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湘黔桂边区的三个族群方言岛:草苗-那溪人-本地人语言文化调查研究
在黔湘桂交界的三省坡及其周边居住着三个土著族群,他们自称为草苗、那溪人和本地人。因地处偏僻,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外人对其不甚了解,更无人对其进行过调查研究,所以他们的语言文化一直鲜为人知。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笔者在南开大学、贵州大学、吉首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师范学院的支持和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下,先后对上述三个族群进行了十余次的田野调查,终于揭开了其语言文化的神秘面纱。民族学7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纳西东巴文献各类词性记录情况调查研究
本书详细地描写了东巴文献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量词、数词、副词、助词和连词八类词的东巴文记录情况。在各类词性调查研究中,我们根据语义的不同和音节的多少,又将每一类词性分成若干小类,分别对其文字记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求各自的记录特点。比如,在动词的记录调查研究中,我们描写动作动词、心理动词、使令动词、趋向动词、存现动词和能愿动词的文字记录情况。根据音节数多少的不同,又描写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民族学12.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日本·世界·时代:值得我们关注的若干问题
此书为学部委员文集,作者精心选编了多篇论文,主要从中日关系尤其是经济和环境社会等角度加以讨论,对于当时、现在以及今后中日经贸的发展以及中国环境问题等论述深刻独到,很有启迪借鉴意义。民族学30.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全球时代的到来,兴起于西方的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开始风靡世界,民族主义的呐喊与躁动再度高涨。在地方族裔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动员下,多民族(或多族群)国家内的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民族(或族群)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民族认同”问题不仅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学术界与理论界倍加关注的主题。民族学18.4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墨玉县卷
该书立足于国家与上海市人才发展战略,从科技管理与政策视角对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及环境支持展开系统研究,关注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及成长环境问题,从科技创新人才特质分析入手,考查人才成长特征、人才成长政策与组织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人才成长机理,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化,在实践上也将为完善和创新科技人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丰富了人才成长理论,亦为科技创新人民族学29.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九辑)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的论文集,精选了本学科论文二十余篇。本辑分为理论与实证两大部分,从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医疗人类学等诸多角度阐释了当下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实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理论观点鲜明,具有学术参考价值。民族学20.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普米族宗教研究
普米族宗教的构成比较复杂,既有浓厚原始宗教成分的释毕(雅毕)教,也有高度人文化的藏传佛教,还有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杂糅遇合的韩规教。在普米族民间社会,实际存在韩规教、藏传佛教、释比教并存的局面。本论文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普米族宗教的成果,论文在吸取国内外普米族(含普米藏族)宗教研究最新成果基础上,并结合充分的实地田野调查,着重对滇西北(云南境内)普米族人的社会历史环境、普米族宗教文化现象、普米族宗教民族学26.5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文化表述与族群认同:新文化视野下的赣闽粤毗邻区族群研究
该书以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为对象,以文化表述为切入点,考察宋元以来文人们对闽粤赣的记载,发现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们尽管对不同族类有所记载,但更多的是关注区域性的动乱为主,而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现转变,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的族群性差异,并将这种差异渐渐明晰。引起这种表述转变的,是与明代闽粤赣毗邻区的大规模动乱及明中后期以来的社会重组有关,这种由方志主导的言说其实首源于各姓族谱,而族谱编撰民族学24.6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守护中华文化基因、实现文化强国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经营融合、管理融合,重构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建构其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民族学24.6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完善我国西部农村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的战略考量
本书对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保障制度和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从文化因素研究了少数民族社会保障问题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分析了文化因素、民族性与社会保障的内在逻辑,并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分析了民族社会发展问题,回顾和总结了西部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的发展与经验教训,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对策性建议,对实际工作和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民族学24.2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国家在场与文化调适:湘西苗族文化的百年变迁研究
百年来(1912年至今),湘西苗族文化在国家话语的导引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湘西苗族文化变迁过程中,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在文化变迁中的“在场”;面对强劲的“国家在场”,湘西苗族也采取了多样的回应策略。正是在国家与民族社会的互动中,湘西苗族文化开启了现代性建构的新历程。综观百年来湘西苗族文化变迁进程中的“国家在场”,对于当前促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要旗帜民族学24.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采用田野调査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跨学科地分析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流变,阐释了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文学、原始岩画、现代油画、工艺、歌舞等的审美观念、审美传统、审美意识、审美取向和审美表达。作者以文化全球化视域为基点,理论证明鄂伦春族审美文化是鄂伦春族精神的载体与象征系统,倡导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族群性差异与跨文化认同。本书凸显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生存、生命、民族学23.4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嬗变与重构:新媒体语境下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研究
本书综合运用了民族学、传播学、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以湖南侗族为主要研究对象,首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湖南侗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现状,探讨了新媒体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方式与特点,归纳了新媒体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机制和特点,为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时代湖南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依据,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学22.6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民族理论研究(第4辑)
《民族理论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为依托,聚焦民族理论相关问题研究,设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民族工作研究、世界民族问题与理论政策、学术史与研究动态五个版块。本书为第四辑。民族学10.4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那县的田野表述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主要采取解构—重构的内容表述思路和田野表述—理论分析的分析思路,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布洛陀文化重构历程、重构的主要方式,以及重构行为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本书为作者中南民族大学的博士论文。民族学18.9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变迁研究
本书研究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变迁,旨在揭示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本书从多学科视角剖析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的功能,从观念、程序、礼仪、功能四个维度,考察其现代变迁状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的实际,分析其变迁的原因。结合传统婚俗文化变迁对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影响,提出传承、创新建议,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白族民众的民俗生活,实现民族科学、和谐发展民族学18.7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6年卷第2期/总第6期)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是全国第一家以“山地民族研究”为核心主题的学术集刊,秉持“学术为本,追求卓越”的学术理念,突出“本土化,国际化,跨学科”的办刊特色,确立“贵州经验,中国实践,面向世界”的学术定位,旨在为广大学界同仁提供一个发表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以期推动中国山地民族经验走向世界,推动中国的学术真正融入世界学术主流。民族学17.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传统民族歌舞的现代走向:基于对云南民族歌舞的研究
本书站在全球化、现代化迅速拓展的当下,观照歌舞这一重要传统民族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变化与走向。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民族歌舞经历着从“乡土一隅”到“大千世界”生存场域的转换,形成了从“生存方式”到“演艺产品”的形态变化,发生了从“个中自我”到“多元共生”传承群体的嬗变,歌舞的主要功能从民族群体内部的“情感凝聚”向外拓展为“文化自觉”的符号体系。民族文化总是要适应民族主体的生存需要而得以存续民族学18.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民族政策在新疆教育中的实践与发展
新疆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国民族政策中有关平等、优先、特殊的政策在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中得到具体实践。该书系统地梳理了新疆的双语教育、教育优惠政策、国家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背景、实践过程和社会效果,并对新疆高等教育“民汉一体化教学”和“多元一体公民教育”开展了前瞻性的探讨。该书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民族政策中的相关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民族学17.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云南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
本书首先从民族团结教育的需求、措施和作用等5个方面,全面考察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的现状。其次,从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知——民族团结知识的记忆情况等方面,深入考察了各民族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心理特征。第三,从父母对子女的民族社会化、父母的民族间交往行为等,考察了影响学生民族团结心理的因素。第四,对先进代表人物的民族团结心理形成的历程和人格特征进行了阐述与剖析。民族学17.6万字2.2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