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清明
魔都的早晨,薄薄的的一层晨雾弥漫在弄堂里。林婉踩着青石板往巷口走去,许是走的快了点,铝制饭盒磕在竹篮壁上,发出“当啷”声响,惊飞了墙根下啄食的麻雀。饭盒里阳春面还冒着的热气从饭盒盖的缝隙处冒出,在她的蓝色围裙上洇出月牙形的水痕。这是她要带到厂里的午饭,她凌晨四点就起来煮的,面条过了三遍凉水,才不至于坨成一团。
“小婉,当心你张叔的粪担!”二楼的张婶探出头,卷发上还缠着隔夜的发卷,“今早闸北那边又戒严了,你去厂里绕点路”
“晓得唻”林婉一边抬头应了声,一边把竹编篮子在臂弯里颠了颠。她小心的绕过墙角时,正撞见挑粪担的张叔哼着小调走来,木桶里的秽物随着张叔的动作晃来晃去,她赶忙侧身避让,也许是动作急了点,饭盒盖“啪嗒”掉落,滚到了斜对面刚出家门的顾沉舟脚边。
顾沉舟穿着洗的发白的藏青西装,正倚着斑驳的红砖墙整理帽子,帽檐上沾着片新鲜的梧桐絮。听见声响,他弯腰捡起饭盒盖,指腹蹭过边缘的豁口,那道缺口是去年冬至,林婉给母亲盛汤药时不小心磕的。
“林小姐的面汤,让我的鞋尝了个鲜。”他直起身子,嘴角扯出笑纹,露出几颗牙齿,“这饭盒跟了您三年零七个月,对吧?”
林婉一下子愣住了,她从未想过,斜对面这个总是穿藏青色西装的男人,竟然会记得她换饭盒的日子。这时,阳光恰好刚刚撒进弄堂,在他的肩头织出一层毛茸茸的金边,衬得他眉目格外清晰:浓眉下是双琥珀色的眼睛,睫毛像纺织厂的细纱,在眼睑处投下淡淡的阴影。
“顾先生……眼神比账房先生还利呢”她接过饭盒盖,指尖触碰到他掌心的温度。他的手很大,掌心处有层薄茧,不像是洋行职员该有的细腻。
顾沉舟晃了晃手里的旧呢帽,帽檐下露出半张《良友》画报,封面是阮玲玉穿着旗袍的剧照,他注意到她的目光,不动声色地将画报往口袋里塞了塞:“洋行不忙时,没事干的时候我总爱看弄堂的晨光,比如林小姐煎药时,竹炉飘出的青烟会拐三个弯才散。”
听着这话林婉的耳尖有点发烫,她每日清晨起来给奶奶煎白芥子,竹炉就摆在后窗户下面,青烟确实会绕过晾衣绳,飘过葡萄架,再慢悠悠散进弄堂。可她从未想过,有人会隔着三户人家的距离,数青烟拐过的弯。
“顾先生总是这么闲吗?”她低头整理围裙,布料上的补丁针脚细密,是她父亲去世前教的手艺,“茂昌洋行的职员好像不该这么晚还不上班吧。”
“今日我轮休。”他慌忙道,此时他的手指无意识的摩挲着袖口的补丁,那是他昨夜自己缝的,线脚比林婉的粗了许多。这时弄堂外传来卖酒酿的梆子声,他忽然指着她的饭盒道:“阳春面里搁了葱花?”
“嗯。“她想起父亲生前总说,葱花提鲜,“奶奶说,吃葱聪明。“
“可我记得,“他忽然凑近半步,她闻到他身上淡淡的蓝月亮肥皂味,“林小姐每月初七吃素,从不吃葱。“
这句话像块石子投进静潭,惊得她抬头看他。他耳尖微红,却仍笑着看她,目光落在她围裙口袋上露出的半截帕子,帕角绣着株小小的桂花,是她前几日新学的花样。
巷口突然传来报童阿毛的喊声:“号外!号外!华北局势吃紧——“
顾沉舟转身叫住阿毛,趁机退后半步,拉开两人距离。林婉看见他塞给阿毛一颗水果糖,少年咬着糖跑远,报纸在晨风中哗啦作响。她瞥见头版标题“何梅协定签订“,配图是日军在华北演习的照片,士兵的刺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林小姐,“顾沉舟忽然开口,声音低了些,“最近别去闸北。“
她抬头看他,发现他的笑纹淡了,眼神里有她读不懂的东西。她忽然想起昨天厂里突然来了几个穿西装的人,在车间里转了一圈,盯着女工们的手看个不停。
“顾先生知道些什么?“她下意识地问。
他沉默片刻,从口袋里摸出颗桂花糖,糖纸在掌心发出窸窣声响:“茂昌的北方客户说,布价要涨了。“说完便把糖块递到她面前,糖块表面有细密的裂纹,像是被攥了很久,“尝颗糖吧,甜的,这是我们洋行发的福利。“
她接过糖,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了他掌心的茧子。糖块在舌尖化开,甜得发苦,混着晨雾里若有似无的煤烟味。
“谢谢顾先生。“她将糖纸小心的折成小方块,然后塞进围裙口袋,“我该去厂里了。“
“我送你。“他忽然开口,戴上呢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两人并肩往巷口走,石板路上倒映着交叠的影子。林婉比他矮半个头,小心的走在他右侧。经过巷子里王阿婆的馄饨摊时,他忽然停住脚步:“阿婆,来两碗鲜肉小馄饨,多搁紫菜。“
“顾先生今天又要请林小姐吃馄饨啦?“王阿婆笑着舀汤,铜勺在锅里搅出漩涡,“昨儿个还说要攒钱买戒指呢。“
林婉听见这话险些被自己的口水呛到。顾沉舟咳了两声,耳尖红得要滴血:“阿婆就会拿我寻开心。“他转头看她,目光清亮,“林小姐忙活一早上了应该还没吃饭吧?若不嫌弃,一起吃吧。“
她低头看石板缝里的青苔,轻声道:“我有带饭的,到厂里再吃。“其实到厂里就开始工作了哪有时间吃饭,但她不想随便欠他的。
顾沉舟没再说话,接过阿婆递来的馄饨,把它塞到林婉手里又去接过另一碗,“快吃吧”说着找了个马扎坐了下来,便不再说话只是用竹筷拨弄着碗里的浮油。林婉见状也只好坐到另一个马扎上,两人各怀心事的默默吃着馄饨。吃完馄饨走到巷口时,顾沉舟看见路边有卖栀子花的小姑娘,便停住脚步从西装里摸出张皱巴巴的法币,塞进小姑娘手里:“给这位姐姐戴朵花。“
小姑娘脆生生地应了,踮脚将花别在林婉衣襟上。白色的花瓣擦过她脸颊,带着清晨的露水。顾沉舟看着她,嘴角又漾起笑纹:“比阮玲玉还好看。“
这句话让林婉彻底慌了神。她攥紧饭盒,匆匆说了句“再见“,便几乎是逃也似的往纺织厂方向走去。身后此时传来顾沉舟的轻笑,混着弄堂里的各种声响:卖豆浆的梆子、自行车的铃铛、远处电车的轰鸣。
她不敢回头,一直走直到拐过街角,才敢伸手摸了摸衣襟上的栀子花。花瓣柔软如棉,还带着顾沉舟指尖的温度。想起顾沉舟袖口的补丁、掌心的茧子,还有那句“比阮玲玉还好看“,林婉的心跳得格外的厉害,像纺织机上飞转的纱锭。
等林婉到纺织厂的时候,纺织厂的铁门已经打开,女工们正排着队鱼贯而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倦容。林婉只好走到队尾跟着队伍往里走,此时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她的名字。她转头望去,顾沉舟正站在街角,把呢帽举在手里,朝她用力的挥手。此时阳光恰好穿过他的指缝,在他身后织出一片金色的蛛网。
林婉犹豫了片刻,也轻轻的对顾沉舟挥了挥手。顾沉舟见此便笑了起来,露出几颗白净的牙齿,然后便转身离开,他此刻西装下摆动的双腿,好像上紧的发条格外的有力。
这一日的纺织厂格外的忙碌。林婉坐在织机前,看着雪白的棉线在眼前飞转,忽然想起顾沉舟说的“青烟拐三个弯“。她偷空抬头望向窗外,晨雾已经散去,天空蓝得像块洗旧的粗布。
午休时,林婉摸出围裙口袋里的糖纸,展开又叠上,叠上又展开。糖纸上还残留着桂花糖的甜味,混着顾沉舟身上的肥皂味。她痴痴地笑了,笑了片刻她忽然想起了他说的“洋行发的福利“,但他给阿毛糖时,口袋里只有零星几张法币。
下午下班时,天忽然下起了小雨。林婉正抱着饭盒往弄堂走,路过过街楼时,忽然看见顾沉舟蹲在墙根里,手里拿着针线,正在缝补一只布鞋。他卷着袖子,露出小臂上的旧伤疤,像条褪色的蜈蚣。
听见脚步声,顾沉舟抬起头看见是林婉,于是嘴角扬起笑纹:“林小姐下班啦?“
林婉点点头,看见他脚边放着个布包,里面露出几双千层底布鞋,针脚细密,却不是出自同一双手。
“给老家的孩子们做的。“顾沉舟看出林婉的疑惑,“乡下穷,没鞋穿。“
听见这话林婉没由来的想起自己父亲去世时,厂里只给了五块法币丧葬费,连副像样的棺材都买不起。她只觉得喉咙发紧,赶忙从自己围裙的兜里找出顶针,递到顾沉舟手里:“用这个吧,省力些。“
顾沉舟接过顶针,指尖触碰到了她的掌心:“林小姐的手,该戴金戒指的。“
林婉笑了,笑得有些苦涩:“纺织女工的手,只配戴顶针。“
顾沉舟见此便不再说话,只是低头继续缝鞋。雨水顺着过街楼的瓦当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小坑。林婉忽然发现,顾沉舟缝鞋的手法很熟稔,针脚虽然粗,却很结实,像极了她父亲生前补渔网的样子。
“顾先生......以前做过工?“她终于忍不住问。
顾沉舟的手顿了顿,然后继续穿针引线:“十六岁时在码头扛包,后来进了茂昌。“他没说,自己曾因为扛不动麻袋被工头打得遍体鳞伤,也没说,那些伤疤是扛货时被铁丝划的。
林婉哦了一声,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此时远处传来卖桂花糖的吆喝声,她摸出围裙口袋里的糖纸,轻轻抚平上面的褶皱。
“林小姐,“顾沉舟忽然开口,声音很轻,“明日清明,我想去给父亲上坟,你......要不要一起?“
林婉听见这话愣住了,看着他低垂的睫毛,忽然想起他说过“母亲生前也用白芥子“。原来他早已知道她每日煎的是什么药,原来他早已注意到,她奶奶每到阴雨天就会咳喘不止。
“好。“她听见自己的声音,轻得像片羽毛,“我带些阳春面去,路上吃。“
顾沉舟抬头看着她,眼里有光在跳动,像雨后的星星:“那我带桂花糖,甜的。“
雨还在下,青石板上的水洼映着两人的倒影。林婉忽然发现,他的影子和她的影子,在水洼里挨得很近,像两棵并蒂的水草。
远处的桂花糖吆喝声越来越近,空气中飘来甜腻的香气。她听见自己的心跳,像纺织机上的纱锭,在胸腔里飞转不停。
这一日的暮色来得格外温柔。当林婉回到弄堂时,奶奶正坐在葡萄架下择菜,竹篮里盛着新鲜的荠菜。老人抬头看见她衣襟上的栀子花,笑着问:“是谁家的后生送的?“
林婉的脸腾地红了,转身走进厨房,将饭盒搁在灶台上。铝制饭盒的豁口在煤油灯下闪着光,像道温柔的疤。她摸出围裙口袋里的糖纸,先是展开弄的平平整整,然后轻轻放进抽屉。
天色渐渐暗了,窗外,顾沉舟的身影晃过,他正抱着那包布鞋往家走。路灯亮起的瞬间,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根细长的线,穿过弄堂的晨雾、午阳和暮雨,轻轻系住了某个柔软的角落。
林婉摸了摸衣襟上的栀子花,花瓣已经有些蔫了,却依然香得动人。她忽然想起他说的“甜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原来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一颗糖、一朵花、一个微笑,都能成为照亮生命的星光。
夜色渐深,弄堂里的灯次第熄灭。林婉躺在竹床上,听着奶奶均匀的呼吸声,望着窗外的月光。月光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银,又像铺了层未化的糖霜。
她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顾沉舟的脸:琥珀色的眼睛、洁白的牙齿、指尖的温度。她想起他蹲在墙根里缝鞋的样子,想起他递来桂花糖时的局促,想起他说“比阮玲玉还好看“时的耳尖通红。
原来有些相遇,早就在命运里埋下了伏笔。就像青石板上的青苔,看似偶然,却是时光里最必然的生长。
这一晚,林婉做了个梦。她梦见自己和顾沉舟走在霞飞路上,他穿着笔挺的西装,她穿着新做的蓝布旗袍,衣襟上别着栀子花。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在阳光下走成永恒的风景。
梦醒时,窗外的雨停了,青石板上的水洼里,倒映着漫天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