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1912—1936](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10/25016810/b_25016810.jpg)
一 研究背景
(一)大学学科建设价值取向“钟摆”之惑
在大学学科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将大学学科视为探讨高深学问追求学理的机构,趋向于把“闲逸的好奇精神”作为学科追求的目的,它体现了学科的自然存在状态,表现出学科建构在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应然性;另一种是将大学学科视为体现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的社会服务机构,它趋向于将“社会服务”看作学科追求的目的,它体现了学科的社会存在状态,表现了学科建构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实然性。当前大学学科建设价值取向出现循环往复的“钟摆”现象,学科价值取向在“闲逸的好奇精神”与“社会服务”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来回摆动,表现在学科价值主体的取向在政府及社会和大学之间来回摆动;学科结构的取向在基础理论学科与应用技术学科两种类型之间来回摆动;学科管理的取向在集权与分权之间来回摆动。
产生大学学科建设价值取向这种“钟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二元对立”与“单向度”取向的价值思维模式,这种极端化思维方式机械地割裂了大学学科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实践中越来越暴露出其严重的弊端。大学学科建设的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实则互为制约,相互促进,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学科现实价值是理想价值的前提,理想价值是现实价值的精神动力及最后归宿,学科价值并非是一种抽象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范畴,它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只有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在学科的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稳固的“阿基米德支点”,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学科立体发展范式,进而实现社会、学科与人和谐互动,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建构具有特色的大学学科组织。
(二)当前大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存在的隐患
1.当前大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当前高等教育全球化导致高等教育理念在国际上相互影响;高等教育内容在国际间的相互兼容;高等教育学历在国际间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活动在国际间的相互交流,[1]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汇入世界范围的大交流、大竞争、大角逐之中。高等教育全球化不仅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不同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挑战,而且又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才流失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挑战。越是民族性的,越是世界的,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当办出自己的特色,探索本土化发展的道路。
其次,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构成,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又是人才会聚的战略高地,还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因此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就没有停止过,1993年2月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如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这些文件的颁布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法治新时代。
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全面实施,我国高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阶段。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高等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大作用。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学术水平相对落后,这已经严重影响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的完成。一流的高校应该有一流的科研水平,这是高校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2015年10月,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水平,国务院出台并颁布一项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总体进展规划,至2020年后,多个高校和多个学科争取进入世界顶尖行列,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沿。至2030年后,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顶尖行列,部分大学步入世界顶尖大学的前列,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的学科前沿,大大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到21世纪中叶,争取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和实力步入世界前列,在中国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任务。[2]
最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给高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教育投入有了较大的增加,国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家庭教育期望值增高,激发了社会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高等教育发展增加了外部动力。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事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国内各高校正抓紧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力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大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也是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2.当前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隐患
当前在高等教育转型历史时期,大学学科建设被科层文化、学术文化与世俗文化所覆盖,在对秩序与等级的追求、对知识与真理的崇尚,及对市场逻辑的依恋中大学学科建设经常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学术文化因受到政治与经济力量的渗透而渐趋衰弱,它时而依附于政治、时而依附于经济,学科文化逐渐走向行政化与庸俗化。“恶性的文化氛围在许多大学的学科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抢占上风,出现了学科文化建设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现象。”[3]
大学学科建设价值取向在政治话语与庸俗文化惯性中迷失了方向,高校管理中行政与学术两种权力失衡,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忽视学术权力的行政权力使得高校学科发展偏离正轨,大学教师也在学科学术功能隐没的文化氛围中墨守成规,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身公众形象和社会文化引领者的气质风貌,同时带来专业发展的低效以及创造性功能的衰竭。
(三)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的缺失
当前我国大学学科价值取向存在着一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反思与借鉴我国历史上大学学科价值取向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国立大学作为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近代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厘清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发展演变历程,有利于把握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的历史根基,通过探究其历史变迁的内在机制,为当前有效开展学科建设提供方法和思路。但是,至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
由于五四之前的近代中国历史独特而复杂,它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又面对一个新世界与新时代,因此人们更多关注五四前期中西文化冲突大背景下大学学科发展现代化道路之探寻,此时学科发展处于引进阶段,多是西方学科的移植与介绍;而五四以后,二三十年代是国立大学学科发展迅速时期,也是学科本土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大学学科价值取向的演进也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演进的内在动力与标志。因此,这一时期学科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科本身,更在于它对中国社会文化整体变革及社会现代化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然而,对这一阶段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在学术界少有人思索,学科本土化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学科本土化是否完成?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系统研究的缺失,使得当前对研究型大学学科价值观念的传统透视与反省迟迟得不到良好解决,因此,也成为颇具有现实意义的影响现代学科价值重建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