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结
后世诸多学者认为,朱熹只是理学家而与美学无缘。这种对于朱熹的误解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缘于朱子理学的巨大影响的遮蔽而造成的认知和研究中的视线死角,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朱熹人格和思想内在深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识不足”[62]。束景南曾指出:“历世唯知拜朱熹为无上偶像,神其人而蔑其文。”[63]这里的“文”不是文学之文,而是艺术造诣。这造成了人们对朱熹的认识偏差。
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只应专注性命义理之学,不会也不应寄情于文学艺术,因此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深刻的文学、美学见解,或者更干脆地说不该与此有缘。[64]
以上几乎代表了清朝以前文人们的总体评价。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朱熹好友杨万里的《戏跋朱元晦楚辞解》中略见一二:
注易笺诗解鲁论,一帆径度浴沂天。
无端又被湘累唤,去看西川竞渡船。(《诚斋集·退休集》)
这里说的是朱熹一生之中注疏了很多儒家经典,注《易经》、笺《诗经》、解《论语》。现在又无端地受到“湘累”(屈原)的召唤,开始注起《楚辞》来。很显然,这是杨万里认为朱熹的本职工作应该放在儒家,而不是与其道德性命之学相违背的《楚辞》。连朱熹身边的友人都对他产生如此的误解,后人的误解不可谓不深。
朱熹的美学实际上是为其理学服务的。他的美学思想实际上是对他理学思想的强化和理性的超越。朱熹“文与道一”在理想的状态下,反映了朱熹情感的强烈、丰富和深刻,使他自身的文学创作在美学思想的引领下,掌握了更多的艺术技巧,并将其与诗文相结合,开创出如此庞大的朱子理学系统。然而,
“文道合一”的理念在其道是作为现存的社会伦理规范,尤其是统治者的伦理意识尺度来绝对地定义的时候,人的真实自由的生命体验和表达必然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束缚,艺术就可能沦落为片面的伦理宣传工具,承受单一的明道功能。这样,审美和艺术自身的特殊规律就不可能得到重视,审美的形式和艺术的技巧就可能被绝对地排斥而得不到基本的关注,文坛和艺坛就可能被枯燥僵死的伦理说教所充斥。[65]
朱熹美学的理学取向所造成的这种负面后果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这也就是朱子理学美学一直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
理学美学的伦理本体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我人格认识的自觉和深化,审美和艺术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自我观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有意识地在其中弘扬作为人文导向的人格精神或伦理精神,也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这种伦理精神取向对于审美和艺术领域的无病呻吟的颓态和唯形式主义的糜绮之风,有着一定的纠偏作用。[66]
理学与美学,暗示了朱子理学美学的理想与现实。当然,以上难题的化解也许朱熹早已料到,这乃是他在人生晚年重视《大学》和《中庸》的原因。不依不倚,取其中道,也许也是美学和理学的工夫秘诀。
潘立勇指出:“朱熹美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突出的伦理性、深刻的矛盾性,最充分最典型地体现了理学美学的特色。……他的美学构架的浓厚的伦理气息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文化模式影响。”[67]朱熹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他的理学美学的哲理性、思辨性,启发促进了当时整个时代的美学思维。……二是他对‘气象浑成’审美理想的推崇,促进了当时重视整体美、人格美的审美理想形成。”[68]但同时,朱子理学美学也有其局限性。“朱子理学美学的主要局限性,在于他对审美和艺术的伦理功用过分的强调,这在实践上起着束缚、压抑艺术发展的消极作用,有时甚至导致吞并、否定艺术自身。”[69] 潘立勇认为:
朱熹并没有极端地否定审美和艺术的地位、作用和特征,相反,他对审美和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理想境界有着相当深刻而系统的见解,只不过他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矛盾。朱子理学美学以其特有的哲理性和系统性,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别具一格,以其突出的伦理性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特点,在当时和后代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应有朱子理学美学的一席地位。[70]
因此,我们对朱熹理学美学的误解,在于对其神化和污化带来的两种极端后果,也在于我们把朱熹的理学美学作为“利用工具”而肆意妄为地乱用;当然,我们承认,之所以它能被妄用,是因为朱熹理学美学中充满着巨大的可利用价值。同样,我们也必须接受一个不成文的理论,那就是一个人的成就与其付出的代价是成正比的。朱熹逝后享受了自孔子以后最大的荣耀,他的一生及他逝后也必须承受因这一“荣耀”而来的代价。而这个代价,一方面表现为“打倒孔家店”对其的波及;一方面就是他必须承受其理论被误解和被曲解。这就是朱熹理学美学在当代尴尬发展的原因。当然,我们今天重视朱熹理学美学,并不是要复兴一个年代久远的历史,而是要在其中找到能为当代服务的因素。或许这依然有些工具论的痕迹,但这也是朱熹理学美学能继续存活下去的基础。当然,我们或许只有回到朱熹思想产生的初衷,才能找到更有价值的思想遗存吧。
[1] [美]米切尔:《风景与权力》,杨丽、万信琼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2] 北宋灭亡时,金人将修建艮岳的用石搬到北方,后用来修筑元明清的皇宫。
[3]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4]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5]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6] 陈永宝:《论徐复观“三教归庄”式的宋代画论观》,《中国美学研究》2020年第16辑。
[7]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8]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9]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0]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1]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2]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页。
[13]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第5页。
[14]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15]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16]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17]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18]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19页。
[19]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19页。
[20]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18页。
[2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18页。
[22] 《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4页。
[23] 《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3页。
[24] 《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3页。
[25] 《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4页。
[26] 《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4页。
[27] 《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4页。
[28] 《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4页。
[29] 《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9页。
[30] 《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1页。
[31] 《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页。
[32]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33]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34]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35]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3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05页。
[37]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795页。
[38] 《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39] 张立文主编:《朱熹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419页。
[40]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41]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42]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43] 《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2页。
[44]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页。
[45]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46]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47] 《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3页。
[48]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49]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50]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5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50页。
[52]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47—2448页。
[53]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54]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55]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56] 转引自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页。有学者疑为朱熹伪作。
[57] 《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58] 《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5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4页。
[60]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61]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62]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63] 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叙第2页。
[64]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9页。
[65]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579页。引文稍有改动。
[66]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580页。
[67]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68]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581页。
[69]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581页。
[70]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5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