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的村庄与社会变迁:1368-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资料

本书以村庄为聚焦点,综合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点。

第一,黄土高原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其特征,秦汉至明清时期陕北黄土高原开发的历史。

第二,明清至民国陕北黄土高原村庄的形态、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变迁的关系;村庄形成发展的要素和机制;村庄的聚合与裂变、村庄规模与分布;村庄发展类型的划分;村庄地位的历史变迁等。

第三,陕北黄土高原村庄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包括村庄宗族组织、宗教组织、经济组织、自卫性组织、跨村庄的组织;村庄之间的人口流动;有关村庄内聚性的讨论等。

第四,村庄的日常生活及其变迁。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村庄的土地关系、耕作制度、消费结构、集市圈等;20世纪初村庄的阶层分化、40年代土地改革引起的村庄经济关系的变动;村庄的文化生活及村庄习俗的变迁等。

第五,国家权力与村庄的关系。村庄内部权力结构与基层行政制度变迁;村庄宗族、民间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权力的深入与村庄领袖的变化;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乡村政权建设等。

本书的重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阐释明清至民国时期陕北黄土高原村庄发展的基本脉络,村庄的数量、规模及空间分布状况,村庄形态发展演变的规律;二是研究村庄自身成长发展的机制及其区域特征,包括自然环境、耕作制度、移民、人口增殖与流动等要素对村庄发展的影响;三是村庄的日常生活及其变迁。明清时期村庄内部的居住形态、家庭、通婚圈、神灵信仰及仪式、民俗村规等;民国初年国家权力对乡村风俗的引导和改造;四是清代、民国时期村庄宗族、庙会等村庄组织的活动、功能及其变迁;五是晚清以降国家政权建设背景下村庄政治与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明清至民国里甲、保甲等村庄行政机构的演变。村庄领袖、乡绅与国家政权的互动关系。边区时期乡村新政权的建立及其特征。特别是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革命性改造所引起的村庄经济、政治结构的变迁。

在研究的过程中,本书深入挖掘有关村庄的“地方性知识”,注意揭示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如分析村庄形成、规模、数量及发展状况以及村庄宗教信仰时,充分考虑了当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讨论村庄形成机制时,充分注意这一区域的开发历史,研究移民、军屯等活动与村庄形成的关系。同时,本书采取了“回到村庄本身”的研究视角,注重底层历史和日常生活,充分利用族谱、村史、碑刻、口述史等地方资料,使微观的村庄史研究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出黄土高原区域及中国西北乡村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

本书所用资料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的文献记载。地方志是对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各方面状况的总的描述,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所修陕北各县县志可以提供清代以后各时期地方社会状况的背景资料,但缺点是缺少细部的描述。陕北历史上屡经战乱,文献损坏严重,不同时期留下的关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献资料就显得尤为珍贵。这里特别要提到民国时期的四种资料:国民党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在1928年、1933年两次对绥德四村的调查;1940年张闻天率延安工作团对米脂县杨家沟马氏地主集团的调查写成的《米脂县杨家沟调查》;1942年张闻天所做的《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陕甘宁边区神府县直属八个自然村的调查、晋西北兴县二区十四个村的土地问题研究》;1942年柴树藩、于光远写的《绥德米脂土地问题的初步调查》。这四次调查的着眼点均在当时陕北农村的土地占有制度和阶级关系,是了解当时村庄经济活动的很好的资料,诸如租佃关系、地租、税收、农业耕作方式、农户经营状况等都有详细记载。陕甘宁边区时期陕北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权力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改变,边区时期产生的大量文献反映了这一时期村庄的情况,也对了解当地风俗、交往习惯、婚姻、家庭、社会观念的变迁有参考价值。

本书另一部分资料主要来自田野调查,其中包括族谱、个案调查、口述记录等。1995年本书作者第一次赴陕北做口述史访谈,就深切体会到了田野调查对历史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后数次实地考察,每一次都有很多收获。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口述方法、田野调查,对了解不被正史记载的“地方性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补充和订正现有文献记载的不足,特别对深入了解过去被正史所忽略的有关乡村生活的细节以及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社会人类学主张研究者应参与到被研究者的社会和文化世界中去,从被研究文化的内在逻辑看待文化与制度,反对从文化之外强加给文化以任何外来的解释。笔者赞同这一方法所具有的人文色彩和合理性,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努力实践,力求深入当地社会文化的内部,尽可能给予接近真实的理解和解释。

不同时代所修族谱是反映村庄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近年来所看到的陕北地区新、旧家谱、村志近百种,有的较简单,只记载宗族世系,有的则洋洋数百万言,内容包括旧谱谱序、祖先源流、宗族世系、人物事迹、家法族规、家族墓地、家族公产等,这些无疑都是研究村庄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近年来还有一些地方有识之士修撰的村史、镇志,其中也有许多关于村庄起源、兴衰的记载,这些自然都是十分珍贵的地方资料。关于口述资料的收集、运用及其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有一些讨论。笔者以为,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运用它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缺陷,并尽可能地将其误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运用田野调查和口述方法,对了解如陕北这样经济和文化欠发达、没有丰富文献记录的地区的历史,其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将这些口述史资料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可以极大地丰富村庄研究的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