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激化
早期的明争暗斗
随着李世民和李建成各自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之间的矛盾也逐渐从暗流涌动转变为明争暗斗。在唐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两人在多个事务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对官员的争夺是他们早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朝廷中,官员们的支持对于双方势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李世民凭借自己卓越的战功和豁达的胸怀,吸引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秦王府内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都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他们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处理政务,成为了李世民势力的核心力量。而李建成身为太子,也在努力招揽官员。他利用太子的身份和东宫的资源,吸引了一些官员加入自己的阵营。魏征、王珪等文臣成为了李建成的重要谋士,他们为李建成分析局势,提供建议,试图帮助李建成巩固太子地位。
双方为了争夺官员,可谓是费尽心思。李世民善于发现人才,并且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他经常与官员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让官员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例如,尉迟恭原本是刘武周的部将,在被李世民俘虏后,李世民并没有将他视为敌人,而是以诚相待,最终打动了尉迟恭,使其成为了自己的忠实部下。而李建成则利用太子的权威和赏赐来吸引官员。他会给予官员们官职和财富,让他们为自己效力。同时,李建成还会通过与官员们建立私人关系,来增强他们的忠诚度。
除了对文臣的争夺,对武将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在唐朝初期,军事力量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李世民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猛将,如尉迟恭、李靖、侯君集等。这些猛将对李世民忠心不二,愿意为他冲锋陷阵。李建成也意识到了武将的重要性,他积极招揽武将,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冯立、薛万彻等武将成为了李建成的得力助手,他们负责保卫东宫的安全,为李建成的势力提供军事支持。
双方在军事权力的竞争上也毫不逊色。唐朝建立初期,天下尚未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依然对唐朝构成威胁。李渊经常派遣军队出征,平定叛乱。李世民和李建成在这个过程中,都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军事权力。李世民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主动请缨,率领军队出征。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为唐朝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李建成也不甘示弱,他也希望能够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在魏征的建议下,李建成亲自带兵讨伐刘黑闼。他在这次战役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成功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获得了一定的功劳名望。
在对军事权力的竞争中,双方还会互相打压。李世民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李建成会在李渊面前诋毁他,说他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而李世民也会揭露李建成在军事行动中的失误和不足,试图削弱他的军事影响力。例如,在杨文干事件中,李建成私自让杨文干募集勇士,送往长安,被人告发后,李世民趁机在李渊面前指责李建成有谋反的意图。
除了对官员和军事权力的争夺,李世民和李建成在其他事务上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在朝廷的决策中,两人经常会提出不同的意见。李世民主张积极进取,对外扩张,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而李建成则主张稳定国内局势,休养生息。他们的不同主张在朝廷中引起了争议,也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在对待后宫嫔妃的态度上,两人也截然不同。李建成曲意侍奉各位妃嫔,奉承献媚、贿赂、馈赠,无所不用其极,以求得皇帝的宠爱。而李世民则不去讨好诸位妃嫔,他认为应该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功绩来获得认可。因此,嫔妃们对李世民很不满,她们在李渊面前争相称赞李建成、李元吉而诋毁李世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渊对两人的看法。
杨文干事件
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与李建成矛盾激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起因源于李建成扩充势力的一系列举动。
李建成身为太子,虽有东宫势力,但面对李世民日益增长的威望和强大的势力,内心不免感到不安。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他采取了一些秘密行动。他擅自召募长安及各地的骁勇之士两千多人,充当东宫卫士,让他们分别在东宫左右长林门驻扎下来,号称长林兵。此外,他还暗中让右虞候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那里调集来幽州骁勇精锐的骑兵三百人,将他们安置在东宫东面的各个坊市中,准备用他们来补充在东宫担任警卫的低级军官。然而,这些举动被人告发,李渊得知后,召见李建成,把他责备了一番,并将可达志流放到巂州。
但李建成并未就此罢休,他随后又联络曾在东宫担任警卫的庆州都督杨文干,私下里让他募集勇士,送往长安。此时,李渊与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前往长安以北的仁智宫避暑,留太子李建成在长安处理国事。李建成觉得这是一个扩充势力的好机会,便让李元吉乘机图谋李世民,他说:“关系到我们安危的大计,就决定在今年了!”随后,李建成派两位属下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给庆州都督杨文干秘密送去一批盔甲和兵器。
然而,尔朱焕和桥公山到达豳州后,担心受到牵连不敢参与此事,便向豳州的官员告发李建成指使杨文干起兵叛乱,让他与自己内外呼应。还有一位宁州人杜凤举也前往仁智宫讲了这一情形。李渊听闻此事后,大怒不已。他借口有别的事情,以亲笔诏书传召李建成,让他前往仁智宫。
李建成心中害怕,不敢前去。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占据京城长安,发兵起事;詹事主簿赵弘智则劝他免去太子的车驾章服,屏除随从人员,到高祖那里去承认罪责。李建成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决定前往仁智宫认罪。还没有走完六十里的路程,李建成便将所属官员全部留下,只带领十多个人骑马前去进见高祖。他向父皇伏地叩头,承认罪责,身体猛然用力,自己摔了出去,几乎晕死过去。但高祖的怒气仍然没有消除。当天夜里,高祖将他囚禁在帐篷里,给他麦饭充饥,让殿中监陈福看守着他。
与此同时,李渊派遣司农卿宇文颖速去传召杨文干。因李元吉与宇文颖交好,便让宇文颖告诉杨文干起兵。杨文干得知情况后,竟然真的起兵造反。李渊见局势变得更加严重,便传秦王李世民商议此事。李世民说:“杨文干这小子竟敢做这种狂妄叛逆的勾当,想来他幕府的僚属应当已经将他擒获并杀掉了。如果不是这样,就应当派遣一员将领去讨伐他。”高祖却认为:“不能这样。杨文干的事情关联着李建成,恐怕响应他的人为数众多。你最好亲自前往,回来以后,我便将你立为太子。我不愿意效法隋文帝去诛杀自己的儿子,届时就把李建成降为蜀王。蜀中兵力薄弱,如果以后他能够侍奉你,你应该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肯侍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
李世民带领军队出发平叛后,李元吉与后宫嫔妃轮番替李建成求情,中书令封德彝又在外朝设法解救李建成。于是,高祖改变了初衷,又让李建成回长安留守。高祖只以他致使兄弟关系不和睦的过错而责备他,将罪责推给了东宫幕僚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和天策上将府兵曹参军杜淹,将他们一并流放到了巂州。
武德七年(624年)7月21日,杨文干攻陷宁州,驱赶劫掠官吏与百姓出城,占据了百家堡。不过,秦王世民的军队来到宁州以后,杨文干叛军被击溃。杨文干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他的头颅被传送到长安。宇文颖也被李世民所抓,李渊责问宇文颖和杨文干谋反之事后,将宇文颖杀了。
杨文干事件对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此之前,两人虽有矛盾和斗争,但还处于一种相对表面的状态。而此事件发生后,双方的矛盾彻底激化,彼此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都视对方为生死大敌。李建成认为李世民在背后搞鬼,故意陷害他;而李世民则觉得李建成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和地位,必须采取更加果断的措施来应对。
在这个事件中,李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显得摇摆不定。一开始,他对李建成的行为非常愤怒,甚至有废太子的想法,还承诺李世民平叛后立他为太子。但后来,在李元吉与后宫嫔妃的求情以及封德彝的解救下,他又改变了主意,让李建成继续担任太子。李渊的这种摇摆不定,一方面反映出他在处理儿子之间的矛盾时的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也使得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和激烈,为日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后宫与朝臣的站队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皇位争夺中,后宫嫔妃和朝臣们的站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局势的发展。
李渊晚年宠幸的嫔妃众多,她们为了巩固自身地位,纷纷交结年长的皇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曲意侍奉各位妃嫔,奉承、献媚、贿赂、馈赠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深知这些嫔妃在李渊身边的影响力,希望通过她们在李渊面前美言,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而李世民却不屑于讨好这些嫔妃,他认为应该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功绩来获得认可。这种不同的态度,使得嫔妃们对李世民心生不满,转而大力称赞李建成、李元吉,诋毁李世民。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李渊让贵妃等几人到洛阳挑选隋朝宫女和收取仓库里的珍宝。贵妃等人私下向李世民索要宝物并为自己的亲戚求官,李世民以宝物已登记上报朝廷、官位应授予贤德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为由,拒绝了她们的要求。这一举动让妃嫔们更加记恨他。此外,李世民因淮安王李神通有功劳,赏赐给他几十顷田地。张婕妤得知后向李渊索要这些土地给自己的父亲,李渊便将土地赐给了张婕妤的父亲。但李神通因秦王的赏赐命令在先,没有让出土地。张婕妤便向李渊告状,诬陷是李世民夺走了李渊赏赐给她父亲的土地并赏给李神通,李渊因此发怒责备李世民。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骄横跋扈,秦王府官员杜如晦经过其门前时,被尹阿鼠家童拽下马殴打,还打断了一根手指。尹阿鼠怕李世民告诉李渊,便指示尹德妃诬告李世民欺负她的家人,李渊又大为生气训斥李世民,李世民反复澄清也无济于事。
这些嫔妃在李渊面前的诋毁,逐渐改变了李渊对李世民的看法。每次李世民在宫中侍奉李渊宴饮,想起母亲早逝没能看到父亲拥有天下,不免叹气流泪。李渊看到后很不高兴,嫔妃们便趁机诋毁李世民,说他憎恨她们,李渊作古后她们母子必定不为李世民所容。她们还称赞李建成仁爱孝顺,将她们托付给太子必然能获得保全。李渊听后很伤心,从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对李世民逐渐疏远,而对李建成、李元吉日益亲密。可以说,后宫嫔妃的站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渊的决策,使得李建成在皇位争夺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在朝臣方面,也分成了支持李世民和支持李建成的两派。李世民凭借卓越的战功和豁达的胸怀,吸引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朝臣。秦王府内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对李世民忠心耿耿。长孙无忌与李世民自幼交好,足智多谋,在李世民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房玄龄和杜如晦更是被称为“房谋杜断”,他们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处理政务,是李世民势力的核心智囊。武将方面,尉迟恭、李靖、侯君集等猛将都效忠于李世民。尉迟恭原本是刘武周的部将,被李世民俘虏后,李世民以诚相待,使其成为忠实部下。李靖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李世民对他十分器重,让他参与多次重要军事行动。
李建成身为太子,也有自己的朝臣支持体系。太子中允王珪、太子洗马魏征是李建成的重要谋士。魏征足智多谋,富有远见卓识,他多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曾劝说李建成亲自带兵讨伐刘黑闼,以获得功劳名望,结交山东豪杰,巩固太子地位。王珪同样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为李建成分析局势,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武将方面,冯立、薛万彻等对李建成忠心耿耿。冯立武艺高强,负责保卫东宫安全;薛万彻作战经验丰富,擅长指挥军队,在一些军事行动中立下战功。
朝臣们站队的原因各不相同。支持李世民的朝臣,大多是被他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所吸引。李世民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为唐朝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相信跟随李世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而支持李建成的朝臣,一方面是因为他太子的身份,认为他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另一方面,李建成也善于招揽人才,给予他们一定的官职和权力,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朝臣们的站队对双方势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世民的文臣武将们为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使他的势力不断壮大。而李建成的朝臣们则帮助他巩固太子地位,与李世民的势力相抗衡。双方的朝臣在朝廷中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加剧了皇室内部的权力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