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城市化发展与浙江农业生产实践
4.1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工业化、乡镇企业、人口迁移等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背景不同,这些因素对各个省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区的城镇化进程不同,浙江省省内城市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人们在不同的生存发展环境下,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感知,进而采取不同的行为。同样,在不同的农村生存发展环境下,农民的耕地利用的目的、对耕地的投入、耕地流转的意识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
4.1.1 浙江省城市化理念变化
城市化的发展与各地城市化理念有很大关系。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建设的大包大揽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这么一种颇具感召力而失之宽泛的方针,直到90年代下半期转向“城市经营”。“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主体不明确,城市无为建设,城市发展缓慢。而经营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条可供借鉴的重要经验。这个经验包括:通过市场的推力和企业及个人利益的驱动来发展城市;通过综合开发和专业化的管理来经营城市;通过经营城市来提升城市的独特而鲜明形象。这也是美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经验。经营城市理念的提出,各地区从各自的定位、社会资源优势和发展方向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和面向未来的魄力,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在研究经营城市的有关法律政策,创造环境、筹划创意、组织力量和具体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最重要的一条是把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贯穿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推介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推动城市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也是一种生产力,通过规划来经营城市。杭州的跨江发展、东进西扩的规划思想;金华义乌市按照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永康全国小五金基地的特定地位和产业特色,进行城市规划和布局,都明显地加快了各地的城市化发展速度。
4.1.2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阶段与特征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浙江以乡镇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进程,并为城市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各个时期城市化发展的主导战略、动力机制、表现特征不同,可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发展小城镇阶段(1978-1997年)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浙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农村集体和农民家庭的农业剩余积累快速增长。在城乡隔离的制度框架下,农村剩余积累在内部转移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始资本,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道路。在农村工业化的强力推动下,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上下推进、内外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具体来看,这一时期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1978-1984年)、展开阶段(1985-1990年)和整合提升阶段(1991-1997年)三个阶段。
2.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1998-2005年)
1998年,浙江人均GDP按汇率折算达到1350美元,标志着浙江已经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与此阶段相对应的是依旧“粗放”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城市化依然滞后于工业化,大、中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较弱,小城镇遍地开花,不但规模偏小,建设水平也较低。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已严重制约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无法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还将使浙江错过历史性的发展良机。把握时机,主动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已经势在必行。1998年12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做出了“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决策,提出要顺势应时,把城市化作为浙江省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大城市的发展重点是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现代化建设水平;中等城市的发展重点是扩大要素集聚规模,发挥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是强化规划,提高建设水平,有条件的要积极发展成中等城市和中心镇”。“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现代交通、信息联结一体,功能互补的大中小城市网络群”。
3.推进新型城市化阶段(2006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空间区域。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自1998年以来,虽然浙江省城市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普遍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比较低、功能和管理提升相对滞后、城市综合承载力不高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区对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都比较重视,小城镇建设相对缓慢,城市之间、城镇之间的联动发展缺乏有效的机制。而且更要看到,虽然这一时期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城市市民。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切实把城市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城市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8月8日召开了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做出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和积极建设“法治浙江”的战略部署,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城乡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与以往相比,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均衡与协调的要求。一是从城市化的重点来看,从以往比较重视规模扩张转到了更加注重功能完善,强调规模适度和协调发展。二是从城市化的作用来看,从以往比较注重生产力的布局优化转到了更加全面注重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优化,强调更好地发挥城市化对人口集聚和社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强调更好地让进城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强调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从城市化的支撑来看,从以往比较注重经济资源的支撑转到了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条件的支撑,强调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从城市化的领域来看,从以往比较注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转到了更加注重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的互动,强调城市对农村的全面辐射和带动,强调各类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和城乡互促共进,强调城乡关系的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刘亭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