创作是“模范古人”之举,而非拟古不化,突出强调诗歌创作的创新性特点。
(二)陈维崧的风土民情诗
现有研究中并未对陈维崧该类诗作专门讨论。陈维崧对故乡怀有极为深沉的热爱之情。宜兴古地景色秀美,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源泉。陈维崧不少诗篇用来描绘家乡的名山胜川,赞颂家乡陶瓷艺术及茶艺。通过诗人之笔,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宜兴古地美妙的自然景观,而且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此地由古至今所涵养的深厚人文素养。陈维崧描写故乡的风土民情,无论是游历山水、探访古迹,畅想古人,亦或介绍家乡美食、名产、风物,无不深刻感人,透露出诗人浓浓的故乡情意。
(三)陈维崧的咏怀诗
现有研究中,论者大都会关注到陈维崧诗歌所蕴含的故国情怀及感伤身世情愫,但论者往往就其早期几首耳熟能详的作品进行反复讨论,并未真正发掘与梳理这种怀古情感的心路历程。经过细读文本,笔者发现,陈维崧的诗思是极为阔大而深沉的。陈维崧不同阶段的身世沉浮经历的变化,造成了不同阶段相关类别诗情感内涵具象的不同。以怀古咏史类诗为例,陈维崧前期的作品中述古成分明显地体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在抒发广泛的历史兴亡沧桑感之际,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感尤其浓重,其中不仅有大国之思,更有小家之念。陈维崧后期的怀古之作,纯粹的怀古成分显著增加。特别是湖海飘零的中年生涯开启后,诗人足迹踏遍中原,登高涉深,心思从怀旧逐渐转入了现实。随着阅历的增加,诗人的思想与心胸也比之前更加成熟和宽广,所关注的视点也逐渐转移到现实当中的人与事,遂以情怀寓于现实,表达对民生以及社会现象的感慨。在这类民生诗中,诗人尤其蹈扬出湖海般广博的英雄气概,以至于呈现出如杜甫般深邃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这个过程中,陈维崧对于民生的关怀随着其自身思想的转变而加以显露,他的身份也从最初的地主阶级转变为具有普通民众意识的布衣。正是从布衣之身落笔,诗人毫不避讳地将自己的穷寒凄惨状一一写入诗中,触物感时,抒发深沉的忧思,从而扩大了咏怀类诗的内涵与表现。
(四)陈维崧的题画诗
现有研究中并未涉及该类诗。在陈维崧的生命历程中,扬州与京城是其中年至老年生涯的两个主要生活地。其间的诗文创作颇多,比较突出的一类便是题画诗,现存共60首,包括“与扬州秦淮旧梦主题有关的作品”“京师以画会友的唱和作品”“品画酬赠诗”等。其中,“与扬州秦淮旧梦主题有关的作品”主要是参加王士禛扬州唱和所作步韵唱和诗词,通过咏叹青溪遗事画册上所绘故明秦淮女子的旖旎情态,由旧事寄托追念旧朝之风骚怀抱。组诗在依题唱和的群体创作中,极为明显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怀旧心绪。清初顺、康年间文人画像趋于繁盛,文士之间经常以此为题展开题咏活动。入京师期间,陈维崧亦加入京官文学圈,作了一些题文人画像诗,而其本人为图主的《迦陵填词图》更是成为当时的主要题咏对象之一。陈维崧的此类诗篇,从内容而言,主要就画面及画主作精细的描绘与歌颂,表现自己对于画主情志的赞赏态度,有的牵合自己的身世,来表达相同志趣之所在。陈维崧的品画赠酬类诗歌主要是体现了陈维崧受到良好的家教熏染所在。陈维崧自言“我家画扇百余轴,乃是仇沈文唐之妙笔”(《赠阶六叔》)[34],对于“仇沈文唐”四大家的画作,陈维崧皆有述评,足见其绘画艺术的鉴赏水平及画理的认知程度之高。
(五)陈维崧的写景咏物诗
现有专著研究中并未涉及此类诗歌。陈维崧的咏物诗多采用短章近体形式,尤其是七律与七绝中,不乏写景状物佳作,有的达到了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上乘境界。比如,陈维崧写有一组禽鸟类诗,赋予鸟类以人性,将其人格化,通过借物言志手法,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花、鸟等普通物象外,在五言古体诗和七言古体诗中,陈维崧还有数篇描写旧朝物品的“歌”类作品。其描写对象有陆游砚台、藏剑、宣铜炉、前朝御香、齐景公墓中食器、司马相如古碧玉小印等,这些物品在清初一些小品杂文里面多有记录,而陈维崧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及亲眼所见,以写实的笔法,诗意地展现了原物之貌。尤其是,追述物品的沉浮经历,以物品牵合古今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洋溢着诗人浓浓的吊古之情,十分感人。
第四,陈维崧诗歌的风格研究。现有研究中,王亚峰的硕士论文《陈维崧诗歌艺术论》从宏观角度论述了陈维崧“诗文词诸体融合”的艺术特色,表现在“散文章法”“议论说理”“词采华丽”“悲沉刚健”四个方面。姜鹏《如皋八年与陈维崧文风转变》选取“如皋八年”为限,概述其文风特点为“哀艳激昂、慷慨沉郁”,但是未对此期的诗歌作品及艺术风格特点进行深入探究。刘飞从诗歌体裁角度,简要分析了陈维崧七古、七律、七绝及五绝诗的艺术风格与语言特色,但是其论述不够深入透彻,有的以偏概全,也不尽恰当。刘世南先生在《清诗流派史》的一节中提到陈维崧。刘先生重点分析了陈维崧七言古诗的艺术特点,认为其歌行既具有典型的“梅村体”特点,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以气为主,结构上以散文章法入诗,手法上议论、抒情、叙事三者结合的特点。
第五,陈维崧交游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承剑芬《陈维崧的师友交游与其词风分期》一文[35],以师友交游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脉络,梳理陈维崧词风在不同时期因受交游活动影响而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该文重点在于梳理陈维崧交游活动对词创作影响的结果,所以对于具体的交游对象及其情形只是进行相关点的概括介绍。王业强《范国禄陈维崧交游考》[36]一文以明季遗民后裔的共同身份为切入点,概述陈维崧与范国禄二人的相识相交过程。国文科《陈维崧的交游》[37]一文按照地域划分,详细列出了陈维崧在宜兴、江浙地区、河南、京城四个主要游历地区的交往人物,介绍了每个人的生平,对我们进一步精深考察陈维崧在重要地域内的重点交游对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支撑。姜鹏《“如皋八年”与陈维崧文风转变》第一章第二节述及“陈维崧如皋交游”,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以人物缩影的形式,简述遗民隐士、故人子弟、贰臣显贵及新朝文人中的代表人物,进而说明陈维崧“如皋八年”的交游可堪清初文人活动风貌的一个缩影;二是通过勾勒陈维崧在“水绘园唱和”和“广陵唱和”两大群体活动中的诗文创作概况,说明陈维崧在如皋期间所经历的特殊生活环境,是造成其文风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陈维崧大半生漂泊湖海,结交四方人士,与众多豪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同时、境的交游进而影响到诗人不同阶段的诗歌创作,使得诗人的作品呈现出可圈可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因此,详细考察其平生典型的交游活动,对廓清其诗歌创作面貌大有裨益。
基于以上综述,笔者拟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讨陈维崧诗歌创作风貌,力求全面而精深地论述陈维崧诗歌创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进而彰显其文学价值、时代影响及其应有的时代地位。第一、二章从地域文化与文学及师友交游为切入点,研讨陈维崧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地缘、人文背景。第三、四两章,从诗歌的主题思想与诗歌的题材分类角度,以陈维崧现存诗歌文本的全貌为研究对象。第五章研究陈维崧诗歌所表现出的唐宋诗风融合的特点,本章的论述角度不同于现有研究,思路在于:以具体诗歌文本及相关的诗学评论为佐证,研究陈维崧对杜甫、韩愈及苏轼、陆游等的历时性宗法轨迹,论述陈维崧诗歌在明末清初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第六章在前述章节内容的基础上,探讨陈维崧的诗学观点与理论批评。应该说,陈维崧的诗歌创作活动是在有清一代文学正统思想观念的规范下进行的有效创作,归于雅正,但不墨守成规,终能显示出自家面貌。
[1] (清)陈维崧著,陈振鹏标点,李学颖校补:《陈维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3页。
[2] (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8—129页。
[3] (清)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04页。
[4] (清)储欣:《在陆草堂文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八辑,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329页。
[5] 李灵年等:《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5页。
[6]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14页。
[7]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15页。
[8] (清)陈维崧著,江庆柏点校:《陈维崧诗》,广陵书社2006年版。后文此书略去点校者。
[9] (清)陈维崧著,陈振鹏标点,李学颖校补:《陈维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后文此书略去点校者。
[10] (清)陈维崧:《陈维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0页。
[11] 陆勇强:《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马祖熙:《陈维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3] 周绚隆:《陈维崧年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4] (清)陈维崧著,周韶九选注:《陈维崧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5]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版。
[16] (清)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7]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国书店1988年版。
[18]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19]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6页。
[20]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6页。
[21] 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22]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0年。
[23] 王亚峰:《陈维崧诗歌艺术论》,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1年。
[24] 姜鹏:《如皋八年与陈维崧文风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25] 刘世南:《陈维崧及其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26] 李剑波:《陈维崧诗歌对词与散文手法的融汇》,《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4期。
[27] 陆勇强:《陈维崧家世考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8] 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58—175页。
[29] (清)陈维崧:《陈维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
[30] (清)陈维崧:《陈维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4页。
[31] (清)郭麐著,杜松柏主编:《灵芬馆诗话、诗话续》,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41页。
[32] (清)陈维崧:《陈维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
[33] (清)陈维崧:《陈维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00页。
[34] (清)陈维崧:《陈维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52页。
[35] 承剑芬:《陈维崧的师友交游与其词风分期》,《学术交流》2012年第12期。
[36] 王业强:《范国禄陈维崧交游考》,《文教资料》2013年第25期。
[37] 丁惠英:《陈维崧的交游》,《文藻学报》199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