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市,稳定之锚(《复旦金融评论》第18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债市,全球之锚

作为国家财政政策与大型企业的融资平台,债券市场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为全球经济航程提供稳定力量的坚实核心。

自2002年引入QFII制度以来,中国债券市场逐步向世界敞开大门,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便捷通道,加速了市场的国际化。截至2023年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达到3.72万亿元人民币,占比为2.4%。[1]

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的配置需求不断增强,这得益于中国经济规模的增加、投资者对分散化投资的追求,以及金融管理部门优化市场参与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推出便利服务的举措。自2015年起,监管层放宽准入条件,取消投资额度限制,并将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债券通”的开通实现了跨境资本流动的“双向通车”。2024年,“债券通”升级,首次允许使用人民币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作为抵押品,开放境外机构参与债券回购。

外资的涌入推动了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提升与定价的效率。这不仅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多元化融资途径,也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资产配置选择。更重要的是,债券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深化,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效支撑。

中国政府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创造需求,丰富了债务结构,为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提供了高质量抵押品,重构了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这些措施不仅稳固了国内经济基础,也为人民币成为全球安全资产之一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债券市场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债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提升市场透明度、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优化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包容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债券发行向注册制转型,简化发行流程,强化信息披露,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多元化债券产品发展,如绿色债券、高收益债券,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与不同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提升市场参与主体多样性,吸引外资机构、保险公司、养老金和基金公司等参与市场,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活力。同时,评级机构需创新评级方法和技术,提高评级独立性和透明度,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加强债市互联互通,推动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进一步深度融合,提高市场整体效率。完善资产配置功能,推动债券指数化投资,发展债券衍生品市场,增强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吸引力,促进长期资金与债市对接。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澎湃向前,中国债券市场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包容的姿态,成为全球经济中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稳健投资选择。它不仅为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提供了新的储备资产,也为全球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值得信赖的避风港。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完善与开放,更是中国建设金融大国与金融强国的重要基石。

《复旦金融评论》主编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