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 城市化与农业多功能
4.2.1 城市化与农业多功能变化
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消费结构的改变,农业功能结构发生变化。本书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代表农业的经济功能,用粮食产量代表农业的社会功能——承担粮食安全,用粮食产量与农牧渔业总产值(总产值以1990年为基准年的不变价)比值表示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相对变化,计算得到1990-2008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农业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变化曲线图(见图4-1)。

图4-1 1990-2008年浙江省地级市农业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变化
由图4-1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1990-2008年各地级市的农业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比例呈下降趋势,并呈现拉长的反“S”型变化趋势。根据本文计算结果可知,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浙江省各地级市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比例下降,并且下降幅度很大,杭州从4.5下降到0.4,宁波从4.65下降到0.34,舟山作为一个小岛,其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与经济功能比在整个研究阶段都处于最小,这与耕地面积小的自然资源有关,但也是逐步降低的,由0.92下降到0.35。
由图4-1不难看出,各地“粮经比”在2002年以前下降幅度较大,2002年以后是平缓下降,这种结果可以从粮食政策方面得到解释。自2001年始,浙江省经中央政府同意,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和放开粮食价格的政策,为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宽阔的政策环境。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单纯粮食生产向着养殖业与种植经济作物等高效农业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农地的使用价值,致耕地的经济价格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书借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常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表示农业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之间的转变。动态度=|2008年“粮经比”-1990年“粮经比”|/1990年“粮经比”×100%。反映研究期间“粮经比”的变化程度,变化幅度越大,说明农业主要功能在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之间发生很大转变。从横向来看,各地级市农业多功能变化情况相差很大(见表4-1)。
表4-1 1990-2008浙江省地级市农业“粮经比”平均变化及动态度

数据来源:根据《1990-2008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而得。
表4-1显示,杭州、宁波动态度分别达到91.06%和92.69%,其他地方动态度一般在70%~80%之间波动,舟山动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农林牧渔业中渔业经济的发展所致。“粮经比”值小表明土地(农业产出)更多地呈现出经济的功能,“粮经比”值大表明土地(农业产出)更多地呈现出生产粮食的社会功能,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主体功能区和政府耕地保护财政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4.2.2 城市化过程中浙江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特征
城市化阶段不同,农户兼业机会不等,农户收入也会出现很大差异。据浙江杭州、宁波、金华、丽水中4个乡镇12个自然村的调查,在调查的农户中,城市化不同地区农户投入农地利用的时间不同(兼业程度不同),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理论,可知,农户农地收入比重必定产生变化。根据农户调查统计得出各地区的农户农地收入比重,并运用SPSS13.0对各地区的农户农地收入比重进行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见表4-2)。
表4-2 不同城市化地区农户农地收入比重均值与标准差

由表4-2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其农户农地收入比重相差很大(杭州地区农户农地收入比重标准差为39.1874%)。农户土地利用趋于两极化,一极是把土地全都转让出去的农户,他们的农户农地收入比重为零;另一极是纯农业收入的农户,他们专门从事集约度高的农业生产,主要生产蔬菜、水果之类的农产品,他们的收入全部来自农地利用收入。另外,我们发现在杭州、慈溪有专门从事大棚蔬菜和葡萄种植的农户,在调查农户中有23.89%的水果、蔬菜种植大户,而在丽水就很少有大棚蔬菜种植户的出现,在调查的农户中只有1.67%农户大面积种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造成这种原因是各个地区农民务农成本、收益不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自产自销的务农成本高于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同理,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规模生产效益(经济方面)要高于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①城市化阶段不同,农户农地利用经济效率不同,城市化程度是农户农地利用经济效率(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②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农户对农地的劳动投入接近两个极值,一个为对农地的劳动力投入为零,劳动力完全从事非农业生产;另一个极值,劳动力全都投入到农地中,从事农业规模生产。相应地,他们的农地收入比重接近为0和100%两个极值。城市化程度低的地区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更趋向于从事季节性非农业兼业。③城市化程度不同,农户所处环境有很大差异,农户兼业的机会也就不同,农户劳动力从事各种行业的边际产出不等。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家庭务农机会成本大于城市化程度低的地区。
鉴于以上分析结果,本书认为季节性务农的农户收入要分别低于农业规模经营户和长期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资源分散型农户兼业化,分散了土地、劳力、资本等农业资源,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集中型农户兼业化,充分利用了土地、劳力、资本等农业资源,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基于此,要提高农户土地、劳力、资本的边际产出,使农户农地收入比重与城市化相适应,城市化过程中应该采取资源集中型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即土地、劳力、资本的集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