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宁远大捷?袁崇焕?
听到郭勋二字,张维贤心中猛的一惊。
身为当今勋贵集团中的代表人物,他怎么可能没听说过郭勋?
原因无他,只因郭勋和他一样都是勋贵集团。
不光如此,两人的身份等级还大抵相同。
两人同样都是国公级别的公爵,并且还都曾担任京营提督这一重要职位。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
郭勋乃是嘉靖皇帝时期的人物。
对于这样的人物,张维贤从小就没少听家中长辈说起他的事迹:
郭勋那时是嘉靖皇帝极信赖的大臣之一,也曾有过想改革京营的举动。
不过刚露出苗头,就被朝中文官集体攻击。
迫于压力之下,嘉靖皇帝只得将其暂时下入诏狱。
被关入诏狱之后,嘉靖皇帝三令五申不得对其动用任何刑罚,要保证其安全。
结果郭勋仍在几个月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诏狱之中。
郭勋死后,京营大权被一分而三。
也是在其死后几个月,爆发了壬寅宫变。
如今张维贤听见皇上说起郭勋,心中也是大为感动。
他明白皇上这是在为他的安危着想。
不过在今天早朝说出那些话之前,他其实就早已做好了准备。
而且他心中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想法:换我来办这件事的话,结果会不一样。
在沉默片刻后,张维贤面色郑重的回答道:“臣当然记得郭勋之事!但只要能为陛下分忧,对社稷有利,臣万死不辞。”
朱由检摆了摆手,没在这个问题上多讨论什么。
说起郭勋倒不是朱由检同情或者其他什么的,政治斗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
这个名字是他这段时间在书上看到的。
现在提起他,只是为了让张维贤明白有些事不是那么容易办的。
但通过张维贤的反应来看,他似乎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见状,朱由检开口问道:“所以你打算怎么改革京营?”
“回禀陛下,臣以为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查清京营中吃空饷的份额究竟有多少,接着将不符合基本条件老弱病残全部开除,然后再重新招募士兵操练,一番举措下来,必能重振京营。”
“从哪里招兵?军饷又从哪里来?查对京营人数时,遇到使绊子的,又该如何应对?”
“陛下,这......”
面对皇上的问题,张维贤一时语塞。
老实说,这些问题张维贤在早朝上奏之前也曾考虑过,要不然也不可能上折子。
他本来的想法是先举出这些例子,在得到陛下允许后,干了再说。
在真正干的过程中,再去一对一的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此刻面对着朱由检的询问,张维贤也不知道该如何具体回答。
就在张维贤犹豫,是否直接说出自己心中“先干再解决问题”的时候,朱由检又开口了。
“还有,依你这套办法,最理想的情况下多久能有所成效?”
“回禀陛下,给臣三五年时间,臣定能将京营整顿一新!”
话刚说出口,张维贤自己就先低下头了。
没办法,人在去准备做一件事之前,所考虑的一定都是各种有利条件。
但真正实操起来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就算在理想情况,也要三五年才能有所成效。
可三五年是什么概念?
中间有人随便搞点乱子,那改革必然会无疾而终。
朱由检看着低下头的张维贤,走过去按了按他的肩膀以示鼓励。
京营改革之事不是他一个提督力所能及的,只有从自己这个高度以雷霆之势出击,才能有所成效。
所以不能冷了张维贤的心。
此举自然是让张维贤一阵感动。
不等其开口,朱由检就又问道:“目前京营之中你能调动多少士卒?”
张维贤犹豫片刻,道:“不足一千五百人。”
“其中精锐呢?”
张维贤开口有些艰难了:“不足......八百。”
朱由检点点头,对这个数字并不感到惊讶。
见此情形。
张维贤也是试探着开口询问道:“陛下...您心中可是已有应对之策?需要臣做什么陛下尽管下旨便是,臣必当一切照办!”
朱由检脸色温和下来:“回去后每日还像今日般颓废便是,时候到了朕自会派人告知你要做什么。”
“臣遵旨!”
张维贤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君。
陛下如今必然是已经有了打算,只是暂时不能说。
同时。
今晚这次进宫虽然隐秘,但势必也会传进一些人的耳朵里。
而他要做的便是装出一副失意的样子暂时麻痹众人。
虽说张维贤正如同看不透陛下表情般,同样看不透陛下接下来要怎么做。
但这种小事,他还是办的好的。
得到了吩咐,张维贤也不再多留,跪地和朱由检告辞后,他便被人带出宫外。
张维贤离开后,王承恩凑了过来:“陛下,明日是否要上早朝?”
“不用,明日将三年内有关辽东战事的奏折全部找来。”
对于朱由检来说,目前在他心中优先级较高的两件事,一个是陕西地区的灾情与民变,一个便是辽东战事。
因为这两个地方离他都比较远,他暂时还没法直接将皇权的大手伸到那边去。
相比之下。
张维贤眼中最为关键京营改革之事,倒显得是无足轻重了。
“奴婢遵旨。”
吩咐完后,朱由检在乾清宫内两百名近卫的保护下沉沉睡去。
......
翌日。
睡醒之后,朱由检先是在演武场上骑射一番,接着用完早膳后,便开始查阅起有关辽东战报的奏折。
一连翻阅了几十篇都是有关大明惨败的奏折后,朱由检倒也没感到意外。
王朝末年,打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当年一战时的日耳曼就是如此。
很快。
一封在一众战败奏折中较为扎眼的奏折出现在朱由检眼中。
这封奏折的内容是“宁远大捷”。
这场大捷的主战官名为袁崇焕。
从这封奏折看去,袁崇焕似乎是个可用之才。
但朱由检并未因此产生任何情绪波动。
作为一个真正上过前线的战士,他再清楚不过战报这东西有个最大的作用就是骗人。
输了的必定有所隐瞒,赢了的必定有所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