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秦封泥集存(全2册)
更新时间:2025-04-28 14:04:58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秦封泥是复原秦代职官制度、地理制度极为重要的出土文献。由于其多为盗掘出土,分散收藏于国内外公私藏家,陆续发表在各种图书、期刊、报纸、网页,造成学者利用的巨大困难。有鉴于此,《秦封泥集存》对已公布的秦封泥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并根据封泥拓片、照片等内容进行去重处理,以求获得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封泥品种、数量等信息,这将对秦的职官郡县构成、变化以及秦的历史研究等产生重要影响。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03-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秦封泥集存(全2册)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寸方古今,图呈万象:国家图书馆藏古旧舆图研究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古旧地图收藏首屈一指,本书在对国家图书馆所蔵中文古代地图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材料,对中国古代各专题地图的发展脉络进行深入探讨,并以此为基石,从国家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中拣选出可以代表各专题地图发展脉络的地图加以专门介绍,由此更为全面、综合地展现中国古代地图的发展脉络。本书共收录国家图书馆舆图组组员论文59篇,从国图的业务工作、古旧舆图的全面俯瞰、专题舆图的源流考辨等方面历史42.6万字 - 会员
秦封泥集存(全2册)
秦封泥是复原秦代职官制度、地理制度极为重要的出土文献。由于其多为盗掘出土,分散收藏于国内外公私藏家,陆续发表在各种图书、期刊、报纸、网页,造成学者利用的巨大困难。有鉴于此,《秦封泥集存》对已公布的秦封泥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并根据封泥拓片、照片等内容进行去重处理,以求获得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封泥品种、数量等信息,这将对秦的职官郡县构成、变化以及秦的历史研究等产生重要影响。历史18.1万字 - 会员
国宝有故事:文物保护那些事儿
盛世兴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实力不断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也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的重视,博物馆及历史名胜古迹成为游客最感兴趣的网红打卡地,文旅融合作为新时代的新业态一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文物及文物保护的更多思考和讨论。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文物保护中最基础、最典型的100个问题,是了解文物保护知识直接、有效的科普历史5.5万字 - 会员
敦煌写本蒙书十种校释
本书主要是选择比较有特色、内容相对完整、有代表性的十种敦煌写本蒙书:《新合六字千文》《开蒙要训》《孔子备问书》《古贤集》《百行章》《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辩才家教》《新集严父教》《崔氏夫人训女文》,分题解、录文、校释三部分进行了写本的比对、校勘和注释。“题解”部分总体介绍写卷的基本情况、学界的研究情况;“录文”部分结合各写卷对文献进行识录;“校释”部分对文献进行校勘、注释。希望通过对敦煌写本蒙书历史18.9万字 - 会员
塞内冈比亚巨石圈文化景观考古学研究
作品以西非国家塞内加尔为个案,结合考古实践与民族史研究,探讨非洲文化景观问题。作者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生产的结果,聚居群落通过日常活动、信仰和价值观,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有意义的所在。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塞内冈比亚巨石圈墓地考古情况及数据。第二部分介绍了巨石圈的西侧和东侧边缘地带的文化景观:萨卢姆三角洲贝冢,巴萨里和贝迪克文化景观。三个景观案例历经公元前二千纪中期至今的时间段,对巨石圈墓地的历史9.5万字 - 会员
考古学集刊(第20集)
本书共收入文章15篇,内容涉及考古调查与发掘、专题研究、科技考古以及考古学史等方面,还重点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明铁佩古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赴外考古新发现论坛”情况。历史25万字 - 会员
大唐的颜色:唐三彩面面观
本书作者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和已发表资料的研究,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从功能、出土地、品类、数量、质地、使用痕迹等方面讨论唐三彩的属性,同时,结合古代文献,对唐朝时期的唐三彩诸问题进行探析。此外,作者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唐三彩的鉴赏心得。历史10.2万字 - 会员
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
《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是在对甲骨文字形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探讨甲骨文字形演变规律的文字学著作。本书在甲骨文中选取了104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字例,穷尽收集了每个字的各种形体,以类型学的方法归纳类型,用列表的方式展示出各种类型在王卜辞和非王卜辞各组类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各类形体作出详细的说明和疏证,从而勾勒出每个字形的演变规律和演变谱系。以此为基础,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总结归纳出甲骨文字形演变的“简化”历史24.8万字 - 会员
杜甫遗迹研究
本书以杜甫生前流寓所经及卒葬地为线索,以流传后世的故居、祠、墓、亭台楼阁等杜甫遗迹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杜诗学、文献学、沿革地理学等方法,深入考辨了西安、鄠县、鄜州、延安、秦州、成州、栗亭、成都、梓州、阆州、夔州、偃师、巩县、耒阳、平江等十五地杜甫遗迹的创建源流、历史变迁及文化价值。全书章节各自独立又彼此勾连,描摹了有唐至今杜甫遗迹宏阔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杜甫千载以来历久弥新的社会历史23.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