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我们要从各种乱象中看清实质,从历史的维度中把握规律。[1]时至今日,人类如何借鉴过去、思考当下、把握未来,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历史学承载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进步和发展顺利的时候,需要总结历史;在遭遇挑战、充满变数的时刻,更需要了解历史,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也需要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
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20世纪50-90年代,在云南大学历史系和西南亚研究所中聚集的一批从国外学成归国的老先生,如纳忠、杨兆钧、张家麟、武希辕、李德家、施子愉等,和众多国内培养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如方德昭、邹启宇、赵瑞芳、吴继德、左文华、唐敏、黎家斌、徐康明等,共同奠定了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基础。1981年,云南大学世界史获得了地区国别史的硕士授予权,2000年,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获得博士授予权,肖宪教授、贺圣达教授、刘鸿武教授、杨曼苏教授、徐康明教授、吕昭义教授、许洁明教授、何平教授、赵伯乐教授、李杰教授、李晨阳教授等人先后成为云南大学世界史的博士生导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大学世界史薪火相传,在东南亚史、南亚史、西亚中东和非洲史、阿拉伯史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云南大学世界史也注重加强欧美史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7年,云南大学成为了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为云南大学世界史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但展望未来,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当前,国内高校的世界史学科建设飞速发展,一日千里,云南大学世界史更应当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加快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出版“云南大学世界史研究序列丛书”,就是要集中推进云南大学世界史研究成果,增进和学术界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昌明学术、造就学者、发展学科、培养人才。
历史学的研究需要求真、求新、求变,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则需要冷静、坚守和执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希望我们每一位世界史研究者都能够不忘使命与担当,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和问题导向,紧跟时代步伐,回应社会关切,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优良传统,潜心学术,立身、立业、立言,多出精品力作,共同推动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发展,共同为发展和繁荣我国历史学科做出新的贡献。
钱金飞
2022年7月
[1]综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26日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2018年8月27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26日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