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与访谈法、质性研究方法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演变机理进行构建。
(1)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是本文的一个基本研究方法,系统地阅读、分析国内外关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和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农业土地效率研究方面的文献,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启示作用。
(2)实地调查与访谈法: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所以农户调查、访谈是本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农户土地利用不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其行为决策受制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同作用,也受到农户所在的特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全面影响,所以社会学中的访谈法是本书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研究区农户的调查和SPSS定量分析,发现城市化进程中沿海发达地区农户土地利用在土地流转、种田大户的土地集中与散户的土地破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作用。
(3)质性研究方法:①质性研究与社会行为。地表格局由人对土地施加影响而形成,称为土地利用模式,亦即人的社会行为之结果。农地利用模式受人的需求、土地利用思想和社会组织等的作用和影响。正如Erickson(1977)所指出的,社会事实乃藏于社会行动中,这就像是社会意义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由做出的事件所建构出来的一样。而之所以能发现这些意义,绝大多数都是:“借着闲逛,细细观察人们,并且询问他们为何去做那些事情……既然这些社会意义都是藏在人们具体的、特定的行为中,如果要抽离社会行动的场景,离开发生的脉络,而去找出人类行为的特征,质性研究者是不愿意去做的”
。②质性资料分析过程。质性研究与田野法、个案研究及参与观察等诸多词汇实际上都已经变成同义词了
。某种意义而言,所有资料都是质性资料
。质性资料具有以下优势:所在地的扎根性、丰富性与整体性。质性资料有发展研究假设、检验研究假设及辅助量化资料的功能
,但我们在用质性资料进行研究时,不能仅使用延伸式文本来呈现资料,否则可能会草率地直接跳跃到结论——一个仓促的、局部的,甚至根本无事实根据的结构。所以在质性研究中,质性资料展示过程尤为重要,正如张芬芬(2011)所指出的“你展示什么,就得知什么”。本文质性研究所采取资料分析的模式是连贯模式(见图1-1)——即资料简化、资料展示与结论引出/验证。前述三种活动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在资料搜集的前、中、后整个阶段,互相纠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分析”领域,这个“分析”领域与资料搜集活动形成了一个穿梭的、循环的过程(见图1-2)
。③质性研究过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中,资料的分析贯穿于资料收集的全过程。张芬芬(2010)
提出质性资料分析的五步骤——文字化、概念化、命题化、图表化和理论化,并且这一研究过程就是在抽象阶梯上爬升的过程
。

图1-1 资料分析的成分:连贯模式

图1-2 资料分析的互动模式
(4)结构化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结构二重性”和“实践”,研究主线是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自主性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个人行动和社会结构两个框架的二重关系的分析,从而能独到地对主体与客体、能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人与社会关系问题进行理论阐释。
农户经营行为的“结构化理论”分析得到很好效果(于洪彦等,2008),“结构化理论”对剖析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结构化理论”指出,个人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行动框架是一个“反思性行为流”,具体是指循环往复、不断累积的过程。“结构化理论”进一步指出“人有意图的行动首先具有一种能动性,具体包含了意识与动机的激发过程、行动的理性化过程和行为的反思性监控与调节三个部分。”
家庭承包责任制度实施以来,作为土地利用主体的农民,其土地利用行为符合“结构化理论”所指出的“反思性行为流”的行动框架,是一个“有意图的行动”,该行为动因明确,并且总是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其合理化,并进一步不断地反思性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行动。总之,农户土地利用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累积的过程,也是主体和结构两者间的互构整合过程。“结构化理论”指出,行动主义(或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或整体主义)由于各自强调能动(或个体)和结构(或整体)的本源性,所以,两者存在相同的局限,认为能动和结构是割裂的双方。“结构化理论”则认为能动和结构分别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并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互构。“结构化理论”重新界定了“结构”概念,认为结构是“规则”和“资源”,所指的“规则”和“资源”反复出现在社会系统再生产过程中,也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
。“结构化理论”特别指出,主体和客体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必须通过行动,而行动所必须的规则和资源由社会结构赋予,结构通过行动者的行动体现和延续,而行动个体受结构性因素的制约,结构和行动是一种互构。行为的规范在于结构,结构的生成来源于行为,结构作为规则,相对于个体行动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约束行动实行的条件,是行动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媒介,也是行动的结果。
1.3.2 技术路线
本书综合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土地利用基本竞争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农户经济理论和扎根理论等分析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影响因素,设计调查表格,编写访谈提纲,开展实地调查和访谈。在宁波市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资料对农户和其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资料和定量分析,对农户农业生产变化进行访谈,探寻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建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机理,为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或参考。本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1-3所示。

图1-3 技术路线