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开拓边疆治理和国家建设研究的新视角
何明
大约三年前,选华申请进入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博士后研究时送来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固本安边: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给我留下了史学基础扎实且勤奋刻苦的印象。半个月前,他发来以博士论文为基础补充修改后形成的同名著作书稿,希望我为之做序,迫使我重新阅读。这次阅读令我萌生出一些新的感受,现略述如下:
首先,史学基础扎实且勤奋刻苦的印象更加深刻。选华受业于著名环境史专家周琼教授,在周老师六年多时间的严格训练之下,奠定了坚实的史学基础。除了正史的文献之外,作者博览清代云贵两省的地方志、诗文集、游记等,还查阅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奏章、诏令和谕旨等档案史料,其中不乏世人所鲜见的新史料,从而使得清朝云贵地区的灾荒及其赈济的过程清晰呈现出来。多数史家奉“论从史出”为圭臬,扎实的史学基础、认真仔细的史料和档案整理梳理,无疑增强了本书的深度和信度。
其次,研究对象的时空边界划定恰当。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其政治体制结构还是西南边疆治理对于中国的影响深远,学界多有讨论,在此不做更多阐发。作为云贵高原的主要组织部分,云南和贵州不仅在地理空间上相连,地形地貌、海拔、气候以及生物资源等相似,而且其历史过程、社会结构、文化特征和经济模式等相近,清代曾将两省合置“云贵总督”,对该区域不仅采取统一管理,而且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治理策略。本书的灾荒及其赈济研究,以清代云贵为研究单位,不仅能够揭示相似自然和社会条件下灾害的类型和特征,并且能够较为完整地阐释有清一代的西南地区的灾荒赈济和边疆治理模式。
再次,传统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独特视角。迄今已有的边疆治理研究大都采用政治经济制度的视角,而鲜有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切入。众所周知,国家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更为强大的抵御灾害的资源和工具。善为国者能够有效运用国家资源应对灾害、救济灾民,其结果不仅“救黎民于水火”,而且增强了灾区与国家的联系、灾民对政府的认同。对于处于国家领土边缘地区的边疆民族地区来说,国家的救灾赈济行动具有增强边疆治理和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特殊意义。本书从清朝的云贵地区灾荒赈济角度讨论中国传统国家的边疆治理,拓展了传统中国边疆治理和国家建设的领域,其学术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阐释与论说的深入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序言不是广告,不能只有溢美之词而不指陈得失。我同意史学家的“论从史出”原则,但不认为历史研究等同于史料的收集整理与铺陈复述,而应当体现研究者更多的“主体性”,诸如乾嘉学派的考据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学和计量史学等等,都体现了研究者对于史料考证分析的创造性智慧和理论建构,产出具有史料依据的新思想和新知识。从这一角度审视,感觉该书论述的严密性、深入性和系统性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选华博士毕业不久,属于刚刚踏上学术研究的年青才俊,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作为他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希望他能不断加强理论思维能力训练和史学理论素养,写出更具创新性和思想性的成果。
是以为序。
2022年3月23日于昆明东郊白沙河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